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贾诩在董卓阵营,为何没显山没露水?

在路上56515826


看了大家的评论感觉都很有道理,但大家恐怕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或者四个字:遇人不淑

我们从后来贾诩两次献计张绣,打败曹操,到后来加入曹操阵营,在官渡之战中坚定主张与袁绍决战,再到赤壁之战力劝曹操不要讨伐江东孙权,再到他后来献计离间马超、韩遂等可以看出贾诩其人颇具谋略,堪称奇才。

董卓在三国中是最早倒台的军阀,历史给他的表现机会也不多。董卓帐下有名的谋士为人知的就李儒,其他人都寂寂无名,一定程度上说明董卓不能知人善用,以致智缺将寡,另一方面也是人才的悲哀。

纵观整个三国可能人才辈出,但能聚而用之也就曹操,以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来说,活该曹魏阵营能最终统一天下。


字匠甲


道理很简单,贾诩虽是董卓阵营,但并非是董卓的直接幕僚,他是董卓手下的手下。

一、董卓乱政时,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手下效力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

此时的贾诩并未展露头角,知名度不高,董卓很多程度上也不认识他。因为同样是出身西凉,贾诩得以升官。

后来贾诩在董卓女婿牛辅的军中效力,牛辅大军屯陕,贾诩自然看不到董卓,也就无法献计献策。

此时董卓身边主要的谋士是李儒。

而很快就败亡了,上天没有给董卓重用贾诩的时间。

二、董卓败亡后,贾诩的才能才得以真正发挥

董卓败亡后,董卓手下打算逃亡,“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

这时候贾诩除了一个计策,使得西凉军举行控制朝廷。

贾诩的计策是什么呢?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

贾诩建议西凉军攻打长安,“奉国家以征天下”,结果李傕、郭汜采纳建议,攻占了长安。

此时贾诩在西凉军中极有威望,“傕等亲而惮之”西凉军内部发生矛盾,他也出面调节。

贾诩也做了一些好事,“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

最终由于李傕、郭汜反目内斗,势力衰落,贾诩也受到段煨猜疑,而去投靠了南阳张绣,后来又到了曹操阵营。

失去了贾诩这样的谋主,西凉军彻底走下神坛。


微史春秋


这就看出“毒士”贾诩的“毒”了。如果说贾诩谋略不是第一流的话,安身保命的本事必定是第一流的。只论保命的本事,三国时期也就司马懿能和他相比了。

董卓的暴行注定其失败的结局

董卓入洛阳之后,擅自废立皇帝,引起了各方势力的不满。此外,董卓还放纵士兵烧杀抢掠,即使朝中大臣,都人人自危。

是时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卓纵放士兵,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后汉书》)

董卓除了擅自废立皇帝之外,还趁何太后下葬的时候,把文陵(汉灵帝墓)里面的珍珠财宝都拿了出来,这就是很不讲究的行为了。此外董卓还侮辱公主、宫女,滥用刑罚,睚眦必报,使得人心离散,人人都担心自己朝不保夕。

董卓的这些暴行,明眼人都知道他的统治长不了,自然不会上赶着投奔他。而且,此时的贾诩,在董卓军中只是一个讨虏校尉,并不属于董卓的核心层。这个职位自保有余,想要出人头地也有难度。

这可能也是贾诩有意为之,借此职位,在乱世中安身立命,但却不会给董卓卖命。因为在此期间,“毒士”贾诩没有晋献计策,更多的是在随波逐流,等待着雄才大略的主公。

等到贾诩贡献计策,还是事关他生死的时候。贾诩的这种无声的表现,并不是他没有谋虑,而是故意在藏拙。其实,贾诩谋略过人,非常具有预见性。

贾诩谋略过人

贾诩的谋略自然毋庸置疑,否则也不会有“毒士”的称呼。而且,贾诩更擅长对人心的把握。往往在危险还没来临的时候,贾诩已经脱身而去。

等到董卓兵败,吕布、王允解除原董卓部下的兵权。校尉李傕、郭汜非常害怕,想要解散部队,偷偷跑回家乡。但他们的这个决定,有可能危及贾诩本身的安全。于是,一直处于半隐身状态的贾诩隆重登场了。

诩曰:“闻长安中议欲诛尽凉州人,而诸君弃众从单,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济事,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三国志》)

从这段话里,就可以看出贾诩对人心的把握有多精准。他恐吓李傕等人,听说吕布要把你们凉州军人杀光,现在放弃军队独自逃跑,就是一个亭长就能抓住你们(其实更怕自己被抓住)。不如收拢残兵,西攻长安。假如侥幸胜利了,自然可以挟持天子征战天下;假如失败了,再逃跑也不迟。

这番话,对李傕、郭汜等人简直是拨云见日。他们按照贾诩建议,最终攻下长安。李傕等人为了酬谢贾诩功劳,先后要封他为侯爵、尚书仆射,都被贾诩推辞掉,因为贾诩看出李傕等人对他十分忌惮。

等到汉献帝逃出长安,贾诩交还了印绶。当时贾诩的同乡段煨,此时担任将军,手下的军士早听说过贾诩的名声,非常希望他能来,于是贾诩前去投奔段煨。

(段)煨内恐见其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三国志》)

段煨害怕贾诩抢夺军权,对他十分忌惮,但却表现得对贾诩更加热情。贾诩多聪明的人,见状赶紧从段煨处离开,从而投奔了一直仰慕他的张绣。段煨对贾诩的“识时务”很满意,妥善地照顾贾诩家人。

在张绣处,贾诩贡献了自己聪明才智。等到曹操讨伐张绣时,贾诩献上计策,使得张绣大败曹军。官渡之战爆发,贾诩审时度势,劝张绣拒绝袁绍的拉拢而投奔曹操,曹操对此大喜。

太祖(曹操)见之,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三国志》)

后来官渡之战的结果,也印证了贾诩的判断。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贾诩劝曹操坚定信心,与袁绍决战,最终平定河北之地。

在曹氏集团,贾诩才真正散发出自己智慧的光芒。

曹操破荆州,想要趁机收复东吴,贾诩劝谏曹操时机不到,不如先安抚百姓,增强自己实力。曹操不听,最终有赤壁大败。

曹操和韩遂、马超相战,贾诩贡献离间计,最终破韩遂、马超,平定关中。

等到曹操想要选定曹植为继承人时,贾诩劝曹丕磨练自己才能,且尽到做儿子的本分就行。当曹操亲自询问贾诩继承人的问题时,贾诩只是嘿嘿一笑,并未马上回答。

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最终都引起了祸乱)。”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三国志》)

从贾诩的这些事迹中,我们就能看出继续深谋远虑、揣测人心的本事确实一流。他本人也是非常有预见性,不结交权贵,不拉帮结派,先后受到曹操、曹丕的重用。

贾诩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往往能提前嗅到空气中的危险,且能提前规避。而当遇到自己猎物时,又能一击毙命。比如离间韩遂、马超,劝立曹丕为太子。贾诩对人心的揣摩,可以说远远超出当时的众多谋士。

所以,贾诩这样一个腹有谋略、善于揣摩人心且有预见性,擅长保命的谋士,面对董卓的暴行,自然不会展露自己才智。

等他见到值得自己贡献智慧的主公,比如张绣、曹操时,贾诩才会展露自己才能。但在展露才能的同时,贾诩亦在最大程度地保证自己的安全,和狐狸的狡猾如出一辙。所以,《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就很说明贾诩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的原因了。

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张)良、(陈)平之亚欤!

历史钩沉


贾诩在董卓阵营中不显山不露水,说明贾诩自有“以计谋而观其识”,因为他知道董卓“为人不道,做事不思,肆意妄为,好大喜功,忠言不入,必遭后患”,更谈不上有真正谋大事的胸怀格局,所以在贾诩心中是非常清楚董卓为人的“秉性”,与其想说,不如沉默,只有沉稳低调,不轻易与人附和,待随世事而静观其变,隐忍不发,从而找到属于自己所需要的“真正用武之地”再度勃发。我想这就是贾许在董卓阵营中为何不显山不露水的真正原因吧。


杨纯


贾诩是个人才,他曾是董卓的谋士,可惜董卓一直不知道有贾诩这个人。就像袁绍不知道有赵云,刘表不知道自己地盘里还有个诸葛亮一样,这些人都是人才,可惜他们的领导未必知道,直到这些人声名鹊起,被后人仰视的时候,人们才不禁想起,那个时候领导若能发现这些人都是人才,该多好。

贾诩是个人才,而且是目光独到的一种,不知道他当时为何不选择董卓。难道仅仅因为董卓手下有李儒,李儒是个智者,但是在贾诩跟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尽管当年他在董卓面前呼风唤雨,可最终的结果却很难让董卓从连环计里走出来。

没有人敢对董卓当头棒喝,收下貂蝉,你就身首异处;收下貂蝉,你就家破人亡;收下貂蝉,你就死翘翘了。李儒也曾看出端倪,甚至让董卓把貂蝉送给吕布。卓曰:“布与我有父子之分,不便赐与。我只不究其罪。汝传我意,以好言慰之可也。”儒曰:“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卓变色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出,仰天叹曰:“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矣!”后人读书至此。有诗叹之曰:“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只是此时的李儒郁郁寡欢,居然没有想到如何逃生?但是贾诩不一样,虽然仅仅是一个文弱书生,但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先是诈用段炯的名号吓退劫匪,让人好生对待自己;而后在李傕郭汜走投无路的时候,振臂一呼,带兵杀向长安。最后退居南阳,辅佐张绣,多次大败曹操。这就是贾诩,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他之所以大败曹操,也不过想让曹操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善茬。

如此,这样的高手怎能让董卓发现自己,你看看大文豪蔡邕,不就是在董卓手下连升三级吗?董卓灭亡,蔡邕不过是失声痛哭,就被王允处以极刑。你说乱世之中的贾诩,如何不小心谨慎,明哲保身。

在董卓手下,你要么如吕布之流嗜杀成性,作恶多端,最后也难逃一死;要么如李儒机关算尽,最终破巢之下无完卵;要么如李傕郭汜之流。小文人贾诩只有借力发力,仅想自保,却一直在曹魏顺风顺水,不难看出此人却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所谓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白居易这番话是对贾诩的最高赞美。



御前带刀侍卫


首先是董卓军团,是西北凉州的豪杰(还有羌人,游侠等)组成的集团,东汉末年,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凉州羌族造反,董卓就是在这一时期崛起的。有一句话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所以凉州那个地方,将领众多,而文士较少,然而董卓的文士是身为女婿的李儒,而李儒这个人很有才能。而贾诩身为文士,在这个任人唯亲的时代。贾诩在董卓阵营发挥的作用并不会很大。

其次是从性格来说,贾诩天生性格谨慎,情商高,有智慧。从这里可以看出。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

(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

最后还有一些说法说谋士的境界是,谋己,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在东汉末年,谋士众多,群星璀璨,但是只有极个别的谋士做到了谋己,所以说贾诩这个人不会把自己放在危险的环境下,所以才不显山露水。





小灰学历史369


其实这就像袁绍不知道有赵云,刘表不知道自己地盘里还有个诸葛亮一样,这些人都是人才,可惜他们的领导未必知道,直到这些人声名鹊起,被后人仰视的时候,人们才不禁想起,那时候主公若能发现这些人该多好。

贾诩是个人才,目光独到,极为睿智,内心冷漠,善于隐藏在幕后。董卓残暴,他怎么会看不出,再者看董卓手下李儒郁郁寡欢,就知道董卓是什么水平了,一直不显大才,都是为了自保。贾诩遇事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先是诈用段炯的名号吓退劫匪,让匪徒好生对待自己;而后在李傕郭汜走投无路的时候,贾诩出谋振臂一呼,带兵杀向长安,推辞百官之首只做个尚书,所以而今都称呼李傕郭汜之祸,没人说贾诩之祸,可见其高明之处。最后退居南阳,辅佐张绣,多次大败曹操。贾诩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乱世鬼才。这样的牛人怎能让董卓发现自己呢,对比看一下大文豪蔡邕,只是在董卓手下连升三级,董卓一灭,蔡邕不过是失声痛哭就被王允处以极刑。在三国乱世之中的贾诩,如何能不小心谨慎,明哲保身呢。



今朝随想


第一,董卓被杀前身边有李儒,李儒在三国前期是有名的谋士,而且李儒是董卓的女婿。

第二,董卓在永汉元年(189年)九月,废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时。此时贾诩还是平津都尉,后来升为讨虏校尉。这个时候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屯兵于陕,贾诩便在牛辅军中辅军,为牛辅出谋划策。

第三,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贾诩开始为李催出谋划策,围困长安,打败吕布。这个时候贾诩“毒士”之名开始传开,这时候董卓阵营已经名存实亡了。



时时乐天天乐


原因很简单,李儒才是董卓的谋主。贾诩当时只是文学小吏,哪里轮得到到他献策呢。何况他本身也是藏拙保身的大家,君择臣,臣亦泽君。作为三国时期公认的聪明人,岂有看不清局势的道理?所以有机会他也不会拥上前抛头露面献策求名的。


酒客谈历史


逆历史潮流,时间太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