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起跑線》?

手機用戶3643606857


看了印度電影《起跑線》,喜劇風格的電影裡,歡樂中裹挾著淚水。


窮人希亞姆的善良、無私深深的打動著我,平實的記錄手法深刻表現了當代父母對於孩子是否贏在起跑線上的一種焦慮,影片彷彿也是幫中國類似的教育問題搬上屏幕,讓中國的觀眾感同身受,引起了共鳴,這是最成功的地方。

影片中,拉吉夫婦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擠身上流社會的圈子,將女兒皮婭的教育問題異常的重視。拉吉夫婦不惜花重金買下了學區房,然後開派對與附近的人結交,只為女兒融入上層社會的圈子,不被排擠。

拉吉早起排隊給孩子拿學校的申請表格時才發現,為了爭奪優質的教育資源,比他拼的人多了去了,有人半夜就來排隊了,甚至連尿尿都捨不得走開,直接用水瓶接。

當四大名校有三所學校皮婭被沒有錄取,做父母的開始急了,開始找熟人,找路子,最後發現,他們只有通過速成培訓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各種語種,各種才藝,甚至父母也要一同接受培訓,因為他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了,他們要追趕,因為別人的孩子還在肚子裡就已經開始學習,接受教育了。

可是,拉吉夫婦雖然通了種種努力卻依然沒有讓孩子入選,最後沒有辦法決定通過黃牛的幫助偽裝成窮人,以窮人的身份來爭取名校為窮人預留的25%的名額。最終,拉吉的女兒皮婭被選中,由於在貧民窟接受了善良的希亞姆無私的幫助,卻偷走了真正窮人希亞姆小孩的名額,當一切謊言被揭穿,拉吉羞愧難當,最終決定將黑幕公開,還教育一片淨土。

故事結束了,雖然教育制度沒有因此改變甚至是撼動,但是作為父母,拉吉的榜樣作用,已經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贏在了起跑線,他們親自教會了孩子是非、感恩、誠信、助人等等。

什麼是起跑線?讀書。不,人生有無數起跑點,教育只是人生的眾多起跑點之一。在這個拼財力,拼資源的社會,即便你一樣也拼不過,也不要恐慌、焦慮。真正的教育不全在課堂上,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一樣影響深遠。


影士禾木兄


電影《起跑線》以“為女兒擇校”這一極小的切入點,幾乎展現了教育所牽扯的所有社會問題。中產焦慮的妻子米塔一心想讓整個家庭躋身於上層社會,認準了要讓女兒皮雅讀一個最好的學校。剛剛邁入富豪的他們為了女兒上學不得不偽裝成上層階級、學習英語和禮儀、置辦豪車和名牌。然而,儘管丈夫拉吉能說會道,在事業上取得了成功,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設計師,但依然沒有得到上流社會真正的認可。

因為他沒有一口流利的英語,他在聚會上跳不體面的舞蹈,他來自象徵著不夠高端的月光集市。他處處顯現出土豪、不夠得體的“鄉氣”,擁有敏銳嗅覺的上層人不允許這樣的人加入他們的行列。

他們不敢走錯一步路,力爭將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是因為只有把下一代教育培養好了,才能真正打破階級的束縛,而階級,又決定了孩子能得到什麼樣的教育資源。

米圖說,“在我們國家,英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


我們可以從心底嘲諷說這句話的人用力過猛,但是當電影中女兒皮雅哭著跑到媽媽的身邊委屈的說:“媽媽,他們都不和我玩。”,而對面的小男孩很認真的說;“她說印地語,我媽媽只讓我和說英語的小朋友玩。”的時候,有哪位家長敢再輕視米圖所說的話。

殘酷的現實擺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家長不是精英,孩子也會受到同齡人的孤立。

我們早已熟悉了中產鄙視鏈的那一套,沒英文名和看國產動畫片的孩子是不受待見的。人們從孩子一出生就選擇好學區房、益智玩具、國際早教班,從此開始了比職業、比出身、比家庭資產的道路,而道路的終點,就是孩子是否優秀。

這樣的環境下,誰敢不提前讓孩子學英語和看國產動畫片呢?家長孩子都在奉行著“不和不夠優秀的人接觸”的教條,你不把孩子塑造成這一標準下的“優秀者”,就等於把孩子置於孤立之中。

教育,已經變成了一場戰爭,不僅是孩子之間的戰爭,也是整個家庭,乃至階級的戰爭。

上層人都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怕被別人擠了出去,因為在當前越來越明顯的階級固化下,輸掉了想要再翻身就很難了。而下層的人在想方設法地尋找一切機會實現階級遷升,教育就是最好的機會。

社會精英們通過財富和權力保障了教育資源的獲取,而使自己的下一代有足夠的能力使其階層持續加固。

有錢人的孩子考得分數更高、課外活動更積極,並且更有可能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早已不是個秘密。

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採訪時說:“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我們越來越能見得寒門難出貴子,在教育資源不均、階層固化和信息不對稱的社會壁壘下,教育公平是否只是一個想象?


都看到這裡了,不如關注下我的公眾號吧:霍老爺(ddz-233)


升值君


《起跑線》是薩基特·喬杜裡執導的劇情片,由伊爾凡·可汗、薩巴·卡瑪爾等主演,於2017年5月19日在印度上映,2018年4月4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

男主角拉吉本身是一個很質樸的人,他雖然不懂得高大上的英語和上流社會的禮儀,但他懂得為人處世,與人同樂的道理,明明是月光集市的商業大佬卻甘願住在租房裡,不是沒有錢搬家,只是不想離開住在那裡的鄰居朋友。

老婆米塔雖然和他一樣出身於公立學校,但她努力學習英語,瞭解上流社會的禮儀,想得到他們的認可,從而融入他們的圈子,希冀女兒皮婭以後能夠成為人上人,這正是現如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

相比米塔的滿腔熱忱,略顯淡定的拉吉並不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只是更希望她能夠活得開開心心,自由自在。

於是妻子開始她的論述

不能進入好的學校,就沒有好的工作,女兒的朋友就會超越她,她會孤單,會覺得自己是失敗者,就會自棄,就有可能開始吸毒……

最終拉吉妥協了,第一次為女兒報名時,缺乏經驗,結果排在了很後面,因為很多家長都提早排隊,有的甚至凌晨12點就來了,為了確保位置不被搶走,甚至就地睡覺,用礦泉水瓶子接小便

然而,吃了這麼多苦頭,往往還是無功而返。

好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住在學區房,孩子的父母還要接受各種考核,除了學歷、職業等硬性指標,父母的談吐思維、衣著品味等等也要納入考量,考核由筆試和麵試兩關組成,非常嚴苛。

於是,來自中產階層的拉吉夫婦,開始裝富人,花重金搬進了學區房,並開始了一系列假裝上流人士的行動,簡直是洋相百出。不擅長英語的拉吉,答題時頻頻出錯;不懂時尚的米圖則在衣著搭配上,被詬病充滿的鄉土氣息;兩人出席高級派對時,顯得和四周格格不入.....

扮富的結果是,被迅速打臉

一番燒錢又費力的奔波後,拉吉的女兒皮雅還是被學校拒絕了,拒絕的理由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拉吉是一家服裝店老闆),因為“店鋪老闆”不是學校想要招收的上層階級。

印度政府規定包括名校在內的每所學校,必須有25%的入學配額,留給貧困學生。拉吉裝上層社會無法讓孩子入學後,開始了扮窮生涯,為女兒爭取寶貴的入學配額。為了融入貧民生活,做戲做足,騙過監督員的檢查,拉吉夫婦又鬧出了不少笑話。

拉吉對貧困生活表現出不適應時,他的貧民鄰居熱心的告訴他

25%的配額相對於龐大貧民階層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於是學校不得不依靠抽籤決定,大部分沒被抽到的貧民就失去了機會,除此,在這些已經少的可憐的名額裡,還被拉吉夫婦這樣的中產階級,非法佔用,並通過賄賂相關人員,保證自己被抽取,最後,極少數幸運進入名校的貧民學生,也大多不能順利畢業,因為名校教育早就被包裝成針對上流社會的奢侈品,各種名目的高額收費層出不窮,足以逼退這幫窮學生。

在拉吉即將敗露的時候,仍然善良的選擇相信他,往好的地方想,直到女僕揭示了真相,萬念俱灰的他來到學校,準備舉報時,看到皮婭純真善良的模樣,卻又軟了心。

拉吉捐款翻新公立學校,那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捐完後,豪宅照樣住,豪車還是照樣開,只是賬戶上少了幾個數字,但希亞姆為此卻幾乎付出了一切。

政客偷竊他們的食物,建築師偷竊他們的土地,到最後還要偷竊他們受教育的權利,造成希亞姆一窮窮N代的悲劇。

他們不可能像那些富人一樣,因為他們不懂得也不會去竊取別人的權利。

節選劇中的幾句經典臺詞,是否句句扎心

教育已經失去了它的本質,而淪為了一樁生意。

貧窮就是這樣,沒有資格大喜大悲。

政客偷竊窮人的糧食,建築商偷竊窮人的土地,富人偷竊窮人孩子上學的權利。

你也沒有告訴我什麼時候應該選擇反抗,什麼時候選擇忍耐。

貧窮這門課不是這麼簡單的。

欣賞一下電影中的配樂的歌詞:

我們會像太陽一樣發出耀眼的光芒

我們的夢想觸摸天際

我們會一點一點的匯聚

隨海而流

我們此刻在此

可我們想超越

別以為我們做不到

我們下定決心

也一心求成

我只有一生,可我卻有一百個夢想

我會將它們一一實現

沒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今夜如此美妙

幸福卻在千里之外

我的眼睛在黑暗之中尋找光明

駐留在我心中的 是希望

不管世人怎麼說,我都不會放棄


老丁侃劇


看完《起跑線》大聰第一感覺就是,原來在世界最瞭解我們國情的外國國家,是印度。

《起跑線》不管從貧富差距,還是兒女教育,階級攀比,窮出藝術等等議題,都和國內的狀況如出一轍。


影片講述了一位勤勞富裕之後的服裝店老闆,娶了一位漂亮的老婆,但是這位老婆說真的放在現實中還蠻作的,要和別人去比較,要“包治百病”,要混進上流社會等等。


當然了,大家也可以解釋為媽媽需要為自己女兒選好學校做的一切。


在影片中,父親本來要女兒讀公立學校就好,但是老婆一定要私立學校,好像公立學校毀人生一樣,這樣黑政府也沒誰了。


接下來就是學英語重要麼,當然重要,在印度會說英語你就是上流社會。在中國你會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十有八九是海龜,也是一個高端人士的象徵。


於是,老公被老婆順服,決定兩人一起努力給女兒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那麼在印度如何才能讀到好的學校呢,巧了,和國內一毛一樣,就是買學區房。


買好學區房還不行,還得連夜排隊,不好意思又和國內狀況一模一樣。


我們現實中看過不少新聞,就是關於家長們徹夜排隊的,而且還有分期排隊,比如半夜前面2小時奶奶排,然後2小時爺爺排,再來2小時媽媽排,之後2小時爸爸排。


《起跑線》居然比現實還要平淡,只有爸爸排,排完以後報名了,小孩還要參加面試,為了面試,父母還要花盡心思打扮。


總之國內家長們看了很“扎心”就對了,《起跑線》用了一種近乎瘋狂幽默荒誕的手法,來諷刺現實中其實很嚴肅殘酷悲哀的兒女教育問題。


大聰看電影



前段時間剛跟朋友這部電影,覺得是一部很有教育意義的電影。無論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或者是對從事教育的人,都有啟發作用。


影片的一開始,丈夫拉吉曾質疑是否有必要擠破腦袋讓女兒上名校,妻子米圖非常激動的表示,“我們不能讓皮雅接受我們所接受的教育”,因為她覺得正是因為沒有接受到好的教育,他們才只能待在中產階級,接著她又表示,好的學校能提供良好的英語教育,而英語在印度“不僅僅是一門語言,還是階級。”可見,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有多急切。接下來他們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女兒在優秀的學校上學,用盡了一切辦法。在此過程中,他們甚至欺騙了真心幫助他們的人。


他們內心感到不安,為此他們做慈善,匿名資助貧困小學,以此來作為彌補,可是這遠遠不能夠填補他們所犯下的錯,男主人公決定採取非常手段,讓真相公開於眾!

他用於說出了真相!

即使最終支持他的只有他的妻子,但是仍然讓我感動不已。

這部電影不僅僅揭示了貧困地區的教育局面,還加入了一些讓觀眾深思的道理,比如勇於面對真相,勇於表達,勇於做自己!



我有不一樣


起跑線有著所有印度電影所共有的歡快且冗長的氣質。整個劇情的發展不急不緩,整體質量不錯但濃度不高,也可能是因為我這被歐美電影的直白與迅猛慣出來的臭脾氣導致的本身對於日本、印度電影的普遍性的不滿而產生了這樣較為偏激的感受。但拋開節奏不夠激烈,張弛無度這一點來講,電影的立意還是很令人滿意的,見慣了各種或深刻或淺薄抨擊人性抨擊制度的電影和書籍,也見慣了在緊要關頭良知覺醒的美好。但事實是,現實這個齒輪並不會因為一次的小宇宙爆發而停止轉動,多的是我們這些小胳膊拗不過的大腿,太多良心品質的文藝作品將現實的殘酷以各種方式剝露展現給小市民,可發自內心的想一想,看透了,皺皺眉嘆口氣,那然後呢?沒有人告訴你然後該怎麼辦。那種一群人閉著眼走路直到有人覺醒並用深入肺腑的良知感化眾生換回光明與公平的事件絕大多數只發生在電影裡作為一種對現實的補償與美好的願望存在,當你擦乾眼淚背對著大屏幕走出電影院面對原來那個世界時,一切都不會改變,你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改變。

對於孩子的未來如臨大敵的父母把好好的孩子養成了越來越脆弱的瓷娃娃,為了一所頂級幼兒園而不惜一切代價的付出,最終領悟到這樣做是不對的,總有比學習,比環境,比階級更重要的東西需要孩子去學習。驗票進場看廣告時我就能知道這部電影的大概走向,事實證明果然如此,舍與得,貧與富,真與假,善良與欺瞞,犯錯與改正,小學生都會做的選擇題,而大人們卻必須用折騰來重新學習這一課。我翹起一邊的嘴角打著哈欠看它一點一點印證我的預測。直到結局。

起跑線的結尾給了我一個超級無敵大彩蛋。拉吉做好一切心理建設到校長辦公室“自首”,得到回饋卻是校長人皮下真實的醜陋嘴臉,拉吉此時才明白,自己面對的根本不是針對於一個他的指控,不是一個人能掰動的開關,而是一個持續運轉著環環相扣齒齒咬合的巨型機器,觀眾們此時卻還在期待著拉吉爆發小宇宙喚醒那些沉睡的大多數,在等一個暖心到催淚的神轉折結局,在等導演像之前一樣創造那個遙不可及的大同世界。然而烏托邦並未像往常一樣出現,拉吉站在臺上對著那些精英父母發表著真誠的演講,憤怒的指控與揭露“校長們”所做的一切,告訴他們自己對教育最深刻的領悟。我不知道拉吉在說之前,說之時有沒有那麼一瞬的期待,期待他的奮起反抗引發良知的覺醒,我也看不出拉吉說完這番慷慨陳詞走下臺時的神情代表著坦然與無所謂還是最後一絲希望的破滅。只有拉吉的妻子站起來為他鼓掌,我也聽不出來那孤獨的掌聲在禮堂的迴響是繞樑不絕還是苟延殘喘。拉吉的這腔熱血不過就是投入大海的一枚石子,除了淹沒了自己什麼結果都沒有。拉吉的女兒轉學了,學校無非是失去了眾多錢袋子當中的一個,貧民窟的小男孩除了得到可能是學生生涯中唯一的一個在眾人面前表演的機會以外也還是得坐著破舊的校車回到屬於他的公立學校,更沒有拿回他該有的權利。裡面的那些人還會繼續心甘情願演著如常的、彼此心知肚明的戲,學校也依舊是那個比公交還難擠的地方。我就喜歡這樣的擲地無聲,喜歡這爆發了也沒什麼卵用的小宇宙,因為這才是我們的世界,真實的世界。現實就這麼打臉,就這麼無奈,我們這些小胳膊被大腿掰疼了只能哭兩聲起來揉一揉再往前走,還能怎麼辦?除了起跑線,沒有其他作品告訴你答案。拉吉夫婦送女兒去公立學校並沒有絲毫的無奈而是滿滿的心甘情願,因為經過這次傻不拉唧的“貧窮體驗”,他們找到了他們認為真正使孩子收益無窮的是什麼,也不再只是選擇那個“大家都想選擇”的選擇。

不要總想著謾罵社會風氣不良,其實你的選擇有很多,拋開所謂的臉面,拋開所謂的階級,看看內心,起碼在為孩子選擇起跑線的時候,想想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北辰侃娛樂


今天特意花了兩個小時看了一下這部印度電影,這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而且符合現實意義的電影。

主人公是出身低層的印度中產,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同樣陷入了焦慮之中;為了獲得名校的入學資格,買了所謂的學位房,但面對學校的層層審核終究是失敗了,學校的理由是家長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後續通過找自己政界的關係、想通過賄賂都沒有成功,在得知自己的下屬通過貧困申請讓自己的孩子得到了名校的申請資格,又通過假伴貧民保證自己的申請不被揭穿,經過一系列的精心表演,最終獲得了入學資格。然而,卻奪走了另一個孩子的機會,主人公心裡甚是不安,最後在家長和老師面前揭露了自己的欺騙行為。

這不只是教育問題,更是社會問題

教育淪為一門生意,好的教育專門為富人準備,那就失去了教育宗旨。富人上名校,窮人上破爛學校,人與人之間的分層人為的拉開,而且將來會越拉越開;這些自然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然而現實情況確實就是這樣的,這部電影與中國目前的現狀何其相似,可以說是印度導演把中國導演的事給做了。中國目前的中產也同樣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此過程中,孩子從小開始參加各種培訓,學習各種琴棋書畫,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好的學校。其實教育現象是社會問題的直接體現,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大量的優質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裡,而很多鄉村學校都無人問津,鄉村學校的教育現狀令人擔憂。

教育發展應該更多關注窮人

公平一直是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然而絕對的公平肯定是做不到的,富人家庭的孩子打出生開始就有著天然的優勢,上培訓學校學習各類技能,窮人則完全不可能,但是就這樣保持現狀任由發展嗎?肯定是不行的。政府和教育部門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對農村偏遠地區需要更大的扶持力度,提升教師待遇,留住優秀人才,鼓勵優秀人才農村偏遠地區去。同時解決好普通民眾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興建公立學校,加大基層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讓每個孩子能輕鬆的上學,而且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相反。


學霸數學


印度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路子有兩類,一類關鍵詞是血淋淋的“女權話題”,這類電影往往絕見不到幽默搞笑的元素,壓抑和殘酷的現實感是主旋律,直擊靈魂的力度更勝韓國電影,代表作有《炙熱》,《印度的女兒》,不過這類影片在印度都是禁片,更別說能在中國內地上映了。


另一類印度電影就是中國影迷非常熟悉的類型了,頗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話題”,對於教育現狀的批判是電影的主旋律,風格往往以搞笑幽默為主,歌舞和煽情為輔,代表作有阿米爾汗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和《摔跤吧,爸爸》。


而最近上映的這部《起跑線》,也是第二種類型的佼佼之作,本人在電影院二刷了這部電影,略表了喜愛之情,同時也佩服印度導演在拿捏這種題材電影上的輕車熟路和成熟技藝。


影片講述的是從平民到本地商業大亨的拉吉依舊不被上層社會接納,這倒和《馬戲之王》的男主處境一樣,傲慢與偏見是原罪,學好英語,受到貴族教育被認為進入上層階級的門檻,否則哪怕做生意腰纏萬貫,沒有良好的學歷,也只能被人看作暴發戶。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成了印度各個階級人民最為關注的話題,受教育權,教育工作者的權力監管也上升到了國家問題上來。“教育變成了一樁生意”是電影主要想批判的內容,最讓人意外的是結局拉吉的離場和妻子孤零零地鼓掌,這還是說明了電影裡的男女主角雖然有了漂亮的收尾,但大環境依舊難以改變。


在國內目前比較火的幾部印度電影其實都有點過於理想化,無論是《三傻大鬧寶萊塢》裡法蘭的成功,還是《摔跤吧爸爸》裡女兒們的奪冠,其實都是極小概率的事件,導演都在刻意把美好的結局擺在觀眾眼前,而這次的《起跑線》雖然在其他諸多方面比不上前者,但在去理想化這一點上,倒是值得肯定。


文/星夜行 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文章嚴禁擅自轉載,侵權者被發現,默認接受千字千元的索賠

我是星夜行


“貧”八畫,“富”十二畫,“富”比“貧”多四畫,這四畫帶給人的卻是天壤之別。在中國這四畫是吃得好和吃得飽的差距,而在印度則是吃得好和吃不飽的鴻溝,《起跑線》這部影片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對於印度經濟的反思,更是人性的反思和愛的見證。

影片一開始講述的是一個簡約的小夥拉吉因為時尚女孩米圖而結緣,接下來就是讀者熟悉的老套路,拉吉默默奉獻,用自己的行動守護著米圖,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並且拉吉成為了月光市場的大土豪,愛情和事業的雙豐收之後,就是開始絞盡腦汁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

這部電影的重頭戲也由此展開。拉吉和米圖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進各種辦法讓孩子皮雅進入名校。在經過了各種各樣的努力後,他們還是被拒絕了,拒絕的理由是“學校不想錄用店鋪老闆的孩子”,換言之學校看不起這對不屬於上流社會的夫婦。在印度甚至整個世界,這種歧視還是普遍存在的,導演或許想為改變這一現狀作出努力,告訴觀影者不要因為別人出身卑微而歧視,希望不要讓窮人即使努力也無法成功。

洋相百出之後,他們仍不死心。最後他們選擇假裝窮人申請RTE(受教育權)的方式來讓女兒進入排名第一的德里文法學院。為此他們還搬入貧民窟來應付這所學院的調查,在貧民窟裡他們結識了希拉姆一家。這家人教他們如何做窮人,好心的希拉姆還為了拉吉的孩子碰瓷。

希拉姆的所作所為展現了一個樸實率真的窮人,他的熱心和善良是不是能喚起讀者的憐憫,但是小編想說的是,你不需要憐憫窮人,。因為他們有屬於自己的傲骨,你的憐憫只會讓他們更難受,你要做得就是以平常心對待他們。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不應該再有階級和不平等,我們要消除階級,讓每個人生而平等。

最後皮雅如願以償進入到學校,但是希拉姆的孩子莫漢卻沒能被錄取。在這一段希拉姆說了一句讓無數人心疼的話:我們身為窮人,只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反觀現實生活,這句話說盡了多少人心中的無奈,只能試著去接受,而無法改變。

這部電影帶給人們的教育意義是深刻的,也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印度,但是電影所採用的表現形式卻是輕鬆詼諧的,讓讀者觀影時可以輕鬆愉悅。米圖的一句臺詞在電影裡出現的十分頻繁,“如果她接受不了這一切,告訴我該怎麼辦?如果她感到沮喪,開始吸毒怎麼辦?”當丈夫拉吉每次開始畏畏縮縮時,米圖就用這句話來“綁架”丈夫,讓他繼續為女兒的事奔波。在娛樂中探討社會問題,導演可謂是“機關算盡”。

在快樂的同時,電影諷刺了印度的社會,即使政府給了窮人照顧的政策,但也會被所謂的“上流社會人”所擊垮,在他們的利慾薰心下,把教育當作一門生意,腐蝕了政策,讓人十分痛心。這部電影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但是幽默詼諧的背後闡述了人性和愛,小編極力推薦。


影視口碑榜


最近很迷印度這個國家,印度的電影幾乎每部都會捧場,包括以前大火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額滴個神啊》、《貧民窟的百萬富翁》,近期的《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還有就是現在熱播的《起跑線》。


說實話,同歐美電影相比,我個人覺得,印度電影似乎更能引發中國觀眾的情感共鳴。這大概源於兩國相似的歷史和國家際遇:後發展國家、人口眾多、傳統的因襲過重、現代化過程中國家和社會的轉型困境……

就近期熱播的幾部印度電影而言,小人物的故事和命運大多與宏觀層面國家、社會、文化的更深關切交織在一起,故事切口雖小但立意很高。而在故事的講述方式上,輕鬆詼諧又載歌載舞。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也就是說,印度電影幾乎能讓每個階層、不同知識層次的人都能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起跑線》同樣也是這樣一部電影。


《起跑線》中描述的現象同樣讓國人倍感熟悉和親切:階層固化、中產焦慮、擇校熱,片中的中產父母為了讓女兒能夠鞏固延續既有的階層地位,不輸在起跑線上,為取得私立貴族校的一張通行證無所不用其極。而在這一奮鬥的過程中,充斥著萬花筒似的人生、社會百態的描述和揭露:階層藩籬、教育造假、上層社會的虛偽和道貌岸然、底層社會的墮落和不堪、人性的考驗和掙扎、“平等”的道德倫理反思和拷問……


唯其真實,才更顯可貴。我覺得在社會的介入、批判、反思力度上,印度電影明顯要優於中國電影。從這點而言,印度這個國家足夠值得我們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