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注:這裡說描述的很多廟宇已經消失了。)

忻縣文廟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縣興國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縣關帝廟

關帝廟,俗稱老爺廟。位於忻州舊城關帝廟巷,始建於宋宣和年間,廟內供奉“顯靈義勇武安王”關羽,配祀姜太公、驪山女媧娘娘等神殿,隸屬於忻州正司天慶觀。道士曹道成、君子亭、後宮桃園、春秋殿等,大殿稱崇寧殿。為忻州“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廟,即關帝廟。

忻縣文昌祠

忻縣文昌祠位於城西南寓秀容書院內。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塔院寺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的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菩薩頂

  菩薩頂是山西省五臺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黛螺頂

黛螺頂原先叫大螺頂,因這座小山形似螺絲而名,後因山上的樹呈黛色,所以也叫黛螺頂。上黛螺頂從山腳下要登1080級臺階。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顯通寺

  臺懷鎮的大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廟,始建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漢明帝從西域請來印度僧人攝摩騰和竺法蘭,在京都洛陽建白馬寺;這是中國建佛寺的開端。這一年,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五臺山,法眼識聖地,立即看中五臺山的風水,並奏明漢明帝在這裡破土建廟,揭開了五臺佛國曆史的第一頁。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羅睺寺

  釋迦牟尼之子名“羅睺羅”。十五歲隨佛出家當沙彌。他“不毀禁戒,誦讀不懈”,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傳說他曾在羅睺寺所在地顯聖,並留下足跡。因此,羅睺寺即是祀奉羅睺羅的寺廟。 羅睺寺是五臺山保存最好的寺廟之一。這裡有引人入勝的“開花現佛”。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龍泉寺

  龍泉寺位於五臺山臺懷鎮南5公里九龍崗山腰,故又俗名九龍崗。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始建於宋代,民國初期重建,佔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間。現存影壁,臺級,牌坊和三座院落。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五爺廟

五爺廟本名萬佛閣,位於臺懷鎮塔院寺東南隅,創建於明代萬曆四十年(1616),過去是塔院寺的屬廟。寺宇坐北面南,佔地2040平方米,計有殿堂間,崇樓板間、僧捨近求遠20間、戲臺灣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萬佛閣主要由五龍五殿和文殊殿組成。五龍五殿內塑五尊龍王坐像,以五爺名氣頗大,所以當地人也就把萬佛閣稱為“五爺廟”了。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南山寺

  從臺懷中心區沿公路南下至楊柏峪村,轉向西過清水河,行數百米,就來到南山寺所坐落的山腳下了。南山寺依山而建,海拔一千七百多米,面積九十多畝,計有殿堂樓房窯三百多間。南山寺整個寺院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上三層名佑國寺,下三層名極樂寺,中間一層名善德堂,南山寺是它們的總稱。步入寺內,回欄曲徑、亭臺樓閣,應接不暇,甬道深處、院落門首,多有石刻題詞、對聯,特別是各類建築物上的石雕,題材多樣,內容紛繁,遊歷其中,有步移景換、多姿多彩的感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鎮海寺

鎮海寺

地址:山西省五臺縣臺懷鎮寬攤村

鎮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位於臺懷鎮南清水河西側,距臺懷鎮十里,海拔1600米。寺院因山借勢,錯落有致,從山腰到山頂形成步步高昇格局。寺前有幡杆、石獅,寺內有殿堂樓房100間。現僅存有四座大殿,分別是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和關公殿,其中觀音殿又稱文殊殿,殿內供奉有五尊菩薩,兩側是十八羅漢。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觀音洞

  位於臺懷鎮以南三公里的棲賢谷口巖畔,原建有棲賢寺。觀音洞傳說是觀音菩薩顯聖之處,故依洞建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善財洞

  善財洞寺位於山西省五臺山,是傳說中順治皇帝出家的地方,系黃廟,建於清朝。背倚黛螺頂,面臨清水河,景色非常優美。寺分上下兩院,相距約百米,下院是主寺,建於清乾隆年間,坐東向西,中軸線上有三進殿宇,兩側則是禪堂僧舍,佈局也頗莊嚴。上院處在懸崖絕壁上,地勢險峻,居高臨下,別有洞天。就在上院的懸崖上有石洞稱“善財洞”,當地僧眾認為這是善財童子修煉養性之地。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壽寧寺

  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西,位於坡度較緩的半山脊中。從臺懷腹地遠遠望去,壽寧寺山門前東側的鼓樓正好背襯藍天白雲,因樓的四根立柱看不見,好象樓頭凌空欲飛。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殊像寺

  殊像寺在五臺山懷鎮西南0.5千米處,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創建於東晉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五臺山中臺頂

  演教寺是五臺山中臺頂一座寺廟,中臺翠巖峰,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里,海拔2894米,中臺是東南西北四座臺頂的中心,是其餘四座臺的發脈之祖,是諸多河流的發源之地。中臺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中臺頂寺廟演教寺創建於隋,後於明代弘治年間重修,是五個臺頂上規模最大的寺院。寺中的正殿是五間石窯洞,內供“孺童文殊”,寺中建有舍利塔。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五臺縣尊勝寺

  山西省五臺縣茹村鄉尊勝寺

  在山西五臺縣城北20公里西峽村山峪,為五臺山南門道上的巨剎。相傳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見文殊菩薩,隨之建寺。始建於唐,宋代重修,民國初年又予修葺。寺區古木參天,建築瑰麗。寺前影壁磚雕精巧,寺內殿堂樓閣皆備,一連五進院落,逐級向上,層迭有致,左右設經樓禪舍,規模宏偉,佈局嚴謹。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定襄洪福寺

忻州洪福寺位於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之北社東。原為一座寺院。現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間、東配殿五間、西配殿拆剩兩間,南面山門一座和四周圍牆。五間正殿懸山六檁,進深三間,構造極其堅實美觀。正殿門上正中懸“毗廬真境”匾額,系清道光九年本村李航之書。殿內主塑九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懸塑甚多。正中為釋迦牟尼,兩旁為迦葉、阿難,又兩旁為文殊普賢,再兩旁輔塑兩尊脅侍菩薩,最外兩旁為金剛兩尊。 

 整個塑像群韻律和諧,排列合度,精妙別緻、栩栩如生,富有藝術想像,與一般翻版習作大有懸殊,對研究傳統雕塑技巧有相當價值。東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薩,兩旁為四尊龍王,又兩旁為十尊閻王,還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內有金代天會十年經幢一通,又歷代補修碑六通。1998年,一外地犯罪團伙竊取該寺木質佛像一尊,案件破獲後,在佛像腹中,發現了珍貴歷史佛教經卷。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定襄白佛堂

地址:定襄縣河邊鎮繼成村

始建於宋代,元代兵焚,現存寺廟為明清所建。主要建築有正殿(石殿)、東西配殿、關帝廟、鐘樓等。佔地面積3715平方米。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代縣文廟

  位於山西省代縣城內西南隅。代縣古為代州,故又名代州文廟。始建於唐代,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焚燬,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重建。明清屢有修葺、擴建。坐北向南,三進院落,現存木牌坊、欞星門、磚雕照壁、戟門、泮池、大成殿、崇聖祠、忠義堂、文昌閣、明倫堂、節孝制、學正與訓導署等建築。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代縣鹿蹄澗村楊忠武祠

楊忠武祠位於代州城東北19公里鹿蹄澗村。代州不僅是楊家將出生入死的戰場,也是楊家將的墳塋和故居所在地。祠堂坐北向南,祠門上懸掛的金字匾額“奕世將略”、“一堂忠義”、“三晉良將”。祠堂兩廂有描述楊家將戰績的連環壁畫,陳列著楊家將史蹟展覽和相關文物。後院是祠堂的主體部分,有正殿五間,正中供奉楊繼業夫婦的塑像。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忻縣福田寺

  福田寺位於忻州市忻府區南部系舟山,佔地面積四百餘畝。相傳又叫八村寺,是由山下西張村、東張村、韓巖村、木芝村、水峪村、鴉兒坑村、巖峰村和韓溝村,在隋唐之際建成的。此寺廟在唐、宋、清歷代都修葺過,山道沿途可見大定元年的石刻經幢,經幢分為幢座、幢頂和幢身三部分,柱上有盤蓋,刻有垂幔、飄帶等,柱身刻有陀羅尼經文及佛像,稱為“尊勝經幢”。在民國年間一直至抗戰前,整個寺院的建築是由上下兩院組成。從南一進山門是下院,從下院經吊橋拾階而上,便是上院。上下院共有房屋九十九間,是當時北方罕見的園林。文革後這裡的建築僅存西面的窯洞一眼。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崞陽關帝廟

  崞陽關帝廟位於崞陽鎮東關。據碑記載,關帝廟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關帝廟座北向南,原有關公殿、戲臺、東西配房、聖母殿、三義殿、龍王殿、山門等建築,構成總體平面為長方形。現戲臺、西配房已無存,餘其皆完整。   

  關公殿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前有廊子,並有磚鋪月臺,四周有石質欄杆,欄杆左右各有望柱四根,前有八根。題記為清咸豐元年重修。關公殿後有小式木作聖母殿、龍王殿、三義殿各三間,均系晚清建築。山門有臺階十四階,逐級而上,又有臺階八級,並有磚鋪平臺,四周有磚砌花欄。山門門額上書“關帝廟”,門前有照壁一座,石獅一座。現存建築具有古建築及藝術價值,是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金洞寺

  金洞寺位於忻府區合索鄉西呼延村西約1.5 千米的山坡上,坐北向南,東西寬54.8 米、南北長64.8 米,佔地面積約3551 平方米。據記載,創建於北宋元祐八年(1093),元延祐五年(1318)、明、清重修。依地形而建,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過殿、文殊殿,兩側為鐘樓、轉角殿、三教殿及普賢殿。轉角殿為北宋元祐八年(1093)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文殊殿為明嘉靖七年(1528)重建,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其餘為清代建築。2006年6 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忻州文物薈萃》)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五臺縣南禪寺

  南禪寺擁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水結構建築。

南禪寺位於山西省五臺縣西南的李家莊,離縣城二十餘公里。寺宇坐北朝南,東西寬五十一點三米,南北長六十米,佔地面積三千零七十八平方米。寺內現分東、西兩院,有殿宇六座,此外還有僧房等建築。山門內的四合院中,有大殿和東、西配殿,即建於明代的龍王廟和建於清代的觀音殿、菩薩殿。東跨院全為僧房,也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南禪寺大殿即正殿,又名大佛殿。從大殿平梁下的墨跡題記得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李適建中三年,即公元782年。這是我國現存建築年代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國家的瑰寶。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忻州市繁峙縣公主寺  

忻州公主寺位於繁峙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杏園鄉公主村。  

 據《清涼山志》記載,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後毀於兵火。唐代有一尼姑來到此地,在遺址地下掘得尺璧,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敕令於此處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邊還有一座小寺叫附馬廟,民間傳說是誠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處。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河曲縣弘佛寺

弘佛寺地處河曲縣巡鎮鎮河南村中部,舊稱三官廟,乃明洪武九年鄉民崇拜天、地、水三官所建,歷來是巡鎮社火文化活動中心。清乾隆五十五年建後佛大殿,始稱弘佛寺。

該寺建在一座小土山上,懷前不遠處就是繁華熱鬧的街市,北、東、南三面是密集的居民房,西邊是橫貫南北的鐵路和順流而下的黃河,除前後大門外,四面高牆合圍,宛如一座小城堡,真可謂鬧市中的一方清靜之地。整座寺院連同牌樓佔地約五畝,院落呈長方形,為一四合大院套三小院樣式,前院兩側開有小門可直通中院和後院。寺中共有大小房屋二十餘間,有大小神佛塑像一百餘尊,有彩繪壁畫一百四十餘幅,造型生動,豐富多彩,均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河曲縣石徑禪院

石徑禪院位於河曲縣城東北25公里的石城村。創建於民國八年。登臨五徑,俯視黃河,河水波濤洶湧,咆哮萬里,驚心動魄。兩岸百丈峭壁,儼然屹立。相傳峭壁上仍有大禹治水的痕跡。彌佛洞,坐落在一處三面環山的土原上。是河曲古剎中的奇蹟。它的大部分是兩層共七排磚石砌成的拱形窯洞,內供如來佛、地藏王菩薩、財神、八洞神仙等塑像。彌佛洞的另一面缺口直接向黃河開放,垂直河面約有百丈之高,是峭巖倒掛、飛鳥難棲的絕地。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河曲縣娘娘灘聖母殿

九曲黃河十八彎,傳奇莫過娘娘灘;歷經滄桑數千年,依然盤踞河中間;將軍後人守島上,牢記聖命代代傳;拜得薄後聖母殿,福佑百姓美名傳。”

娘娘灘位於河曲縣城東北7.5公里的樓子營鄉河灣村,在晉、陝和內蒙古三省區交界的黃河之中。相傳,漢高祖後呂雉專權,曾將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貶到雲中州,住在娘娘灘上,生下漢文帝以後,怕呂后知道殺了自己的兒子,她就把漢文帝藏在水寨峙圪臺上,後來人們就把它叫成了太子灘。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娘娘灘北隔河與內蒙古馬棚村相望,南隔河水與河灣、娘娘口二村呼應。東望龍口峽峪中太子灘石島昂首挺胸,傲然屹立於浪濤之中。兩側河面開闊,水流平緩。西看茫茫黃河,天水無際,咆哮千里,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娘娘灘為河心臺地,高出水面不過數米,但歷代洪峰均未上灘,故有水漲灘高的傳說。

娘娘灘地勢平坦,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00米。在這個面積僅0.16平方公里的小島上,居住著三十多戶人家,房室都被桃、李、杏、海紅、海棠樹遮蓋著,綠樹成蔭,田園如畫,島上人家,環水臨波,恰似蓬萊仙境。每到三春期,島上鳥語花香,雞鳴狗吠,小舟來往,景色著實迷人。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娘娘灘上原有聖母祠堂一座,相傳為薄太后所建,今雖原祠已毀,但歷代補修的廢墟尚在。灘上至今留有娘娘宮殿的破瓦片,瓦片上還有“萬歲富貴”字樣。北端現存磚石古建築一座,規模不大。祠內塑像和關於聖母生活的壁畫,基本完好。

河曲縣岱嶽殿

岱嶽殿位於河曲縣城東五公里的岱嶽殿村西南樑上。坐北朝南,南北長65米,東西寬50米,佔地面積3250平方米,中軸線建築四層。現存各種建築15座,有山門、過廳、天齊殿(正殿)、居士殿、龍王殿、靈宮殿、地藏殿、聖母殿、東便門、禪房、關帝廟、嶽武廟、包公祠、日月宮、玉皇閣等。除日月宮為磚砌洞外,其餘均為木結構。據碑記,此寺創建年代,最晚為天會十二年(公元1133年),以後歷代修復。主體建築保存較好,大部為明清所遺。該寺各殿壁畫,分門別類,絢麗多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從正面看,岱嶽殿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山門、過廳、正殿、酆都殿,山門內有青龍、白虎二門神持械守衛;西邊由前往後分別有龍王殿、靈官殿、地藏殿、奶奶廟(也稱娘娘廟、聖母廟);東邊有禪堂、關帝廟、嶽武廟(也稱嶽王廟)、玉皇閣、日宮、“光明如來”釋迦宮、月宮、包公祠。正殿供東嶽及其他四嶽大帝,酆都殿供酆都大帝和六曹判官,龍王殿供龍王娘娘和其子孫,靈官殿供三眼王靈官,地藏殿供地藏王菩薩和十王,奶奶廟供送子娘娘,玉皇閣供玉皇大帝,日宮供觀音菩薩,釋迦宮供釋迦佛祖,月宮供普賢菩薩,等等。遊覽中,這許多各具情態的神像會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恍如走進神佛雕塑的藝術聖殿,又似置身光怪陸離的神話世界,百看不厭,流連忘返。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河曲縣海潮庵

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曲縣城東南40公里外舊縣鄉,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明末毀於戰火,現存建築均建於清代及民國時期,保存完整。海潮庵坐北朝南,南臨深澗,依山勢逐級抬高。中軸線東西兩側各建有跨院,建築以民居特色的磚砌窯洞為主。

海潮庵位於河曲縣城東南35公里處的舊縣村南門外。創建於大明萬曆年間,明末被農民起義軍燒燬,清順治年間重建。海潮庵隨山勢而建,北高南低。寺廟坐北向南,整體建築結構嚴謹,小巧玲瓏。寺外山環水繞,古槐參天,寺內松柏常青,香菸繚繞,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

帶你瞭解忻州不同時代的廟宇和古建

(圖片文字搜索與各大網絡平臺,忻州在線負責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