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武圣关羽为什么在明清两朝倍受尊崇?

义门世家


中国人自古讲求忠义,关羽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尤其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一、官方推崇。明朝万历年间,关羽被朝廷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之后也是多次被加封,到清朝时期,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成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官方大力推崇,自然带动民间的信仰,关羽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

二、文化推动。明清正是小说发展盛行的时期,《三国演义》正是在明代开始流传。《三国演义》塑造的关羽形象深入民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刮骨疗毒等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传颂。随着印刷术的推广,《三国演义》等三国题材的书籍非常流行,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各行各业都拿关羽当做保护神,从而关羽成为许多行业的祖师爷。

三、明间基础。宋朝时期明间就已经有了关王庙,到了明清时期,明间专门为关羽立庙,与妈祖等天神相当,后期更是与佛祖、观音一起接受明间祭拜。关帝庙遍布全国,甚至很多人家中都有关羽神像,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关羽信仰。

推崇关公既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又能给百姓带来希望和寄托,时至今日在中国人心中,关公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崇。


九钭重


如果说哪位三国人物最厉害,可能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要说哪位三国人物在后世最受人尊敬,那一定非关羽莫属。关二哥不但在民间有广泛的群众信仰,还得到多个朝代帝王的官方封赠,佛道两教也都吸纳其成为神祗。时至今日,对关公崇拜的不仅限于中国,甚至被华人带到了全世界。历史上的名将何止千万,为什么关羽能够独享这样的尊荣呢?关羽的形象总体可以概括成三类,即真实历史中的形象、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以及宗教中的形象,而后两者是在第一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关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可能有人会说,关羽我们都熟悉,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blabla……,您先别急,您说的这是《三国演义》里的。《三国演义》毕竟是历史小说,七分实三分虚,为了使关羽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吸收了很多民间传说里的说法,而正史里对于关羽的记载基本上仅限于《三国志》和裴松之作的注,而且非常简略。关羽和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在一篇传记里,自己的部分一共只占1000多字。关羽原籍为河东郡解县(今属山西省运城市),不知什么原因逃亡到了涿郡,投靠了起兵讨伐黄巾的刘备,从此追随刘备一生。刘关张三个人虽然曾经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亲如兄弟,同睡一床,但是并没有什么桃园三结义的桥段。现在只知道关羽比张飞大,刘备和关羽谁大不知道。之后关羽追随刘备征黄巾、讨董卓、拒袁绍、救徐州、战袁术,直到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这期间关羽并没什么表现(或者说史书上没有记载关羽的表现),但是《三国志》引用傅玄的记载说刘备刚刚投奔曹操的时候,郭嘉曾对曹操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侧面说明关羽还是闯出了一些名头的。之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随曹操东征吕布。关羽对曹操说,自己想娶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妻子杜氏为妻,曹操答应了。后来关羽又跟曹操请求了好几次,曹操动心眼了,等到打败吕布找人一看,这个杜氏果然特别漂亮,就自己留下了,这事弄的关羽心里挺不痛快。回到许昌后,有一次刘备陪曹操打猎,关羽建议趁机杀了曹操,刘备没同意。

后来刘备受了衣带诏之后跑路了,杀了车胄又占了徐州,派关羽守下邳。结果曹操来了一拨攻势打跑了刘备,抓住了刘备的老婆,又来一拨攻势抓住了关羽,一起带回了许昌。曹操让张辽去试探关羽的想法,关羽明确表示,虽然曹老板对我不错,但是我和刘将军誓同生死,感情更深,等我报效完曹老板后就走。这时候袁绍很及时的送来了机会,他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县。曹操派张辽和关羽作为先锋迎战,关羽开挂一般的杀了颜良:“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这样武勇的表现别说三国时期,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少有的。曹操因此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并且重加赏赐。但是关羽兑现了自己的承诺,封存赏赐,拜书告辞曹操去投靠刘备。曹操下令手下不要追赶(所以也没有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事)。

接下来刘备带着人又投靠了刘表,刘表死后孙刘联合赤壁大战打败了曹操,刘备趁机占了荆州,封关羽为襄阳太守。刘备取了西蜀后,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期间与关羽有关的有三件事,一是马超归降刘备后,关羽给诸葛亮写信,问马超这人怎么样。诸葛亮回答说马超是世之人杰,可以和张飞并列,但是比不上你。关羽看信之后很高兴。二是刮骨疗毒,只是没说手术是华佗做的。三是孙权向刘备讨荆州不成,派吕蒙夺了荆州的三个郡,刘备则派关羽带兵去回抢。

刘备即位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关羽开始进攻曹仁,包围了樊城。曹操派于禁救援曹仁,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威震华夏,曹操都准备迁都躲避。至此关羽达到了人生巅峰。加上刘备刚刚在汉中击退了曹操,眼看诸葛亮隆中对设想的兴复汉室方略有了实现的可能。可惜辉煌维持的太短暂,之后孙权和曹操联合,诱降了关羽手下的糜芳和傅士仁,派吕蒙和陆逊袭取了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手下擒杀,死于临沮,同时被杀的还有关羽的儿子关平。孙权把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并用诸侯的礼节埋葬了关羽的尸骸。后来刘禅追谥关羽为壮缪侯。关羽死后儿子关兴继承了爵位,没几年就去世了,又由另一个儿子关统继承,关统死后无子,爵位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关羽应该还有一个女儿,孙权曾为自己的儿子求娶,被关羽拒绝了。后来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钟会邓艾一起伐蜀,灭蜀之后庞会杀光了关羽所有的后代。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关羽骁勇善战,为国捐躯,是一名忠勇双全的武将,同时又骄傲自负,最终大意失荆州,给刘备集团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陈寿评价关羽虽有“国士之风”,但“刚而自矜”,“以短取败”。

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关羽一直还都是勇将的象征,被称为“万人敌”,评论一个人勇武常常说他像关羽、张飞。到了隋朝,开始有关羽显灵的传说出现,传说他帮助佛教天台宗的智顗和尚在当阳修建了玉泉寺。唐代开始,关羽逐渐为人们所推崇。从民间来说,一些地区开始流行关羽崇拜,人们称之为关三郎,是一副凶神的形象,传说关三郎经常带着鬼兵进城,会让人发热寒战,甚至提起关三郎都会让人两腿发抖。从官方来说,唐德宗时期,关羽作为历代名将的64位代表之一,和十哲一起配享武庙。佛教为了便于传教,也把关羽吸收为护法伽蓝神。

到了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世俗文化兴盛,三国故事开始流行,“三国”这个大IP逐渐形成。由于宋代理学的兴起,学者对于篡汉的曹氏加以贬抑,对于代表正统的刘备加以拥护。人民群众中也相应的形成了拥刘反曹的观念。苏东坡《东坡志林》中有一篇《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讲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关羽不恋富贵、深明大义、尽忠汉室,还喜欢读儒家经典《春秋》,“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再加上宋室一直以来面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因而关羽忠义凛然、抗强助弱的形象愈加为世人所推崇。这些观念的变化也逐渐影响到官方对关羽的态度。前面讲过,从唐代开始关羽作为64位代表之一配享武庙,听起来挺高端,其实这64位只有画像,没有祭品,大伙都是干坐着看人家吃。直到后唐时期,有博士看不惯,才上奏建议给这老几十位加上了供品。即便这样,宋初,关羽还一度被请出武庙,一直到宋仁宗时期才又重获配享的资格。到了宋徽宗时期,关羽的地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先是被封为忠惠公,又加封为武安王、忠义武安王。同时,由于宋徽宗笃信道教,上行下效之下,道教也吸收关羽为其神祗,有了清元真君、崇宁真君等名头,还出现了关羽协助张天师斩杀危害解州盐池恶蛟的传说。至此关羽达成了儒释道三教封神的成就。南宋朝廷继续加封关羽为壮缪义勇王、英济王,民间的关王庙也在各地兴起。元代出现的《三国志平话》以及元杂剧中的三国戏代表着三国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元杂剧中有三国故事37种,其中以关羽为“正名”的就有11种。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将以及单刀会等等关羽的演义故事都已形成。朝廷继续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各地方志对于关羽庙宇的记载也大幅增加。元朝末年还出现了一位关羽的超级粉丝——巴郡人胡琦,他因为仰慕关羽的义勇忠节,编辑了一本《关王事迹》,书中不仅记录了关羽生前和死后显灵的事迹,还收集了历朝历代有关关羽的封号、庙记、碑记以及关羽的神像、年谱、世系图等等,是一本宗教色彩浓厚的关羽百科全书。为了树立文武双全的形象,元代文人还伪造了关羽写的八篇书信,这些信也都收录在《关王事迹》中。元代三国文化以及关羽信仰的蓬勃发展,都为《三国演义》的出现,以及《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基础。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明代开始广为流传。《三国演义》对关羽形象的成功塑造,推动关羽崇拜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并一直流传至今。明初虽然去除了关羽的王号(同时去除王号的还有姜子牙,所以关羽也不在作为姜子牙的陪衬了),但是专门为他立庙,与天妃、马祖等同列,等于不再把关羽当成一个忠臣的代表,而是一位神仙了。到了明万历年间,朝廷直接给关羽封了帝号,称作“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还给配了两个手下,宋朝的陆秀夫和张世杰。

据说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喜欢读《三国演义》,还当作兵书来学习,有清一代,朝廷对关羽都很敬重,先是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追封了关羽祖上三代为公爵,还把谥号改为“神勇”,之后又屡次增加封号,直到最终的“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帝君”,比慈禧25字的谥号还多一个字。

紫禁城坤宁宫前还设有关羽神位,与佛祖、观音一起接受祭拜。民间对于关羽的信仰更为广泛,关羽庙遍布全国,甚至远销海外(朝鲜早在壬辰倭乱时,就在入朝明军将领的要求下修建了关王庙,之后逐渐扩展到全国。越南也修建有关羽庙。

随着华人华侨的迁徙,关羽庙或关羽祠堂修到了欧美、日本、澳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关羽信仰。关羽还从武圣成了财神,并且被诸如白莲教、三合会、义和团等秘密宗教、结社活动所崇拜。个人认为,现在关羽的地位和三国演义对关羽的形象塑造用很大关系,演义里,一方面对君主统治者忠心耿耿,另一方面又藐视权贵,符合封建社会统治核心价值观,其性格简单粗暴,表面上智商卓越,但谁都能忽悠他,就算他的敌人,低声下气的服个软,他就把头都送给你,还有其在演义里个人武力强大,这样一个头脑简单又符合封建主流的强人,当然受到各方爱戴。






一位爱电影的职工


由于历史统治阶级大势造神运动,再加上明清时期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使对关帝的崇拜和信卬活动达到高潮。清人王侃《江洲笔谈》中说“《三国演妙可以通之妇孺,今天下无不知有关忠义者《演义》之功也。即《三国演义》通俗小说,对社会精神生活和民俗心态,尤其是对下层人民的精神生活和心态产生的影响极大。胡适曾谈到《三国演妙》对“失学国民”的教育作用:“《三国演义》究竟是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来,无数的失学国民从这部书里得到了无数的常识和智慧,从这部书里学会了看书写信作文的技能,从这部书里学会了做人与应世的本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关羽的忠义精神及高风亮节,成为日常处世的行为规范以上说明,《三国演义》在普及“关帝崇拜和信仰”这种传统文化现象,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明清时期在世俗社会中兴起崇信关帝的民间文化活动在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关羽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所谓“自王公卿士,下迨贩夫走卒,穷乡荒微之氓,莫不搏颡走之恐后,成为一个广泛被人们崇拜的神灵。明清时期,由于各阶级、阶层或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在信奉关羽向其作祈祷时,所表达的要求和索取的内容是不同的。

一)在推翻前任统治阶级上,神化,天兵相助,助其能统治天下。

明清两朝的建立,统治者都不约而同地宣称得到关帝的协助。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修建祭祀神灵的庙宇十座,未将关帝列入。关羽显灵托梦对明太

祖说:“陛下鄱阳之战臣举阴兵十万为助”,指朱元璋在与陈友亮鄱阳湖决战时,关羽曾率天兵助战。

清朝临入关时,传说关羽于阵前助战,据王嵩儒《掌古拾零》载:“天聪汗既主天下,……关帝即率兵助。

二)在农业上,宣传神灵保佑,风调雨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统治阶级为了树立关羽形象。在受到天灾人祸时,认为是上天对人们的惩罚。转移矛盾。

三)行业规矩上,要求人们讲究信誉。

古代社会要求讲究信誉,无性不可立世,关羽是信誉的化身。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关羽的信仰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受到历代皇帝的封崇而且在普通百姓中受到普遍的崇拜。关羽拥有封赠赐号多,祭祀庙宇多和崇拜信仰多。这些都显示了明清时期“关羽现象”已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此正如明神宗万历时人王世贞《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庙说》中说“盖上而后王君公下而红女婴孺:近而都掖远而魑结侏傈之乡,亡不心仪公者清朝雍正帝也说:“自通都有大邑下至山陬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土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重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禳,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

因此,关羽的忠义武勇精神,在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加强民族的凝聚力.捍卫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及主权、领土完整等方面.不可或缺。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的糟粕,这需要辩证地对待。今天在一些地方仍存在恢复关帝崇信的现象.甚至愈演愈烈,这说明消除神权思想斗争任重而道远。


雨夜中的星空


这就要从金人说起,岳飞一生致力于抗金。而清朝老祖宗努尔哈赤建立的政权就是后金,所以岳飞尽管是民族英雄,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就是仇人。

但是为了统治需要,清朝也不能直接取缔岳飞,因为岳飞是忠顺的化身,这样才能感化汉人。毕竟满族人仅仅只有几十万,而汉族人加起来有上亿。

但是统治者也不愿意看到这个打过自己老祖宗的人被顶礼膜拜,于是雍正皇帝想了一个办法,那就重新找出一个民族英雄。

此人就是现在备受推崇的关羽,为了宣传关公,雍正下令将岳飞移出供奉了几百年的武庙,追封汉将关羽三代,在全国普建关帝庙,想借关羽之名,将汉人对岳飞的尊崇全部转移出去。

所以在之后几百年里岳飞的地位逐渐下降,哪怕到现在关羽更受人推崇。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一个替代品。在明朝的时候,只有人去拜岳飞,很少有人去拜关公的。

北伐战争结束后,岳飞与伏羲、神农、黄帝、孔子、关羽等十二位历代名人列为“先哲类神祀飨祭”,并列入法典,


历史的波澜壮阔


自古以来铜关公在我国历史文化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关公在后世尊称为武圣人,一度与孔子地位齐平,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铜关公像,但是关公作为一名武将,在历史上关公也并不是武力最高的。

一、为什么铜关公在后世如此的备受推崇?

回望历史关公死后,孙权是第一个追封关公为“忠义侯”的,随后在公元260年刘备之子刘禅追封关公为壮缪候,曹操则追封关公为“荆王”,在这一时期人们对关公的印象是一位对刘备对蜀汉有着忠勇之名的能征善战的武将,在这一时期关公的名声并不是十分的受推崇。

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各朝各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把关公成为忠义仁勇的化身,此后关公的地位也就在后世备受推崇,由侯封为王,在追封为武圣人,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关羽也因此成为教育人们忠君爱国信念的典例。

关公不仅是忠义仁勇的代表,在民间还是全能神、武财神,明清时期的商人推崇关羽挂印封金、一介不取的故事,尊关羽为义财神。于是关帝在履行扶正压邪、护佑众生职责的同时,又多了一项保佑商家招财进宝的职责。

关公在后世是忠义仁勇的化身,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很好的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也就是为什么铜关公在后世备受推崇的原因。

二、为何在明清两朝备受推崇呢?

据传,在满清入关不久康熙朝,康熙皇帝为了笼络汉人使其臣服,亲自编导一场有特殊意义的戏。一天早朝,康熙帝对大臣们说,朕,每天在去朝堂的路上,总听见身后有脚步声,但往后一看并没有人。诸位爱卿说说这是为什么?一位大臣提议说,皇上可以问问他是何人。于是,第二天早朝,诸位大臣都藏于皇上早朝的路旁,果然听见皇上身后有人走路的脚步声。只见皇上问道,身后何人?答曰,二弟云长。所为何事?答曰,讨个封赏。看到这里大臣们心里明白了,原来,康熙爷是刘备转世。康熙皇帝既然是刘备转世,刘备又是长期在汉人心目是正统的代表,那么满人入关统治中原,康熙当皇帝就不是异族入侵,是玉皇大帝的安排,是正统的,是名正言顺的。关羽既然是皇帝的结义兄弟,当然要加以封赏。

更重要是关羽是以忠贞、守义、勇猛和武艺高强称著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康熙皇帝当然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象关羽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所以,在清朝,从康熙开始历代皇帝对关羽都有封号。从“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因而造成了在清朝关帝庙的数量之多和香火之盛是别的朝代无法比拟的。


不讲李说史


其实在清康熙以前,民间参拜最多的武圣人是岳飞。关羽虽然在民间也有参拜,但香火远比不上岳飞。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只是岳飞抗击的对象是金朝。金朝是女真人建立起来的政权,而女真人又是满族的祖先。康熙认为过度宣扬岳飞会引起民众对满族的不满,容易引起动乱,不利于统治。但败武圣人在民间流传很广,强行禁止肯定会引起骚乱。于是康熙就找了同样是忠义代表又与自己祖宗无关的关羽作为武圣人,并且亲自在民间推广。民间信仰遂从拜岳飞改成了拜关公。


足下三尺


关羽,字云长,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由于他赤胆忠心,一直忠诚于枭雄刘备,说到武圣,要提到岳飞,清朝之所以如此大张旗鼓的神化关羽,一直以来就有个说法。在清朝之前,武圣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飞。但清朝自称是金朝女真人之后,清初的国号就叫后金。清统一后,要立一个武圣,又不能立岳飞。因为岳飞抗金,如果立岳飞,不是鼓励百姓抗清吗?所以,清朝舍岳飞不用,相中了一直被神化的关羽。清朝帝后对关羽非常尊敬,如果在宫里上演与关羽有关的戏,帝后都要离座绕场走,再落座。



古今牛人汇


清朝以前的武圣人是岳飞,是满族人后来才把关公塑造成武圣人的,因为岳飞是抗金名将,满族人又自诩是后金传人,宣传岳飞容易挑动南北对立的民族情绪。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王朝,从始至终都是崇尚忠孝,所以就崇拜关羽


请不要跟我比正能量


关羽是忠义的象征,领袖考察干部,忠义是第一位的,能力是第二位的!

有能力,无忠义,是吕布!

一正一反!


某扫地僧


关羽在明朝受尊崇原因是明朝军队在抗击外敌时,需要树立一个偶像,来激励士气。清朝时依然受尊崇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为了迎合汉族人的喜好,取得中原人士的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