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錢穆 聞一多的讀書法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錢穆在臺灣和香港授徒講學。翻閱他這一時期的講堂文稿,發現錢穆在課堂與在書中一樣,對中國傳統的學術風氣依然追慕不已。當著眾多學生的面,他動情回憶與蒙文通述學的快樂:

他看見我刊登在學校週刊上的一份講義,講法和他先生(指蒙文通的老師廖季平)相同。我講戰國講“禮、樂、射、御、書、數”的“禮”字。他說“禮”字只有孔子講的禮,你怎麼會講到戰國去?和我先生從前講經學看重戰國一樣,是同道。於是他寫封信給我。這封信一萬幾千字,長如一本書,可惜現在已不在了。我想那時候人和現在真不同。他的先生是全國聞名的,他見了我一篇講演,會寫這樣一封信給我。諸位想,這是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的學術風氣……今天可以說,已沒有學術風氣了。

其實給錢穆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不是信的內容,而是蒙文通手書長信與其探討問題的可貴學風。不過話又說回來,同樣是論學,胡適給錢穆的印象就不是如此了。在老子與孔子孰先孰後問題上,二人爭到底也沒服氣過誰,等到晚年胡適才明白這不是學術問題而是情感立場問題。在錢穆看來,胡適不過是讀了幾本中國古書,“能通文言文”,說到底,還是“不讀書”,錢穆對胡適的不以為然簡直是溢於言表。

錢穆對胡適有如此看法,最大的原因恐怕還是他惱火胡適提倡白話,讓一幫青年學生跟著到處跑,不讀古書了。但說胡適不曾讀書,的確也是冤枉胡適。胡適畢竟還是下過苦功的人,通讀過《資治通鑑》《十三經》等,這之中對《詩經》包括朱熹的注都背過,傳統學術功底也不差。他們的恩恩怨怨我們至今還記得,在於這論爭背後包孕著的讀書精神,有了它才發而為人格魅力,學術魅力。

經常有人說讀書能改變人的氣質,最典型莫過培根《論讀書》中的觀點了,一句俗語概括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如大家都說陳垣先生花十年時間通覽了《四庫全書》;楊樹達先生能將《漢書》熟讀成誦,被陳寅恪譽為“漢聖”;呂思勉先生曾通讀了三遍二十四史,門人對他的回憶是 “老先生除了睡覺、吃飯,就是寫東西”。

古人說,辨博之人,戒之在辭之氾濫,因為會一味求博識而氾濫無所歸依甚而至於虛浮無根。如果說讀書有“博、大、精、深”四個境界的話,精和深應是最後為學之憑依,我認為這些老先生都做到了。

剩下的問題是,我們該怎麼讀書。每當拿起這些人的書,心裡都在想,這書該如何讀是好:拿起一本書把字從頭認到尾是一種讀法,補充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是一種讀法,細細品讀看出微言大義是一種讀法,懷著崇高的學術理想探尋事實真相也是一種讀法。看看聞一多給西南聯大中文系招收三年級轉學生所出的考題(考題共有22道,茲引3道):

1、杜佑《通典》和馬端臨《文獻通考》體例是否一樣的?鄭樵《通志》和他們有什麼不同?

2、下列十個名詞是否都是《易經》的卦名?請將誤列的指出來:蒙 萃 既畜大過 謙 濟 盈 豐 歸妹 苞。

3、注出下列各韻書的部數:切韻( )韻 集韻( )韻 平水韻( )韻 洪武正韻( )韻 中華新韻( )韻 廣韻( )韻 五音集韻( )韻 韻府群玉( )韻 中原音韻( )韻。

聞一多所出試題,側重從音韻學等傳統學問出發,考察學生的基本功。不過我第一次看到這裡,心裡想:完了,肯定考不過。

晚年的錢穆在課堂上說,現在的這批學生遠不如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他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那批學生。那麼現在呢?這個問題恐怕不好回答其實也心知肚明。不過,想想怎麼讀書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錢穆 聞一多的讀書法


【作者為大學教師,南京大學文學博士,學者。研究方向:中國現代文學、民國學人。在《光明日報》《讀書》《隨筆》《當代作家評論》《新文學史料》《南方週末》《傳記文學》(中國臺灣)等海內外報刊發表論文、學術隨筆、散文70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