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近日,教育部取消SCI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你怎么看?

婷娘子


首先要指出的是,题主的这个提法是一种误解。教育部并没有说要取消Sci作为职称评审依据,而是提出: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


何为直接依据?我们的理解是“不唯”,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层面:

第一,Sci不能作为必要条件,没有SCI论文不一定不能评,有也不一定就能评。一般来说,基础学科可以主要看论文,工程技术则不能主要看论文,至于军工等核心科研,不能看论文。

第二,实行代表作评价和同行评价,不能以对论文的评价代替对人的评价。比如有些学者在知名SCI上发表论文,期刊审稿人会给出评价,但这些评价不能作为对学者本人的评价。

第三,发SCI可以,但不看期刊只看论文,也就是淡化分区。也可能出现靠四区论文可以评上,但靠二区论文反倒评不上的原因。


和近日印发的关于提升专业质量的意见一样,《意见》的初衷都是让高校回归科研的本质,不能为了专利而专利,也不能为了论文而发论文。当我们把专利和论文的奖励导向都取消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自然就露出原形了,留下的才是真正热爱科研的学者。


高校人才真经


今天看到有人在说,教育部发文取消SCI论文作为评审职称的依据。为此,写一篇文章说明一下,这个提法是错误的。教育部取消的是SCI指标跟评审职称的直接挂钩。

一石激起千尺浪。教育部、科技部这两天投下了两块巨石。


2月21日,教育部和其他两个部委,先发了一个意见,是关于专利的。里面说,高校停止资助专利申请,停止专利申请的奖励,要考核专利的质量,专利的转化率。

这个《意见》大家都容易理解,下面主要讨论另外一份《意见》。


2月22日,教育部和科技部,再次发了一个意见,是关于SCI论文的。里面说,要正确看待SCI论文,正确看待高引用文,职称评审、学科评审等不能把SCI指标作为评审依据。

注意,这里面提的是”SCI指标“,不是SCI论文。


在《意见》里,SCI论文和SCI指标的定义指: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科技文献索引系统。SCI论文是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的论文,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大家注意其中三个名词:SCI、论文和SCI指标。


论文

论文是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成果。一个科研人员,尤其是搞理论的,像数学、物理、生物等,最终都要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字,有的写成书,有的写成论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时印刷比较贵,很多人做出了成果根本不发表论文,也不出书。像高斯,别人辛辛苦苦搞出了一个定理,然后他轻描淡写地在某封信里面说了几句,那个成果就归高斯了,让别人极为郁闷。19世纪以前这种事特别多,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大家都基本不这么干了,都是写书和发论文。

现在沟通方便,很多人研究的东西都一样,为了抢占自己的发明权,都是第一时间发论文。有时候发论文还会出现打架的事件,像清华、北大两位生物学教授曾经为了抢发论文引发口水战。

SCI

SCI的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制的。SCI论文就是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里面的论文,除了SCI,还有EI(工程索引),也是著名的索引系统。在中文期刊里面,有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也有好几个单位创建研制,最有名的就是北大核心期刊。


一般说来,大家公认的杂志就是一流杂志,SCI大家都比较公认,所以说SCI比较权威。但一定在SCI上发表的文章高于其他期刊的文章吗?不一定。像日本很多诺奖工作的论文都没有发表在SCI上,只发表在日本国内的杂志上。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他发表的论文只是张贴在一个很小很小小的研讨会上。还有,2014年的诺奖得主中村修二,他所有的文章几乎都发在日本一本刊物上,都不是SCI期刊。

田中耕一

所以,最根本的是论文的内容,而不是刊登论文的期刊。期刊是出版社经营的产物,出版社经营得好,别人愿意把好文章投到这些期刊来。因此,国内不少有见识的人说,中国现在的评价体系,看SCT指标就是给国外的期刊打工,发论文是需要钱的,参加会议,发表顶刊和顶会论文都是需要钱的。


SCI指标


教育部对SCI指标有明确定义,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排名等。

这次教育部明确的是在职称评定中,不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判断的直接依据。这句话什么用意思?

在职称评定中,不看论文数量。原先论文数量是一个关键指标,不单单学校对教授们有论文数量要求,老师对博士也有论文数量要求。现在看的就是你的成果大小。


比如,我曾经看过一位破格提拔的教授,从博士到教授,大概花了3年时间,发了40多篇SCI文章。我都呆了,问了下教授们,教授们说没问题,写论文有一定套路,满足了非常快。这个数量远远多于爱因斯坦的论文数量。


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5篇论文.这每一篇论文都开创了一个新领域,每篇的分量都极重。那一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而我们的教授发表了40篇,即便了400篇,也比不上爱因斯坦半篇论文的分量。


还有高影响因子,被引次数。自媒体作者都明白,紧抓热点的文章总是被引的次数多,这跟文章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在科学研究里,也有热点问题,我们的科研工作者极擅长抓热点,世界上流行纳米,就研究纳米,流行石墨烯,就研究石墨烯。

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培养出我们的大师?大家一般说,不能自我思考,缺乏独创性。我想,有指挥棒,唯SCI论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家没法思考,不想吃亏。大问题都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像袁隆平、屠呦呦做成了大事,但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他们连院士都当不上。这样的”傻子“不多,而且现在你想当傻子都没条件,因为不满足评估条件,连聘用都不会聘用。


像张益唐也是如此,考虑大问题,颠沛流离,当超市收银员,送快递,这还是在美国,对考核还没这么夸张的国家。

因此,教育部这篇《意见》希望大家不要只盯着SCI指标,要分类评估,对于工程类的学科,要评价产业化的实际效果,不以论文作为单一评价。就是因为用论文作为单一评价,袁隆平一直评不上院士。就是因为用论文作为单一评价,我国医学界的论文造假非常触目惊心。本来医生把病人治好就算是水平的体现,但现在不够,需要写论文,因此很多国外刊物爆出了中国造假论文,里面最多的就是医学界。如果医学界能不看论文来晋升职称,估计医生们会松一口气。


这个《意见》来得很及时,我们极为扭曲的”唯SCI论文“确实需要纠正一下了。


五道口的颜学姐


昨天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突然有种很轻松的感觉。这一个寒假基本上没怎么休息,一直苦哈哈的写论文,看到新闻后,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目前存在的唯SCI论弊端,浪费了绝大多数老师的时间

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大部分以论文和项目经费为主要的指标点,而申请项目也基本上以论文作为重要的参考,所以说,得论文者得天下。

很多学校年终奖金中sci论文奖金也会占很大一部分比例。比如我校年前发的科研奖金就是按论文算,一篇1区的sci论文能够奖到3万,4区的也有5000元。

这部分奖金都让谁拿去了?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博士,因为刚毕业的博士延续博士期间的课题,很多博士期间的成果当时并没有整理发出来,工作后稍加整理就能发几篇sci。年终奖多的能够拿到10万元,少的才1-2万,差距还是非常大。

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放到论文上,甚至没有时间备课,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但是,只要能发论文,就是教学质量不高,也不会影响评职称,更不会影响收入。

有些人可能会说,发论文就是搞科研,提高了学校乃至国家的科研水平。可实际上,多数的sci论文就是灌水,根本没有多少价值。

2、职称评聘不以sci论文为依据,让很多老师看到希望

教育部取消sci论文作为职称评审的依据,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是好事。

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能力发sci论文,有些老师就是不喜欢搞科研,只想一心一意的搞教学。这在以前是没有出路的,没有sci论文,职称评不上,可能一辈子就是讲师,工资提不上去,还会觉得没有面子。

如果职称评审取消sci这项指标,让专注于教学的老师也能有机会参与职称晋升,确实是一件好事。

总之,唯sci论的弊端大家都看在眼里,取消sci论文指标呼声一直很高,这次终于有了定论。关键是在于制度落到实处,如果能够真正的执行起来,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大的促进。


小马老师说


本人从事高等教育人才评估近二十年,历经了我国高等教育对教师科研工作评价变迁。曾几何时,2000年前后,发五六篇sci就是很优秀的拔尖者,大多数高校老师评职称有几篇一作国内核心就不错了。又曾几何时,大学排名甚嚣尘上,量化数据占据主流,高校一年sci总量成了拿来宣传的亮点,1000,2000,3000……,大多数高校的教师们无暇考虑教学方法,更莫提思考科学突破,教学成绩可有可无,与待遇几不挂钩,一年保证课时即可。高等教育在量化指标裹挟下,越来越背离初衷,高等教育发展只是成为大学领导们作报告时ppt的一堆数字而已。

科技部去年在西安的三评会议点名了一些单位,也表扬了一些单位,教师分类,破除四唯。。。为了高等教育顺应教育规律,这个思路非常正确,但目前这个政策出台其实已经喊了一年左右了,也一直没有拿出个具体替代办法。

作为一线人力资源工作者,拭目以待吧。

再多啰嗦一句,一些发牢骚的大学教师,也不必要太激烈,一方面,事物发展总有其必然规律,改革也从没有一蹴而就的;另一方面,怎么改你说再多也没有用,咋回事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


qdsuperjjk


题主的这个提法不正确。教育部并没有说要取消Sci作为职称评审依据,而是提出: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提条件。就是Sci不能作为必要条件,其实就是淡化SCI论文。

这些年来,有一种不好的风气,为评审职称而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国家目的是让高校回归科研的本质,不能为了专利而专利,也不能为了论文而发论文。

论文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更是无关紧要。为了评职称,克隆、复制、粘贴一篇“论文”,再求爷爷告奶奶“发表”“出去”,弄个什么“国家级”“省市级”加一分半分,真是可怜。“论文”坑害了许多教师。



徐福记1230下水诗文


这个问题的来源,是《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 不用怀疑其真实性,这是真正的文件,但用的是草稿流出、重点标红的方式,可以看作对于学界的试探,也可以看作改变游戏规则之前的预热,万事俱备,只欠官宣。


细读这份流出的文件,我们可以看到教育高层,对于高校改革的一种态度与决心。初衷很好,也是在进行职称去论文化的弊病,但能趟到多深的水,能否踩到垫脚的石头,目前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收获。

论文对于高校来说,究竟有多重要?

也是最近两年,受益于网络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渐渐了解到论文的重要性,尤其是SCI这样的顶级期刊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子的意义。这也是去年上海一高校导师,送论文给女学生的事件,为什么那么火爆的原因。因为一篇论文,编得双泪流,送论文,那是真爱啊!

天下苦秦久矣,高校职称的唯论文化,已经形成了考核制度的僵化

经常关注高校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生化环材是最容易出论文的专业,但也是最被人劝退和弃坑的专业。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很多凭着爱好与兴趣,踏进这些专业的人,反而纷纷弃坑。

即使是一些大团队,也经常出现被举报抄袭、P图等学术不端的事情。没办法啊,论文是唯一可以量化的指标,影响因子是可以建立统一场论的利器,这也只能逼得高校老师们,只能把论文放在教学之前。



结束语:这次关于去论文化的职称改革,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反思,在反思唯论文化的评审标准,是否正确。对的坚持,错的改进,只是在实施方案中,教育部将皮球踢给了学校,让学校自己拿出解决方案。我们也期待着这样的方案,早日出台,让论文实用,而不是仅仅是有利于评职称和争夺资源。


教育练真堂


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如何评价?

成绩?自我评价?学生评教?同事打分?领导评估?

不论用什么,总要有个尺度!排座座,吃果果,要有个顺序。没有绝对的公平,更没有万能公式。


闲云野鹤622624


有些人专为评职称而来,课教的不咋地,但职称评审需要啥准备啥,一辈子连个毕业班都不敢教,成绩从未考好过,照样混到高级职称,不得不佩服


蓝天28588656


这个做法好!

高校首先是教书育人的,首先教学生做人,然后教学生做学问。论文指标(科研工作量)的存在,让高校教师没有把所有精力放在教学上面,相反把发文章放在首位了,有些学校还设置专门的科研岗(不承担教学任务),做法有点本末倒置。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目光集中在利益上,做人就差多了。


江南燕儿飞


近日,教育部取消了Sc|作为职称评审衣据,你怎么看?

答:这个应当早就去消。而职称的评判是根据你在本岗位多年来的工作成具,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来认定你工作能力的高低标准,而不是通过一两篇学术论文,这是不切实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