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1940年5月16日,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身先士卒,身中数弹,牺牲时仅49岁。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还有一条叫张自忠路。这三个名字属于三位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他们都曾在冯玉祥麾下服役。在担任二十九军将领期间,他们也都曾在北京居住。他们中还有一位是二战时期反法西斯阵营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他的名字叫张自忠。他是集团军总司令,却亲自带兵冲在最前线。他曾在台儿庄血战日军,也曾默默背负汉奸骂名。1940年的今天,枣宜会战中,他身先士卒,身中数弹,牺牲时仅49岁。日军为他的死先欢呼,后郑重敬礼。国民政府为他举行国葬,十万民众为他扶灵送行,周恩来称之为“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他的一生看似复杂,却简单得可以用七个字来概括:我以我血荐轩辕。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张自忠(1890―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校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八师师长、第五十九军军长、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1940年5月7日晨,张将军率领第33集团军的预备队74师、总部特务营、总部部分人员及两名苏联顾问(一名是步兵顾问,另一名为炮兵顾问)在宜城窑湾、官庄渡过了襄河,汉水在襄阳以下一段称为襄河。此次是张将军第四次东渡襄河了,临行之前张将军分别给冯治安副总司令和59军的高级军官留下了两封信。这是张将军的一贯做法,他每次上战场之前,都会先留下一封信预作遗书之用,以示死战之意,战后回来再行销毁。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1940年5月,日军为控制长江水上交通线,调集15万精锐部队发起了攻占枣阳、襄阳、宜昌等地的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本来率部防守襄河以西,当日军攻破第五战区第一道防线,直扑襄阳、枣阳时,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将军,毅然率领预备七十四师和军部特务营东渡襄河,抗击来犯之敌。他写信给河东的第五十九军,“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枯,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渡河后,张自忠将军率部在南瓜店附近顽强抗击日军,重创日军,并截断了日军后方补给线。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率部截敌后路并阻敌西进,彻底粉碎了日军进攻襄樊、威胁老河口的企图,使整个战局转危为安。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1000余人隆重举行张自忠将军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

北京只有三条以人名命名的道路,一条叫佟麟阁路,一条叫赵登禹路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将张自忠烈士墓扩建为张自忠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10月,由民政部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北京、天津、武汉等大城市相继恢复了“张自忠路”的名称,以示对这位抗日烈士的永远纪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