02.29 文學和歷史的互證

文學不是歷史。歷史也不是文學。但為什麼兩者能相依相存,並行不悖?

文學和歷史的互證


因為兩者能夠互證。文學是一門語言藝術,可以虛構事件,可以對歷史事件進行改編,可以隨意抒情,可以發表議論。歷史則不同,需要忠實記錄,需要客觀公正,需要冷靜和耐心,任何記錄歷史的激動或者摻雜個人好惡都是極其有害的。

文學和歷史的互證


可是,往往事與願違。文學虛構一定的場景,把那些支離破碎的事件通過想象補充完整,而這種想象並不是脫離事實的胡編亂造,而是建立在生活真實基礎上的一種藝術虛構,這種藝術虛構往往能言中那些被刻意隱去的歷史細節。甚至,有些人並不像人們看到的那麼壞,也不像人們看到的那麼好,而是兩面派,文學負責被這些兩面派的嘴臉揭露出來。但也有時候失真,畢竟是虛構,不是事實。大多數情況下,根據事件的真實,人物心理發展的真實,可以推測甚至再現事件和人物的另一面。這些方面,文學比歷史擁有更大的自由度。

文學和歷史的互證


歷史聲稱能忠實記錄事件和人物,其實歷史記載的和事實想去很遠。梁啟超在<>中說曾:"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譜而已。"魯迅和毛澤東都很贊同這個觀點。畢竟,歷史記錄中董狐之筆少之又少,而那些受了意識形態、作者好惡、權力和金錢影響的歷史記錄更是不計其數,只是一個"為尊者諱"就不知道抹殺了多少真實的事件和人物。莫言說過,歷史就是一個迷。

文學和歷史的互證


把歷史當成小說來讀可能更有趣,把小說、野史當成另一種民間歷史來讀,也是興味盎然的。歷史更多的是沒細節的記錄,而文學卻可以填充豐滿細節,這種補充往往不幸而言中。究其實,文學是人學,是對人性的一種剖析和描述,而這種剖析和描述恰恰可以準確分析歷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歷史可以提供一種脈絡,文學可以提供虛構的細節。文學史對歷史既是結構,也是補充,更多的時候文學和歷史是可以互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