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讀《史記》談感受說體會寫心得


讀《史記》談感受說體會寫心得


曾經我的一位文學導師,在一個公共研學的場合,無意中流露出的一句話,或者說是一個訊息,讓我記憶猶新,銘記在心,難能忘卻。

“讀書,就讀名家名作。讀一本名著,勝過你讀十部、百部小人物雜說。會受益匪淺,終身受用。甚至你在品讀作品中,就會有獲得,有體味,有感悟,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一部小人物雜說,胡亂拼湊,東抄西借的東西,只會讓你靈魂汙穢,甚至會有煩感與討厭之嫌。因此,權衡再三,還是名著勝過其他任何不知名作品的。”

也許是說者無心,卻是聽者有意。這種對選擇讀書的理念與我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或許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相通,靈魂相近,心有靈犀之感吧。我一直也是這麼認為,這麼去做的。

“主攻散文的作家們,多讀讀餘秋雨、張愛玲、林清玄、余光中、汪曾祺、豐子愷、季羨林……,他們的作品,彰顯了時代精神與散文的深度與蘊藏內涵。主攻小說的作家們,應該多閱讀賈平凹、路遙、陳忠實、二月河、沈從文、茅盾、錢鍾書……,他們的作品可以讓你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勃發。主攻詩詞歌賦的作家們,多多關注顧城、汪國真、徐志摩、海子、北島、舒婷、席慕容、戴望舒……,他們代表了現當代詩詞的歷史的厚重與情感的釋放與寄託,這是人類詩歌的進步代表。還有其它各種文體的名家名作,都要有選擇性的讀一些,為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會有一個質的突破,難能可貴。”

讀《史記》談感受說體會寫心得


俗話說,同在一個環境中,有心人與無心人有千差萬別之分,有心人無意中會有多吃四兩肉的收穫,而無心人有可能只是瞎子聽悶雷之過,這就是有心與無心之間的區別。

讀書學習這東西,是潛移默化之中的事,而非一朝一夕能吃個大胖子,也不是月胞娃一蹦就長三尺高那樣子,而是日積月累、勤奮努力下來結出的碩果。

日前,讀過一本散文集,那是著名散文大家、文化學者餘秋雨先生的作品,裡面曾大篇幅提到中國最早期的散文代表作,是被學界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漢朝司馬遷的傳世之作《史記》。餘先生把這部作品簡單解析了一番,最主要告訴文學界的是,這裡面的每一篇章,都是一篇優美散文,遣詞造句無不恰到好處,文字凝練,簡潔明晰,從無贅述之絮叨現象,甚至是多一字就多,少一字就少,非常節約用墨,恰如其分,難得上乘佳品。

無形中的一個潛意識提醒,我又當真了,並且又與大師思想夢寐企合了,便買來了《史記》的原本與譯本,對照著讀。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本來原文是之乎也者的文言文體的,有些語句讀起來很費勁,還領會不了大意,對照著譯本去讀,不是那麼費解,也便解析到位,領會深刻,就像是現當代人的著作而已,收穫頗豐。

讀《史記》談感受說體會寫心得


一般人讀《史記》,都會有一個突出的感覺,那就是枯燥乏味,死氣沉沉,無生機、活力而言。這應該是大多數人的共同感覺,因為剛開始,我也這麼認為。裡面講的本紀、世家、列傳為大概主線,圍繞的都是皇宮、皇族、大臣、百姓、戰場、社會、人生,再就是以皇帝為中心,各色人物的粉墨登場,大到皇親國戚,小到布衣平民,都有顯現,就是這樣一部規模宏大,體制完備百科全書式鴻篇鉅著,集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醫學、占卜為一體,面面俱到,幾乎囊括了人類思想活動的全部內容。

以史為鑑可以知千秋盛衰興替,《史記》之所以為後人所重,不僅因為它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更因為它為後世留下了一部劃時代的文學精品鉅著。它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獨特的故事塑造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司馬遷將歷史、人物和主題完全統一起來,以“不虛美、不隱惡”的客觀態度記述歷史,字裡行間流露出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蕩於天地之間的凜然正氣。全書從多方位、多視角、多層面地闡釋歷史,力求在真實性、趣味性和啟智性等方面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將歷史的豐富與精彩直觀、真實、立體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這就是它不同於任何同類作品的高貴之處,也是高於任何其它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史記》,記述的是從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時期,差不多三千多年的歷史變遷。它是開創了中國記載歷史傳記的先河,也是中國最全面、最完整、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文獻資料,以致於到現在,我們的文史學家仍然是以《史記》為參考,按它的記錄方法與記載規律,編寫後來這幾千年的史實的,它為中國的編年史和世界的歷史記載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深遠意義和重大影響。所以說司馬遷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史記》是了不起的偉大著作,無與倫比。

讀《史記》談感受說體會寫心得


在我對照著原著與譯本的通讀中,我體會到的第一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語言的精練,沒有拉拉匝匝的囉嗦絮叨,完全都是壓縮了再壓縮,精減了再精減,達到了多一字不能多,少一字不能少,拿捏提煉非常到位,精之又精,少之又少。《史記》中,不管是寫每個人物的出場,對人物形象的描繪,寥寥數語,區區數詞,幾近苛刻,就讓一個人物的立體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作品中,寫了無數個人物,但每一個人物的刻化細節都不盡相同,一人一個鮮明形象,一人一個面貌個性特徵,一人一個生性脾氣,讓每一人物的高大形象,或是猥瑣小人形象,都一目瞭然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看著那精練簡潔的文字,有時一行不到,有時幾個詞語而已,就把人物細緻入微地刻化無疑,展現在閱讀者面前,清晰可見,立體感特強。這是我讀《史記》體會最深刻的一個大方面。

《史記》中,創造了無數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深意的故事,並且從講述的無數個故事中,又創新發攪出無數個歷史典故和無數個漢語詞典中的成語,這都是幾千年華夏文化積累下來的價值連城的無價之寶,對中國的文化發展和歷史研究,創造出了最重大的史學研討價值與探索世界奧妙的深遠蘊藏。歷史就是一部百科全書,它不會忘記一個人,也不會毀滅一個人,更不會誣衊一個人,它只會還原一個人,還原一段歷史,記錄一段歷史真相,記錄一個人真實的成長履歷,以及他還原在那個時代的鮮明形象與時代意義。別看一個成語或是一個典故那麼不起眼,它都有相當大的價值與功能,它的意義是深遠的,它能影響整個世界、社會和人類的發展趨勢的。如:指鹿為馬、焚書坑儒、圍魏救趙、完璧歸趙、破釜沉舟、楚漢相爭、四面楚歌、臥薪嚐膽、雞鳴狗盜、毛遂自薦、紙上談兵、李代桃僵……,太多太多的成語詞彙都是從那時候的年代,發生的故事中創造出來的文學精華。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藺相如完璧歸趙、孫臏教田忌賽馬、荊軻刺秦王、將相如、廉頗的負荊請罪、韓信受胯下之辱、姜尚的直鉤釣魚……,一個個歷史小故事,說明著一段人生哲理,講述著一個個道理真情,一番番人生哲學理念。

農村人都知道,並且經常會說的一句話,今晚脫下鞋,明早穿不穿上,都很難說。一句普普通通、地地道道的生活口頭用語,卻是《史記》記載中,人物故事命遠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歷史的一個縮影。《史記》中的故事情節及人物命運,既像是戲劇化的說辭,又像是太真實形象的實質存在。一個人命運的風雲變幻與時代的變化無常,都是在轉瞬之間,就有可能社會變遷,時代變遷,命運變革,血雨腥風,改朝換代,生死命運,就在一念之間。上一刻這樣,下一刻就會那樣,再過一刻又會如此。社會、命運、朝代、人情都是一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時就有可能天上地下陰陽兩隔,正反兩極,人間換天換地的。說時遲,那時快,來去匆匆,轉眼即失,變化無常,風起雲湧,眨眼之間,就是兩個世界,兩個日月,太變化無常了。總感覺計劃沒有變化快。剛剛還好好的,一會兒就完全變天了。正如五黃六月的天,三歲小孩的臉,說變就變。這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亦是《史記》彰顯的變換莫測的歷史瞬間。只能說明戰爭是殘酷的,人民是造殃的,宮庭是血醒的,時代是更替的,社會是發展的,歷史是改寫的。

我讀作品,和做人一樣,不喜歡做千篇一律的人,只喜歡做獨一無二的人。包括寫文章、讀後感、書評、言論也一樣,我總是在一些縫隙中找素材,而不是在人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去下筆,那樣對一部優秀作品來說,不是欣賞高抬,而是褻瀆智慧,無意義,不可取的。

讀《史記》,我發現了一個最大亮點,也是最耀眼的閃光點,那就是司馬遷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寫進入作品之中,並且放在最末那無足輕重的角落裡,就可以看出,作者本人的姿態之低,架子之低,彰顯的是一個人的品德的高尚和做人的低調無私、做事的相忘於江湖之中。司馬遷把自己一生的歷史寫入傳紀,猶如當代的人們寫個人簡歷、自我介紹,以及以“我”為中心寫的一系列的小東西,好像除了寫自己的一切,完全沒有下筆的餘地了似的,但司馬遷只是輕描淡寫,匆匆幾筆就把自己一生的成長曆史揮就在長河雲煙之中,成了固定的真實銘刻,劃下了歷史的一道溝壑,作為人生印記。司馬遷不是用誇張、虛擬的修飾手法,也不是用不接地氣的浮躁虛誇去寫,而是用事實求是的態度,用舔犢舐尻的情結去寫就這部大作的,很用心,很耐性,很認真。

司馬遷用一生的心血與汗水,飽受著所有的苦痛與淚滴,寫成了千古名篇《史記》。作品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矯揉造作的詞彙,沒有生死晦澀的用語,而是用精練簡潔的言語,按時間發展的先後順序,隨著時光的流逝,從歷史的塵囂中打撈一段段精彩的不為人知的歷史真相,用平鋪直敘,夾雜著描寫、議論、抒情的修辭手法,復原著那些消失在塵世人海中的一段段歷史瞬間,一個個多彩人物,一件件多姿故事。邊敘邊議,夾敘夾議,描議搭配,抒議相間的寫作手法,每篇章的最終抒發的都是一種情感,提出的都是一種富有哲學哲理意味的道理真理。

讀《史記》談感受說體會寫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