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觉得最能反映出如何教育子女的一部电视剧是哪部呢?

小俊子娱乐


《看上去很美》

这部影片真实地再现了我们的教育,在那样一种教育体制下,儿童的性格被扭曲,天性被磨灭,一个个都成了成人的附庸,听话成了好孩子的标准。

《音乐之声》

家庭教育的经典范例,国人最缺乏的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家庭教育。

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了儿童的学和发展而教。影片中的女主角虽然没有读过教育学、教过书,但是却以自己的一颗爱心及聪明才智给我们展现一堂堂生动活泼、 孩子喜闻乐见的课,让孩子在生活中、游戏中学习,把一群教师头痛的 “捣蛋鬼” 变成懂事可爱的好孩子,把父亲眼中的 “水兵们” 训练成了一个有素养的家庭合唱队,把一个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变成一个欢声笑语,充满了音乐之声的和谐温馨的家。

现在很多老师为了让孩子成为他们理想中的人才,而不遗余力的“克隆”出一批又一批无个性、无特长,“标准化”高分低能的学生。其实在孩子们的生命中,最需要的是欢乐,是真善美的浸润。

《放牛班的春天》

我初中时期老师给我们放的电影。

这是一部教育题材的优秀影片。影片中克莱门特·马修与学生交往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智慧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借鉴和寻味。

《死亡诗社》

中学课堂教育的典范,从内心激发你对知识的渴求,高中的精英教育往往带着一些刻板,活力四射的老师会给压抑的孩子们带来受益终身的影响,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和符号,而变成青春中最跳跃的音符。

影片中基廷老师独特的教学模式带来的效果以及学生尼尔的自杀,引发很多人对当今教育的思考。基廷老师努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激发着被传统、荣誉、纪律与卓越长期桎梏的学生,用他独特的爱的方式传递着教育,指引学生发掘内心的理想。

《心灵捕手》

这是一部寓意深刻、令人深思的电影。这让作为人民教师行业的人们感悟到了很多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关注,但却往往被忽视的一些道理。影片中西恩教授表现出的真诚的品质、敏锐的洞察力和尊重当事人的理念为同样肩负着帮助和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师提供了生动范例,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成长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启发。愿每个教师都能做学生的“心灵捕手”。

《三傻大闹宝莱坞》

这部影片适合各种类型的人群观看。它给教育家们讲什么是合适的教育理念,给学海无涯的学子讲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式,给追求爱情的人讲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给潦倒穷困的人讲如何卸去压力轻装上阵,给称兄道弟的人讲什么是真正的兄弟大义…

《爆裂鼓手》

它不只是一部励志片,还有关成长的迷茫,人生的思考,人性的拷问,社会问题的分析,它适合学生看,老师看,家长看,尤其是影片中关于老师的教育方式问题,在中国可能非常有代表性。

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

《阿甘正传》

人生的过程,就应该像阿甘一样,不屈服于命运,不屈服于环境。

《小鞋子》

我们所追求的更好的教育,就应当是能够让孩子们直面自己的人生,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应当是让孩子们始终拥有梦想和追求并为之努力的教育。


BILLIEEILISH


哈喽!大家好,我是(考拉乱剪辑),我是一个热爱影视,热爱中国电影的影迷,喜爱中国武打片、爱情片等同时也是一位影视领域创作者,目前在一家电影院工作,每天都能看到最新的电影,所以对电影有很多的研究,针对这个回答,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个人认为《穷孩子富孩子》这部电视剧不错。

该剧主要是以乡下穷苦人家出身的秦雨燕和城市富裕人家出身的乔枫两个年轻人不同的成长经历、多变的命运起伏,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遭遇,突显了他们身上那种本质上的真善美,以及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的超强的生命意志力,对当下年轻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激励将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

如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某些方面着实令人担忧,过度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下变得生活自理能力差、自私、放纵、不懂得与人相处、不懂得尊重长辈。在这些年青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家庭、学校分别起了重要作用,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该剧从生活、理想、事业、爱情、友谊等方面,多角度描写了当代年轻群体众生相。

章飞一说:“这部剧看起来是讲穷富二代两个年轻群体的不同命运,但事实上我们要强调的是一种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足够努力,你一定能够改写自身命运的励志精神。”


考拉乱剪辑


哈喽,你好,我是小梦,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家有儿女》,这是我想推荐的第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最关键的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将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模式给刻画出来,通过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故事走向引领观众去思考如果解决家庭孩子教育的这个问题。当然,我也看到了很多人推荐这部电视剧,所以我也不多加叙述。所以,我打算再推荐另一部电视剧《家,N次方》。

这部电视剧,是我觉得把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丈夫与妻子等等关系刻画的非常现实又人令人深思的电视剧。我们常常想到家庭教育只想到如果教导小孩,其实我觉得在家庭关系里面,最重要并不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如果关系稳定,我想家里面其他的关系一定可以相处的非常好,理所当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肯定也很融洽。

看《家,N次方》这个剧名就知道这部电视剧里面的家庭关系比较错综复杂,宋丹丹演的妈妈在第一任丈夫去世后改嫁,第二任丈夫有一个女儿,因为第二任丈夫出轨不得已有改嫁第三任丈夫。第三任丈夫带着一儿一女与宋丹丹饰演的母亲组成了新的家庭。然而前夫的女儿也来投靠新家,家里面热闹起来。

这部剧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稳固很重要,因为夫妻关系稳固才能巩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后,无论家庭的遇到何种困难,大家都能同心协力的克服困难。我觉得家庭教育不仅是教育和培养孩子,我们成年人要拎清楚重点,先在家庭模式中巩固好夫妻关系,从而衍生出来的很多关系才能一步一步努力至最佳状态。




爱剪辑的小梦


我在2019年唯一看完得一部电视剧是《小欢喜》,我其实在看这部剧之前已经很久没看国产电视剧,被朋友一直推荐再加上很多平台等放出来的小片段也的确搞笑,就在全部结束的时候,花了几天把这部剧看完了。看完这部剧,我的感悟还是比较深的。

这部剧2019年7月上映,是由汪俊拍摄,黄磊,海清,小陶虹等主演。讲述了,方家两个儿子,乔家一个女儿,以及季家一个儿子高考的故事。说实在的,这部剧在我看来儿童演员是主角,父母演员只是配角。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是第一次做人孩子,也是第一次参加高考。这个时候,正是孩子以后道路成长最关键的时候。

一.方家两个儿子

1.一个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个是自己姐姐家的儿子,两个小孩完全不一样的个性。简单讲述一个我印象深刻,贯穿全文的细节。董文洁把姐姐的孩子接到北京,给原先独生子女的儿子一直灌输的思想就是“你们是兄弟,是有四分之一血缘关系的兄弟”,要说方家的家庭是最和谐的,父母陪伴在身边,家庭条件一般,方一凡作为独生子女一开始对到来的林磊儿是有些不上心,只是觉得是个弟弟,到后来为了林磊儿大家,一直安慰他保护他,这都是父母教育的观念,孩子一开始都是善良的,血缘关系也是改变不了。林磊儿也是一样,从开始微微欧诺的小心翼翼让人心疼到后来的几集,和小伙伴们开心的打闹,都是好的家庭带来的影响。

2.还有一个印象深刻得例子就是,方圆作为父母给孩子讲述了性教育,我认为这是作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大进步。暂且不提电视剧演的怎么样,但是能在电视上演出啦,这就不容易,毕竟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让人耻于对孩子性教育。这样的教育话题,我认为是对的,成年的孩子是应该被父母教育这方面的知识。

二.乔家的一个女儿

英子作为这部剧算是唯一的女主角来说,演技还是很好的,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夹在父母之间的折磨。最后几集英子得了抑郁症,这在我看来也是目前很多孩子的问题。很多人的抑郁症大多都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就像这句话“人的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要么就是童年在治愈一生”,这句话说的没毛病。现在社会,越来越多一种孩子高考后离异家庭。父母认为为了孩子,忍忍到高考孩子大了,却不知道父母这么的隐瞒对孩子也是一种痛苦。电视剧里,英子的父母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又重新在一起,可是放在现实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复合呢。

三.季家的一个儿子

从小离开父母,在舅舅身边长大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父母回来要对你负责。不管是谁,都接受不了吧,小的时候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不在孩子身边,等待孩子人格独立的时候又出现,这样的家庭也不在少数。其实,大多数孩子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有钱多花没钱少花,能陪在孩子身边才是最重要的。



凉席子要努力


我认为《都挺好》这部都市家庭情感剧贴近生活,映射出很多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苏家三个孩子在性格方面都有缺陷。

其中有一种教育很可怕,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电视剧的很多场景看似夸张,戏剧化,但是真实生活中那些鸡零狗碎,更加狗血的事比比皆是。

大儿子苏明哲是苏家最争气的孩子,小时候苏母处处为他考虑周全,让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成年之后,苏明哲对待感情冷漠,心气高傲,情商极低无法坦然面对失业的挫败感。无视妻子感情需求。在人情世故中,缺乏必要的关爱,俗话说这就是现实版的书呆子。

 

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学习,为了孩子能上重点学校,天价的学区房都买。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更是严格,我的外甥女刚上小学,作业非常多,每天都需要写到晚上11点左右。

高中之后,家长了孩子能上好的大学,给孩子报各式花样的补习班。家长把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孩子学习上。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甚至生活技能方面都忽略了。从而养出了多个像苏明哲这样的书呆子。

二儿子苏明成成绩一般,苏母对儿子非常溺爱,花钱给儿子安排了大学和工作。成年的苏明成缺乏独立意识,过度依赖父母。

最可恶的一点,他小时候经常和妹妹打架,苏母不分青红皂白都偏袒他。在打架这件事上父母并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苏母促使他养成了习惯性地用暴露解决问题。

记得他打自己妹妹那次,非常惨不忍睹。幸亏明玉高抬贵手,否则他早就进监狱了。家长 倘若一味地鼓励孩子在打架上不吃亏,孩子身上会添加戾气,最后自食恶果。

小女儿苏明玉,得到师父提拔,当上了大公司高管,有财有势。

由于小时候苏母重男轻女,父爱的缺失,得不到家人的关爱。因此她性格强势,但非常的没有安全感,生活很焦虑。

苏母为了大儿子美国留学,小儿子找工作,苏母卖掉明玉的房间,无视她在家庭成员的地位。甚至连一本题集也不给明玉买,造成明玉和苏母关系僵硬,有着很深的隔阂。

这些不公平的对待,也滋生了家庭的很多矛盾。

苏母在家庭教育上无疑是失败的,苏家子女关系不和谐,冲突不断,主要是苏母重男轻女,不能公平对待儿女造成的。两个儿子没有学到如何担当是苏大强在家庭中没有存在感造成的。

生活中绝对的平等是很难的,毕竟资源有限,但是父母要努力做到公平对待,尤其在二胎家庭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否则很容易造成家庭纷争,可能需要一生的去弥补。

最后明玉说“你可以选择不原谅,你可以选择放下。虽然明玉在心理上和苏母和解了,但是其实亲情的伤害,尤其小时候,很难可以治愈,或许要伴一生。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自卑价值感低,大多会追溯到小时候被忽视、被冷落。原谅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和解。那些由爱而带来的伤害,也只有爱能化解。把爱传递给下一代,让缺爱的命运不再轮回。

 








李大大GOGO


这7部经典电视剧告诉我们:父母教育的功利,就是与孩子的别离。 《小别离》有句话叫“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圆,唯独父母的爱指向离别。”这句话正好跟龙应台在《目送》里写的那句经典的话有着同样的意思。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这有点伤感,但是中国式的教育观始终带着一种悲情,从70后、80后再到90后。即使是即将迎来“成年礼”的00后们,依然还要抢着过高考的独木桥,或者,像《小别离》似的出国留学。这跟你生活在什么样的阶层似乎没有关系,你看《小别离》里三种阶层代表:普通百姓、中产、身家几十亿的富豪,对待他们的孩子,都要经历一次难忍的“小别离”。

事实上,无论你是几零后,每一代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难忍的“小别离”。而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小别离”,也体现在这二十多年来,一部部经典的影视作品中。

你长大了想干嘛啊,长大了给人当保姆啊?

《我爱我家》,1993《我爱我家》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中国家庭的缩影

1993年的情景剧《我爱我家》热播的时候,正好是75后和85前的孩子最爱看电视的时候,现在是不是一听到主题曲就会心头一热?这一家子带给那一代人太多的欢笑。但是《我爱我家》里透着许多那一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跟现在的《小别离》竟然是异曲同工。

在第101集《彩云易散》里,贾圆圆拿着只有72分的试卷回家,躲不了和平一顿责骂,圆圆贫嘴说“还有比我更惨的呢”,结果当妈的更气,一顿劈头盖脸地教育道:“话说就要考中学了,你怎么能考上重点中学,你长大了想干嘛啊,(正好家里保姆小桂出来问她要不要烧饭),你就像小桂似的,长大了给人当保姆啊?”

而在第104集《新的一页》里,圆圆要升中学了,但是因为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在学校无组织无纪律,爱耍小聪明,拉帮结派对付老师”,所以父母很担心圆圆不会被推荐到重点中学。和平回家教训圆圆,但是圆圆不服,于是当妈的甩出一句“你就等着上门口那个250中学吧”。这句话让圆圆彻底怒了,高能预警,她说出了一段至理箴言:“我上不了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我就进不了好单位,进不了好单位,我就找不到好对象,找不到好对象,我这一辈子不就毁了吗?”(《小别离》里那段话,真的不是受到贾圆圆这句话的启发吗?)

少年人怀着无限美好的憧憬,去寻梦。为了这梦,我们努力,我们攀登,我们不被长辈理解。但当我们带着无限憧憬和征途的无奈到达目的地,却发现人家早已轻而易举地捷足先登了。《花季·雨季》,1997

▲或许你已经忘记了这个故事,但名字肯定还记得

小说《花季·雨季》应该算是70后的青春必读吧,上世纪90年代末,小说被先后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也都令那一代人印象深刻。

《花季·雨季》的背景是深圳的一所重点高中,没有深圳户口的谢欣然、最后做了演员的刘夏都很有特点。深圳本地人陈明,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是学霸,他的偶像很怪,是神话故事里的“雷震子”,因为“雷震子”插上翅膀就能飞。陈明还有一个他从小就崇拜的叔叔,但是后来他对叔叔有了心结,因为在报考学校的选择上,他想考去北京、上清华,去中国最高学府深造,但是他的叔叔却坚持让他考深圳大学,原因很简单,深圳户籍越来越吃香,要是考去北京了,以后回深圳就难了。总之,留在深圳,就意味着守住一切。

最后,陈明还是选择考去了北京,这固然是当时作为新新人类的执着结果,但是可以看得出,我们能接收到的教育信号就是——为了过更好的生活,为了父母的面子。

儿女的人生是一艘船,掌舵的应该是有经验的水手,就是父母。《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

▲80后身上承载的,更多的是教育压力

赵宝刚“青春三部曲”里都隐藏了许多典型的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奋斗》里的陆涛最后还是拼爹,事业失败的夏琳要去法国留学。但最悲催的莫过于《我的青春谁做主》里的李霹雳,80后很容易被父母寄予过高的期待,像李霹雳这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小丫头,在16岁的年纪就被送往英国读高中,低龄留学的悲剧就是“太想父母但是又不能回家”,每次跟父母视频的时候,都把房间里搞得像在国外,事实上,李霹雳就生活在北京,跟父母一座城市,但是怕父母失望,有家不能归。

李霹雳父母对她的目标是,考上牛津考上牛津考上牛津,为老李家争口气。三年过去了,李霹雳直接买了一张假文凭,告诉父母考上牛津大学了,实际上她和朋友在北京开了家饭馆,好几次和父母差点正面碰上。

最后谎言被拆穿,李霹雳的母亲气得差点气背过气儿。可是,这种“小别离”之痛的结果,李霹雳并非是个案。现实中,我大学同学在国内读了大学一年级之后,父母觉得国外教育更好,愣是安排他花两年时间学习法语,后来去法国修经济学。可是最终,我的同学在艰难地修了两年经济学之后,毅然改学法式糕点——80后身上承载的,更多的是教育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80后这一代人身上,最为明显。

我顶着压力上了这么多年学都没离家出走,你们不觉得我很坚强吗?《家有儿女》,2005

▲《家有儿女》是对“填鸭式”教育的一次有力回击

现在想想,为什么《家有儿女》那么欢快,能成为老少皆宜的剧,正是因为这部剧里,没有气氛紧张的学习教育,很难得。

宋丹丹和高亚麟饰演的父母,对孩子基本上是宽容的态度,比如刘星成绩一直很差,每次开家长会,宋丹丹都是苦着一张脸回来,如果哪次刘星考试要是及格了,她还会怀疑是不是作弊了,要是确定刘星是凭自己本事考及格了,她比任何时候都开心。但是,并不是说这对父母在教育上不作为,而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让孩子苦哈哈地学习,并不能让他们快乐。

《家有儿女》里一直成绩优秀拔尖的小雪,最后竟然高考失利成了待业在家的女青年,也是rio让人惊讶,当时还引发了一些争议,认为小雪高考失利归结于父母对她的教育还不够严格。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有儿女》是对“填鸭式”教育的一次有力回击。

孩子,你还小,妈妈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虎妈猫爸》,2015

▲去年热播的《虎妈猫爸》反映出许多新时代的教育问题

“虎妈”是去年最热的一个词,跟“辣妈”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教育孩子,“虎妈”是自带虎性。

当然,电视剧《虎妈猫爸》带动的是一股买卖学位房的热潮。北京自不用多说,据说学位房都已经涨到了15万一平,上海和深圳也是沦陷的,有条件的家庭几乎都瞄准了学位房。

买学位房的背后自然也是中国父母对教育的一种新观念——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看到的这部电视剧里,原本可以住在大house里的一对中产阶级夫妻,因为要让孩子读好学校去买了一套又老又旧的学位房,夫妻俩还差点闹到离婚。

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吗,“虎妈”为了让孩子的学习成绩进步,不惜拿出了姥爷写的“必胜诀”,真是让人一边笑痛肚子,一边又忍不住觉得孩子太可怜了,不仅半夜还要写作业,更要忍受妈妈灌输的各种来自姥爷的不着调的学习方法。

“虎妈”的痛是不懂如何教育,还有“土俗老”的教育观念,强加给无辜的孩子。

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小别离》,2016

▲《小别离》再次引起全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讨论

很多人看《小别离》都哭了,全家一起看,一起哭,为什么呢?因为《小别离》演的就是80后刚刚经历过的生活。

海清饰演的妈妈,是职场上的一把好手,却处理不好和女儿的关系,因为在教育问题上,她的观点是“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她那段在逻辑上听着特别顺畅但其实很无语的话,几乎刺痛了每一个人。她对女儿说:“今天你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为了这个前一百,她女儿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学习,当她看到女儿写同人文的时候,气得发疯,可是当女儿冲她喊“你要是敢……我就不再是你的女儿”时,她又那么无助,只能和老公在客厅的沙发上默默流泪。

《小别离》里除了考上重点高中之外,还有就是把孩子送出国,一种是像朱媛媛那样生活在底层的家庭,一心想把成绩好的孩子送出国,将来出人头地,还有一种是汪俊演的那个有万贯身家的父亲,他想把儿子送去国外是因为孩子成绩太差,在国内给他丢脸,也“没法继承他的财团,现在企业CEO的文凭都是公开的,文凭太低,谁会服气呢?”但是如果去了国外,不管读的好学校还是野鸡大学,至少是海归!天,这套理论真是又刷新了大家对海归新的认知。当然,《小别离》也让我们懂了,在我们叛逆的年纪,曾经都用什么样的话伤害过我们的父母,当我们说出“父母皆祸害”的时候,父母的心有多痛,只有等我们为人父母了,才会懂这种痛,才会懂,我们每一次经历成长的酸甜苦辣的背后,都有他们含着眼泪默默向你挥手的离别之痛。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能够教育好子女的一部电视剧是《家有儿女》,适合大部分的家庭,和家庭教育。要是少儿的话,更适合一些益智的动画片,比如《超级飞侠》等,一些教育益智类的。当然教育好子女不单是看到,更多的是需要父母耐心的教导,引领孩子往正确的方向走,才能够教育好,不是只是看一部电视剧就能有很大的作用,那只是一个辅助教育孩子的枢纽。教育孩子,还是得从自己自身出发,好的孩子,是从父母那里言传身教过来的,包括了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重要的、正确的三观才不会把孩子带往错误的方向,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能成人也能够成才,相信很多父母都是好父母,一定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的。



爱影视爱世界


如果说最能反映如何教育子女的电视剧,首选《家有儿女》(仅限1,2部)

《家有儿女》是由林丛执导,高亚麟、宋丹丹、杨紫、张一山、尤浩然等主演的家庭情景喜剧。

人物设定

  • 夏东海:幽默、风趣、聪明、憨厚、大度、富有爱心的谦谦君子形象。
  • 刘梅:典型的好家长,爱孩子,任劳任怨,又有些妈妈的通病:唠叨,小急躁,心软。
  • 夏雪:好学生的代表,高中生,三好学 生的典范
  • 刘星:调皮捣蛋,活泼聪明,爱管闲事,正义感强的大侠形象,可惜学习不理想。(可以看作初中生)
  • 夏雨:小学生,活泼型,爱吃型,贪玩型。成绩算是中等生。

父母是典型,离异重组。夏雪,夏雨是夏东海亲生的儿女,刘星是刘梅亲生的儿子,编剧的意思应该是从各方面角度来考虑没有设置他们两个人共同的孩子。这样对孩子来说可能更加公平。夏东海和刘梅用自己的宽容大度和爱心让不同血缘的姐弟三亲如一家。

孩子分别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学龄段,这样能够将每个孩子教育的问题凸显出来,针对的是整个孩子年龄段的教育问题。

以情景喜剧的方式,在嬉笑中展现面对各种性格,个人能力,喜恶等的教育的问题,应该怎样去处理,引导,改善。

教育的问题涉及到学习交友,诚信爱心,兴趣爱好,观念冲突等方方面面。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去仔细观看体会。


丁哥爱影视


我觉得应该《小欢喜》和《小别离》吧。

都是黄磊老师和海清老师一起出演的作品。

一、《小别离》中三个家庭:

方家,方圆和童文洁的心被女儿方朵朵忽上忽下的成绩牢牢牵绊,各种各样事业、生活、家庭、学校的原因使得夫妇俩在朵朵出不出国的选择上摇摆不定。在经历了一系列学校和家庭的大小事故后,方圆夫妇选择逃避性地把朵朵送出国,却没想到几乎把这个家送向分崩离析。最后已经出国的朵朵勇敢地选择回到国内继续教育,而方家也迎来了重建幸福的希望。

  

金家的金琴琴作为“学神”,本是最不需要出国的一个,但琴琴的妈妈吴佳妮想给琴琴所谓“好的教育”,硬是想让琴琴出国深造,因此也跟老公金志明矛盾不断。夹在父母中间进退两难的琴琴,借姨妈芳妮上演了一出“反间计”,终于让佳妮回心转意,明白好的教育不光只是学校的教育,更是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教养”。

  

作为富豪的大老板张亮忠,在外风光无限,在家却被混世大魔王张小宇和年轻小娇妻蒂娜的矛盾折腾得焦头烂额。本来只是想给在学校成绩没救、在家里又处处添乱的小宇找个出路,但张亮忠却意外发现小宇在出国念书的道路上一步步成长了起来,变得优秀、懂事,和蒂娜的矛盾也逐渐化解。

二、《小欢喜》中的三个家庭:

“恨铁不成钢”的妈妈童文洁和“没有压力”、热爱自由的儿子方一凡之间因为成绩矛盾重重,爸爸方圆不得不化身“仲裁者”左右调停;

拒绝前夫乔卫东“入侵”母女生活的单亲妈妈宋倩,对女儿乔英子的生活展开了“全包围”式关切,误解和矛盾不知不觉悄然爆发;

“空降父亲”季胜利和妈妈刘静的突然关怀,让从小养在舅舅刘铮身边的季杨杨无所适从,父子之间小心翼翼的相处并没有为这段关系换来“和平”。

“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和刚刚迎来成年的孩子,因为爱而联结,也因为难以把握爱的边界而产生误会,但正是这些“历不完的试炼”让每个家庭都在爱与理解中学会成长。





能量小堡


我认为是《小欢喜》这部电视剧。

剧中的方圆爸爸,很开明很尊重孩子,常常会护着方一凡,跟妈妈谈论他的「横竖理论」。希望孩子横着看妈妈,明白自己多么幸福;妈妈呢,则竖着看孩子,专注自己的人生。你看,"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父母没必要盯着孩子,让他按你设定的方向去努力,孩子也要多跟父母沟通,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可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我很少跟我爸妈说心里话,他们也只会关注我的学习。一部电视剧,道出了"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的真实状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