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漳州歷史上發生了哪些影響深遠,但在今天卻沒有太多人知道的事情?

閩南蓑笠翁


漳州,本性是低調不張揚的,儘管作為閩南文化的兩個核心之一,但是卻極少進入公眾視野,以致於在很多時候和場合,也容易被人忽視。

漳州在福建,不管是科教文衛,還是人口、面積和經濟,都不是最出彩的,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做代表,我只能想到經濟增長率。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那麼出眾的漳州,也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發光發熱過,只是這些過往事,確實有些被人淡忘了。




圭海君接下來要談到的漳州歷史事件,或許你也曾經在哪裡看過或聽過,但是否能和漳州聯繫起來,就見仁見智了。

一、中國東南沿海納入中原王朝的最後一塊領土

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原勢力便不斷向東、向南發展。

先是楚國默默南擴,再是吳越稱雄,最終由秦漢兩代先後在南方吞併南越,在東方夷平東越和閩越,從而使東南百越基本消亡,其土地也正式被併入中原王朝。

然而,在這一南一東的進程中,卻總有一處土地是真空地帶,它就是漳州及其腹地汀州和梅州一帶。

直到唐代,因泉潮之間發生嚴重的蠻獠囂亂,才迫使唐軍千里迢迢南下,從高宗時代一直延續至武則天當政時期,才終於使南越與閩越交界得以成為大唐領土,而這塊新土便是漳州。

漳州的成立,宣告了東南沿海的所有土地正式進入中原王朝的統治範圍,而這段歷史並未被當做一件大事記錄下來,可能是因為武則天當政的緣故。



二、南方第一姓“陳姓”的重要發源地

陳姓,在中國排名第五,是當仁不讓的“南方第一姓”,特別是東南省份,如浙江、福建、臺灣、廣東、海南等,都以10%以上的人口占比高居各姓氏第一。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南方陳姓的三個主要分支中,有兩個源自漳州。

其一為開漳聖王陳元光,俗稱“將軍派”或“開漳派”,其功績主要是入閩平蠻並奏請設立漳州。

其二為唐明皇老師陳邕,俗稱“太傅派”或“南院派”,因謫官入漳,舍家為寺(南山寺)。

以上二者的後代遍佈福建,並在東南沿海及海外廣泛分佈。


三、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臺灣林爽文的籍貫為漳州

八十二歲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親自撰寫了《十全記》,並自稱“十全老人”,其自詡的“十全武功”中有一件就是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

這位林爽文,漳州府平和縣坂仔人,十七歲時隨其父遷居臺灣,定居彰化縣。漳州曾經是天地會的發源地之一,有深厚的反清復明基礎,渡臺後的林爽文也加入了彰化天地會,並迅速成長為重要領袖。

乾隆五十一年,天地會部分成員被捕,林爽文趁機劫獄並起兵抗清,在佔領彰化後,臺灣各地民眾紛紛響應,後林爽文建號“順天”,幾乎佔有臺灣全境。

無奈在清軍多方兵力壓制下,林爽文終落敗被捕,整個事件歷時一年三個月。


四、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特區:明代漳州月港

從唐代開始,福建的海洋貿易便開始顯山露水,並在接下去的發展中不斷推陳更新、再續輝煌。

而明代開始,漳州的海上貿易及造船業在重重海禁之下逐步突顯,並開闢出一條前所未有的民間商貿路線,終於這種現象為明朝廷所接受,並破天荒地促使大明王朝在漳州設立海上貿易的“特區”。

最初特區選定的地點是漳州詔安,後來改自漳州月港,這便是航運歷史上聞名的“隆慶開海”。

而月港也完成了該有的使命,成了天子的南庫,同時也是明代海禁之後,中國對外交流的第一港。


五、圭海(廈門海)大捷:康熙遷界的源頭

鄭成功水路大軍北伐失敗後,從江南退守閩南孤島,看到破綻的清軍意圖借勢殲滅鄭軍。

於是,清軍利用組建不久的東南海軍,計劃從圍頭、同安和漳州海澄三個方向圍剿退居廈門的鄭軍。

擅長海戰的鄭成功決定正面還擊,他派鄭泰所部出擊浯嶼(大金門),抵禦廣東方面的清軍;又派陳鵬所部守衛高崎抵禦同安方面清軍;自己則率領主力集結圭海(廈門海,九龍江入海口)海域,迎擊海澄方面的清軍主力。

鄭成功親自帥軍在漳州圭海大破清軍並用計瓦解同安方向清軍,最終獲得該戰勝利,使得清軍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無法恢復海軍,一直處於被動的守勢。

然而,這次海戰以後,清軍竟採納了黃梧的焦土策略,強制遷離閩南沿海百姓,以斷絕鄭軍補給,最終也使得鄭軍東向攻取臺灣。

所以,圭海大捷就像一個連鎖反應的關鍵環節,撬動了中國一段歷史大事件的接連發生。


........................


圭海四記


閩南三座城市為什麼叫廈漳泉?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漳州無論是從政治、軍事、經濟、財政收入,還是民間富裕都遠遠超過泉州。 自古以來漳州是個富裕的魚米之鄉。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漳州大街小巷,邊遠山村,隨處都能看到打石匠獨輪車做苦力活的泉州人。

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沿海地區民間商業小作坊,迅速發展起來。尤其廣東,從珠三角到陸海峰在到潮汕平原。商業、小作坊,十分發達。泉州就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剖析泉州的發展過程,無非是先商業後小作坊。泉州的整個發展過程,其實就是借鑑廣東發展的經驗過程。從地理上來講,泉州與廣東之間隔著一個漳州……

按照地理位置來講,最收益的應該是漳州。因為漳州起點高富裕程度高。加之,從廣東到泉州之間的貿易都必須途經漳州。

但是,由於漳州的思想僵化不開放。從廣東饒平進入福建的門戶詔安開始,一直到進入泉州廈門的集美同安層層設置關卡,抓走私抓投機倒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和造成同安的發展大不如泉州的其他縣區)

從上個世紀的70年代末到90年代,漳州整整浪費了20年時間!這就是為什麼閩南三個城市排名,從原來的“廈漳泉”變成現在的漳州被泉州狠狠的甩在後頭。


懷念客家米酒


明朝派使臣冊封琉球王,跟琉球群島建立外交關係,漳州人可以說出力極多。

明朝的時候,琉球群島的王曾經多次派使臣到明朝訪問。到了明朝世宗的時候,也就是嘉靖帝的時候,琉球王派使臣前來大明上貢,表示願意跟明朝建立外交關係,於是嘉靖帝便派使節回禮冊封琉球王為中山王。派出的使臣是一個叫郭汝霖的和另一個官員。

當時按照慣例,應該派兩艘大海船去,每船坐三百人。郭汝霖覺得兩條太浪費,而且琉球群島路途遙遠,於是只要一隻船。一切準備停當,但是卻沒有船員舵手,更沒有知道海路的,這可把郭汝霖難倒了。

郭汝霖本來想找一些人海上商人的,但是那些人都不敢應承,因為那時候大部分海上商人都有走私的嫌疑,誰去了,如果一問以前的經歷,說不定按照朝廷的律例,再給定個什麼罪。因為當時東南沿海倭寇盛行,如果定個海盜罪或者通倭罪,那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郭汝霖就問身邊的人和他的朋友怎麼辦。那些人就對郭汝霖說,我們早就知道你會遇到這個問題,你趕緊差人到漳州去,找幾個知道海路的漳州人,一切就好辦了。

當時在明朝,凡是造海船,訪海路,在海船上當火工,當舵手的,以漳州人最為精熟,因為當時由於葡萄牙人騷擾廣東廣西雲南澎湖等地方,明朝政府於是將這些地方實行了海禁,所以葡萄牙人就聚集到福建的漳州地界,所以那時候漳州的對外貿易是最發達的,漳州人做海上生意的也最多。所以他們精通海船操作,知道海路。

於是郭汝霖真的找來了三個漳州人,叫謝敦齊、張保、李全,其中謝敦齊出力最多。

郭汝霖就問他們,曾經到過琉球嗎,他們回答說沒有。郭汝霖就很失望,覺得找來這幾個漳州人也沒有用。

謝敦齊這時候站出來說,他雖然沒到過琉球,但是海外國家到過幾十個,對於駕駛海船非常精熟,而且對海路也很熟悉。然後他問郭汝霖這次出海要坐的海船怎麼樣,好不好,能不能帶他去看看?於是郭汝霖帶著他們三個去看冊封要駕駛的海船。

謝敦齊一看之下大驚,對郭汝霖說,你這船有三大缺陷,一定要改,要不然這幾百人都得死在海上。

郭汝霖很是懊惱,覺得那些造船的差點壞了他的公事,他便問是哪三個缺陷。謝敦齊回答說:

一、你這船底底板不夠厚,而且沒用雙層底板。因為有兩層底板,遇到礁石,下面那層破了,上層底板還完好無損,船還能繼續行駛,如果只有單層底板,船就漏了。另外底板的釘子不夠長,不能把每塊木板都勾連起來,在大海中船底容易散架。

二、你這海船造的太窄小,船艙太小。大海中炎熱時人容易生痢疾,如果船艙開闊,每個船艙住的人少一點,那麼就會減少痢疾。如果船艙過窄,人比較擁擠,船艙裡就會悶熱空氣不流暢,也容易生痢疾。

三、你這船舵的舵孔太窄小,海上的波濤大,轉動船舵比較困難。

郭汝霖等人聽說以後大驚,都嚇出一身冷汗。但是這時候再重新造一艘海船已經來不及了。這時候謝敦齊三個人跪下說,我們既然來了,一定會竭心盡力為大人效力,只是需要等我們改裝一下這首海船。

於是三個人就開始改裝海船,三個人找來很多巨大的藤條和竹子,把船底用這些東西全都給纏繞起來並緊箍了一圈。船板上有空隙的,就用鐵鋦給鋦起來。舵孔也給鑿大了。最後在船面上搭了幾個窩棚住人。

弄好以後,郭汝霖帶著這三個人和所有使臣船員就下海去琉球了。

結果在海上走到古米山,他們遇到了颶風,大船的船底絲毫未受損壞。郭汝霖說,要不是謝敦齊這三個人,他們都得沉到大海里。

然後走了旬月還沒到琉球,果然船上的人開始生痢疾,有十三四個人,其中七八個人爬都爬不起來。郭汝霖說,要不是聽謝敦齊的搭了窩棚,可以在船面乘風,感染痢疾的肯定更多。

而且在茫茫大海,多虧了謝敦齊等人熟悉海上的狀況,會使用羅盤尋找方向,要不然他們也不知道往哪裡走。

等到從琉球回來,郭汝霖激動地對謝敦齊說:一舟之人不死者,真天幸也,真公庇也!

郭汝霖描述謝敦齊等三人說:敦齊約年三十有餘,膂力驍勇,識見超絕,彼二人,則庸瑣無足道也。

朝廷賞給謝敦齊等人每人十兩黃金,謝敦齊都拿出來跟船員們喝酒了。謝敦齊常常對人講,我做這件事,不是為了這些金子,我每年招募人手跟外國做貿易都能掙上千兩金子,不在乎這點,我之所以願意跑這一趟,是看著其他一些外國都很富裕,只有琉球卻很窮,我是可憐他們。


西堤君


漳州文化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唐朝中原文化的延續,帶有濃厚的軍墾文化烙印,這造成了漳州人勇猛、內斂、低調、不張揚的性格。漳州歷史上發生了好幾起影響深遠,但確不為人所知的事件。一、是“天地會"和“南少林文化”的創立和傳播。天地會由漳州人張木,也就是達宗和尚和另外四名漳州人在清初創立,隨著漳州移民的腳印傳播到臺灣、兩廣、四川、上海和海外,影響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創造了影響深遠的南少林文化。二、最早開發臺灣的漢人。明末,由漳州人顏思齊為首的漳泉海商在日本密謀起義失敗,七人流落到臺灣,並開始募漢民在臺灣墾荒,開始對臺灣進行開發。三、中國最早的越洋海商。中國海外貿易歷史悠久,廣州泉州都是著名的對外貿易港口,但這些都是政府主導的坐商行為,中國人並沒有真正走出去海外貿易。直到明末以漳州海商為主的中國人才真正走出去在呂宋(現在菲律賓)、東南亞一帶和當時西方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展開貿易和軍事鬥爭,為東南亞的開發貢獻了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當時歐洲強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對中國本地的侵略。



小遊魚網


天地會發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