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战神白起之死真的只是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吗?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咸阳

“武安君不遵王命,贬为士卒,已迁阴密,诸卿何意?”

“武安君置国危于不顾,腹诽王上,以下犯上,其罪当诛。”

“武安君为我大秦攻城略地,立下汗马功劳,寡人如何舍得?”

“先前陛下迁武安君至阴密,其滞留咸阳三月方才动身,且临行前,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如今外有国难,不宜再添内乱了。”

秦昭襄王长叹一声,宣:“赐……赐武安君寡人佩剑,令其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遂自杀。——《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战国名将,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指挥大小战役70余场,鲜有败绩。伊阙之战,白起采用避实就虚,逐个击破的战略大破韩魏联军,逼得韩魏两国割地求和;鄢郢之战,白起率领秦军运用包抄掏心战术,辅以水攻,逼迫楚国迁都,鲸吞楚国大片土地;长平之战,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坑死降卒四十万,使得赵国再无力抗衡秦国,终其一生,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身殊荣却未能善终,因范雎一句“

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落得一个引剑自裁的下场。

战神白起之死真的只是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吗?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国白氏,名起,郿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

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看上去范雎这句话包藏祸心,直接点燃了秦昭襄王的猜忌之心,最后动了杀心。但是我们把时间线延长,就可以发现,这句话只是一个导火索,而在其背后,往往还藏着更加复杂的原因。

关于白起之死的原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将相不和

白起与秦相范雎二人是有嫌隙的,就在长平之战的后期,白起坑杀了赵国四十万降卒,正准备一鼓作气,趁此时赵国国内空虚,攻陷赵国都城邯郸,灭了赵国。

可就在此时范雎被赵国的说客苏代劝服,怕白起功劳太大,凯旋后会压制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进言秦昭襄王令白起撤军,这一撤军,就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白起心生怨恨,自此就与范雎有了嫌隙。

再加上范雎此人心胸狭隘,妒贤嫉能,对白起百般钳制这就导致了白起范雎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这个原因就导致了在白起落魄的时候,范雎趁机落井下石。

战神白起之死真的只是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吗?

范雎(?-前255年),字叔,魏国芮城人,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称“应侯”


间接原因:白起对秦王有怨言

长平之战以后,同年九月,秦国再次围攻邯郸,但久攻不下,秦王请白起出山,白起不愿,进言此时秦军攻打赵国,内有赵国,外有联军,且秦国经长平之战,实力不足,必败无疑,这仗不该打。秦王多次请他,皆称病不出。

秦王无奈,只能派遣王龁代为攻打赵国,果然战况惨烈,损失惨重。这个时候白起就有话说了:“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听后,勃然大怒,强行启用白起,白起仍然称病不出,秦王盛怒之下,将白起贬为士卒,发往阴密。

从这个事情来看,白起对于当时秦王下令撤军一直心有怨言,而在秦王不听自己的进言战败后,则把这种怨恨的情绪表现了出来,这就相对于当众打了秦王的脸,秦王恼羞成怒,自此埋下了杀心。

战神白起之死真的只是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吗?

秦昭襄王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根本原因:功高震主,腹诽秦王

白起一生战功卓越,在军中威望极高,就算是没有腹诽秦王,也难免被猜忌,更何况还对秦王心有不满,不遵王命,这对于秦王而言,此时的白起不是功臣,而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而范雎的那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则是彻底点燃了秦王的猜忌,是呀,白起作战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如今其意怏怏不服,心生怨恨,那么他会怎么做呢?往坏处想,如果他出走他国为将,那么现在的秦国,有谁能帮助秦国抵挡白起呢?况且,如今秦国的将领,多为白起旧部,万一他们里应外合,那秦国不就完了吗?这样一想,绝对不行,这种情况绝对不能发生,如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用不了的,也绝不能为别人所用,不如杀之,以绝后患。

范雎这句话,看上去轻飘飘,轻描淡写,但是却杀人诛心,将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忌之火煽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哪怕秦昭襄王对白起再有不忍,也必下杀心,因为相比其他,没有什么比秦国安危更重要,没有什么比巩固王权更重要,而对于那些挑战王权,危及秦国的人,杀!

战神白起之死真的只是因为范雎的一句话吗?

所以说,白起之死,一是因为他功高震主,威胁到了王权,挑战了秦王的权威;二是因为个人能力太强,如不能为我所用,不如杀之(参考秦王嬴政对韩非);三是自己情商不够,心中怨言流于表面,给人以口实;四是范雎的落井下石,推波助澜。这四个因素就导致了白起人生的悲剧。

而白起一死,秦国统一的步伐慢了下来,又给山东六国几十年的喘息之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