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二刷8.8分高智商"燒腦"《看不見的客人》,反轉,反轉再反轉.....


二刷8.8分高智商

四年前,西班牙"低產"導演保羅,帶著他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獨立自編自導的電影《看不見你的客人》,在奇幻電影節與觀眾見面。

這部極具懸疑犯罪片代表性的反轉"燒腦"電影,一亮相就廣受追捧,甚至於豆瓣評分歷經四年,累積高達77萬評價,從最開始的8.0,不降反升至現在的8.8分,在豆瓣TOP排行榜,高居66位,可見一斑。


二刷8.8分高智商

其實故事的內容很簡單,主要講述的就是一個為了掩蓋出軌,而"意外"肇事殺人,後又為了擺脫殺人嫌疑,獲得"自由"而掉入"局"中,最後自白罪行的懸疑犯罪故事。

電影的西班牙語原名為《Contratiempo》,這個詞在不同語境裡有著兩種含義:

一為意外的災禍,而第二種含義則為倒退、逆流的意思,很好地表達了整部電影的核心——"意外"的車禍,勞拉(laura)的死亡,以及以倒敘的方式演繹的最精彩的"博弈"對話。

當然,其實中譯版的《看不見的客人》也頗有深意,就像是直接"預告"那個在酒店715的"客人"。

不過,更有趣的還是臺譯《 佈局》,更加直白地點明瞭作為懸疑犯罪片,它具備極富高智商的"燒腦"素養,複雜框架化處理過後,以絕妙"物化"過的道具、服化去隱喻"真相"的本來面目,被加持在層層反轉之下,更為精彩絕倫。


二刷8.8分高智商

臺版海報

這種誠意滿滿,精心設計的懸疑犯罪片,必須值得我們如同剝洋蔥般,層層深度解構,或許才能感受到《看不見的客人》的真正樂趣。



高智商的表現——被嵌套的主觀"真相"

"燒腦"框架的煉成

其實對於大部分喜歡看電影的觀眾來說,這類懸疑犯罪片,總是帶著天然的"刺激"感,當然,喜好的也是這份"驚悚"的懸念,所營造的特殊氛圍,在觀影時帶來的獨特感受。

於是,對於這類懸疑犯罪片來說,最起碼要做到的基本要求,簡單來說就是"猜不到"的懸念,那這種感覺又區別於推理元素,帶來的"上帝視角"主角感,是一種如身臨其境的旁觀"第三目擊者"的緊張氛圍。

尤其是其中的情節,加入生活化的場景之後,帶給觀眾那種熟悉的陌生感覺,更是一種最常見製造懸念的手法,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帶入其中,感受那份又緊張,有刺激的"解密遊戲"。


二刷8.8分高智商

而《看不見的客人》的優秀處理,就是直接把建立在犯罪元素上的,懸疑製造的部分框架化,然後再一層一層填入理所應當的"悖論"情節,讓他們形成天然的矛盾感,然後自然反轉出有點"道理"的"燒腦"感。

不但把一百分鐘恰到好處地分主次地切割成,傳統的製造懸念的起、承、轉、合四個剛剛好的部分,重要的是,打破時間線和空間線,直接開始用真假難辨的"視角化"語言去演繹這個嵌套起來的“案中案”。


比如,一切故事由"起"開始,先用俯瞰式的全景長鏡頭,慢慢讓觀眾帶入自己的視角,開始不由自主地探尋接下來的故事。

然後"浪費"約十分鐘的告白式陳述,給觀眾一種虛假的"上帝視角",把整個問題都集中到"兇手另有其人","密室殺人法"等複雜的"真相"探尋裡,讓大家更能身臨其境般帶入,這個設計好的局中局裡,感受一種"解密"的爽感。


二刷8.8分高智商

不得不說,那段插入的回憶,加上男主艾德里安(Adrián )似悔恨的一滴淚,更添幾分懸疑的神秘刺激感。


然後開始進入框架裡的第二層:"承":

男主艾德里安的主觀視角"回憶"描述,也是全片最值得細品的一段戲,這一段最開始的反轉,是"古德曼律師"引入的,看似和這個案件絲毫不想關的"青年失蹤案"。

這使得即使觀眾們在一頭霧水之下,被帶入艾德里安的主觀視角陳述裡,還會因為這個反轉點,而"分心",從而在若有若無地深入中,不斷強化關於兩個案件之間的聯繫。


二刷8.8分高智商

框架化的好處顯而易見,你會跟著去"看"明白一些結構上的"完整"敘述:

"情人勞拉被殺案"的背後,是男主主視角的邏輯解釋——青年人(丹尼爾)的車禍是意外,情人勞拉被殺和男主沒關係......


但事實上,且不說男主的主觀說法,真假本身就難辨,正如古德曼律師所說的:

"不經歷痛苦就無法被救贖,以及,你並不比我聰明。"

其實看似身處"上帝"一方,以為可以掩蓋一切,而信心滿滿地"玩弄"古德曼律師和警方的男主,實際上,在被一步步引入古德曼律師的"陷阱"——幫忙尋找那個"看不見的客人"。

是的,就是那個男主拋給警方和古德曼律師的,殺害勞拉的"殺人兇手"。

但問題來了,之前被框架化設計的懸念,積極地把"失蹤案"和"殺人案"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到底為了什麼?


如此,進入框架裡的第三層:"轉":

古德曼律師開始反客為主地引誘男主主動掉入"陷阱"——告白"失蹤案"的真相。

怎麼做,很簡單,用一件"較輕"的意外車禍案件,去掩蓋另一件"嚴重"的指控謀殺勞拉的案件,沒錯,通過這一段古德曼律師看似為男主脫罪,而"編造"的謊言殺人動機——丹尼爾父母對勞拉不當開車,使兒子丹尼爾喪生的報復。


二刷8.8分高智商

震驚的真相

如此,層層推進,終於進入框架化的最後一層,結局:"合":

也就是此前用絕妙的"謊言"完成了圓滿為男主的脫罪設想,因此贏得了男主的信任,最後,果不其然,得到"完美藉口"的男主,被引誘入局,親口承認了他幫助勞拉把還未斷氣的丹尼爾,連人帶車推入水中的罪行。

但之所以《看不見的客人》被稱為"高智商燒腦"懸疑犯罪片,絕不止如此簡單就揭開"真相",


於是劇情開始急速反轉再反轉,首先男主才是製造車禍和推(殺害)未斷氣丹尼爾下水的人,也就是此前的包庇罪,反轉成了蓄意謀殺罪。

其次,這個古德曼律師居然是丹尼爾媽媽假扮的!是為了抓到兇手男主,找到兒子的屍體下葬,最重要的是,讓他親口承認殺人事實,伏法!

如此,這一幕接著一幕地高潮迭起,真正地把懸疑元素玩得出神入化,重點是,把觀眾的"猜不到"的快感,給提升至極致的享受。

是的,當"面具"撕下,遊戲結束......


二刷8.8分高智商

突兀而流暢的服化、道具的運用

"物化"情節的絕妙隱喻

當然,如這類懸疑犯罪片中,不僅需要在情節設計上,進行精心而超凡的編排,更重要的是其中所有為其服務的,諸如服化、道具的合理化運用,才是真正為懸疑和犯罪元素加持的必備品。

就像之前筆者分析過這篇 ,在製造"犯罪過程"和懸疑元素的部分,服化道具的巧妙運用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這部《利刃出鞘》裡唯一的真刀,對比一圈佈滿刀劍的"王座"一樣,其實就是隱喻權利的絕對掌控。


二刷8.8分高智商

權利交接

尤其開頭和最後出現的寫著三句話的馬克杯,開始是在"爺爺"手中,結局則握在"移民者"小看護的手中,其中的政治"交接"隱喻,一目瞭然。

而這部《看不見的客人》也是如此,以道具、服化為例,不管是屬於古德曼律師標誌性,根根服帖飽滿的短髮,還是一身剪裁筆挺的西裝,都是強化作為律師專業性的隱喻與暗示。


二刷8.8分高智商

而男主與律師在房間"博弈"的部分,更是尤為精彩,最開始從古德曼律師拿出的,帶有"滴答"聲倒計時的懷錶,到那隻看似"無用"的筆,其實都是一種對整個案件的"壓迫"。


二刷8.8分高智商

時間流逝的緊迫感,被藏在筆中的"證據"(應該是一種竊聽器),以及看似盡心盡力為男主考慮而,提出到幫助"脫罪"的問題:

"為什麼兇手要借勞拉手機發短信?

兇手為什麼沒拿走現場的錢?

兇手到底是怎麼離開房間的?"


二刷8.8分高智商

以及勞拉的手機和看似邏輯謬誤的延遲短信,威脅的照片,莫名其妙出現了好幾次的"鹿",以及不報警的原因,其實都是一種把這些道具、服化全部用"物化"的方式,隱喻一切夾在謊言中的真相。


比如,全片中,其實最讓人難以理解的一幕,就是關於男主為什麼不報警,反而把丹尼爾推下水,毀屍滅跡的舉動,或許大部分人傾向於認為會被老婆發現出軌,而刻意掩蓋。


二刷8.8分高智商

順軸

但其實"真相"沒那麼簡單,如這兩張男主撞車時的"景象",可以看出,拍攝的視角極其反邏輯,撞車前和下車後,這輛車幾乎呈現180度反方向視角,當然,這裡導演保羅其實運用的是"越軸"法。(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把"正常"拍攝軸線"扭曲"的運動方向和位置關係不一致的拍攝方式。)


二刷8.8分高智商

越軸

再結合關鍵道具導航儀也的清晰圖像看,其實隱喻的就是,這是一起男主全責的肇事事件,即使主動報警自首,也會在很大概率上背上過失殺人的罪,(當時男主以為丹尼爾死了,後發現還有氣,但擔心負"全責"花錢太多,不如一了百了。)如此他就"完了"。

而男主之所以由此深深的恐懼,是源於那造就穿在"身上"的禮服,是的,那每每出現"酒會",必出現的夫妻合體,其實隱喻的是男主現在的"地位"是靠著妻子得來,從前是個"窮小子"。

所以與其說他怕被發現的是婚外情,不如說他怕的是已經過上好日子的他,會因此跌回"原點"。


二刷8.8分高智商

道具的隱喻

這些所有看似突兀的服化、道具的運用,實則都帶有"物化"情節的絕妙隱喻,為全片帶來決定性的推動情節走向的作用,所謂細節決定成敗,或許,這就是為什麼《看不見的客人》的評分,竟然還會慢慢增長,廣受好評的原因。



寫在最後:

其實這部《看不見的客人》對筆者來說,看得十分辛苦,主要是全片的細節實在太多,看似有用的,實則"沒用",看似真實的,實則是主觀陳述的虛假表述,還有那些一閃而過,以為莫名其妙的"道具們",更是讓人"燒腦"地不行。

上一次這樣的體驗,還是在看《盜夢空間》時,那種真假難辨的真實和虛無交織的崩潰感,整個神經都想被打了無數個解不開的結,十分......

不過,還是推薦大家去看一看這部《看不見的客人》,畢竟懸疑犯罪劇中,這種品質的電影,好久不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