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再捐40億!陳一丹表示“一丹獎”仍在耐心等候中國人獲獎

現在活躍在公眾面前的陳一丹,身份不是騰訊創始人之一,而是教育慈善家,在2016年捐贈25億港元設立全球最大規模教育獎一丹獎後,陳一丹再次捐資40億成立慈善信託,聚焦推動教育發展。

再捐40亿!陈一丹表示“一丹奖”仍在耐心等候中国人获奖

5月20日,南方+記者於陳一丹基金會確認,騰訊主要創始人陳一丹再次捐贈騰訊股票,價值逾40億港元,已於去年完成捐贈流程併成立慈善信託。該信息是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期間陳一丹公益分享時透露。據統計,陳一丹公益慈善捐贈總額已近百億港幣。

據悉,該筆捐贈未來用途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推進全球優質教育項目的有效對接,包括一丹獎的獲獎項目和提名項目的對接,尤其是在中國的落地;二是繼續支持對中國教育發展及中國教育創新有開拓意義的項目,探索普適的模式,包括對公益民辦大學武漢學院的繼續支持。

在宣佈成立慈善信託後,陳一丹接受了南方+記者的採訪,其中被問及“一丹獎”獲獎者並沒有中國人身影時,陳一丹回答,自己是不參與一丹獎評審的,評委們評審時會在門外耐心的等待。陳一丹表示,中國在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情況下,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是了不起的貢獻,現在還出現了一批可以衝擊國際一流水平的高校,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漫長的時間突破。“我會站在門外和大家一起耐心等待,等到有一天中國人獲獎。”陳一丹說。以下為南方+記者與陳一丹的對話,從中可以看出陳一丹在教育創新上的思考。

南方+記者:為什麼有了“一丹獎”,你還成立這一慈善信託?

陳一丹:這個想法也是在“一丹獎”探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丹獎”一年頒兩個,但實際上將近1000個申請的項目裡,前50或者前20都是非常優秀的項目,應該普及和傳播這些項目,讓大家學習。

另一方面,來自中國的申請數量越來越多,研究獎的申請數量進入了前五名,發展獎的申請數量進入了前兩名,這讓我有很多思考,是時候為中國教育多做一點事情。一是這些好的項目如何有效對接,落地中國。二是中國好的項目能否更多的傳播,讓更多的人認識,對相近的發展中國家可以輸出經驗和交流。

以後主要做兩件事:第一,讓全球的優質資源,尤其是“一丹獎”的獲獎項目、提名項目可以有效對接。尤其在中國的落地,有效的對接要通過研究,讓雙方有所匹配。我們不重速度和數量,重的是質量和落地的效果。第二,我們會持續支持中國教育的發展和中國教育創新開拓性的項目,也會支持普遍適合的項目。

南方+記者:在國際化教育上,國內的嘗試是否存在問題與誤解?

陳一丹:教育國際化,從學生來講,我們學生去海外就有很長的歷史,在國際教育中培養了很多人才,無論是教育還是迴流,對全球化、中國都作出了貢獻。我們多年的高等教育和高校也有強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很多交流,包括歐美的教育。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海外學者,尤其是海歸學者回到中國教學體系。過去十幾年,我認為這是開放交流的態勢,無論是基礎教育、國際學校,我們國家是開放的,可以進來開國際學校。

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是存在什麼問題,而是如何讓它做得更好。有很多大學機構在這裡辦中心或者分校,我們可以從國際交流中獲益。教育是人對人的,一定要開放交流才能相互受益,門要一直打開。我們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主動交流、投入交流,一定會受益的。

在全球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教育要取得突破,比較的視野、全球的眼光,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為重要。所謂教育面向未來,它面向的是人類共同的未來。這是問題的一方面。

另一個方面是,各國的教育模式都有其獨特性,各國的教育文化均有自己的傳統,國情不同則教育的發展模式和教育的創新模式均有所不同,這必須得聯繫國情。因此,我的理解是,國際化和本土化,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理論很清楚,但實踐起來,卻是非常考驗。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堅持把“有效對接”放在首位的原因。今天,引入海外資源不難,關鍵還是在於它和中國社會的匹配度和契合能力。

我們希望探索的一條路徑是,以真正能服務中國社會需要,推動中國教育發展為中心。

相關鏈接

陳一丹1998年和馬化騰等人一起創辦騰訊公司,2013年宣佈卸任,全力投身公益事業,專注於教育公益。其在教育界的探索完整覆蓋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及教育研究前沿,包括分兩期捐贈20億人民幣舉辦武漢學院,2016年捐贈25億港幣設立“一丹獎”,帶領騰訊基金會與政府合辦公立非公辦改革學校——深圳明德實驗學校,並在2018年捐資1億支持創辦西湖大學,2019年支持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發展的一系列項目。

【記者】彭穎

【作者】 彭穎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