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漳州历史上发生了哪些影响深远,但在今天却没有太多人知道的事情?

闽南蓑笠翁


漳州,本性是低调不张扬的,尽管作为闽南文化的两个核心之一,但是却极少进入公众视野,以致于在很多时候和场合,也容易被人忽视。

漳州在福建,不管是科教文卫,还是人口、面积和经济,都不是最出彩的,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做代表,我只能想到经济增长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那么出众的漳州,也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光发热过,只是这些过往事,确实有些被人淡忘了。




圭海君接下来要谈到的漳州历史事件,或许你也曾经在哪里看过或听过,但是否能和漳州联系起来,就见仁见智了。

一、中国东南沿海纳入中原王朝的最后一块领土

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势力便不断向东、向南发展。

先是楚国默默南扩,再是吴越称雄,最终由秦汉两代先后在南方吞并南越,在东方夷平东越和闽越,从而使东南百越基本消亡,其土地也正式被并入中原王朝。

然而,在这一南一东的进程中,却总有一处土地是真空地带,它就是漳州及其腹地汀州和梅州一带。

直到唐代,因泉潮之间发生严重的蛮獠嚣乱,才迫使唐军千里迢迢南下,从高宗时代一直延续至武则天当政时期,才终于使南越与闽越交界得以成为大唐领土,而这块新土便是漳州。

漳州的成立,宣告了东南沿海的所有土地正式进入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而这段历史并未被当做一件大事记录下来,可能是因为武则天当政的缘故。



二、南方第一姓“陈姓”的重要发源地

陈姓,在中国排名第五,是当仁不让的“南方第一姓”,特别是东南省份,如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等,都以10%以上的人口占比高居各姓氏第一。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南方陈姓的三个主要分支中,有两个源自漳州。

其一为开漳圣王陈元光,俗称“将军派”或“开漳派”,其功绩主要是入闽平蛮并奏请设立漳州。

其二为唐明皇老师陈邕,俗称“太傅派”或“南院派”,因谪官入漳,舍家为寺(南山寺)。

以上二者的后代遍布福建,并在东南沿海及海外广泛分布。


三、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台湾林爽文的籍贯为漳州

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亲自撰写了《十全记》,并自称“十全老人”,其自诩的“十全武功”中有一件就是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

这位林爽文,漳州府平和县坂仔人,十七岁时随其父迁居台湾,定居彰化县。漳州曾经是天地会的发源地之一,有深厚的反清复明基础,渡台后的林爽文也加入了彰化天地会,并迅速成长为重要领袖。

乾隆五十一年,天地会部分成员被捕,林爽文趁机劫狱并起兵抗清,在占领彰化后,台湾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后林爽文建号“顺天”,几乎占有台湾全境。

无奈在清军多方兵力压制下,林爽文终落败被捕,整个事件历时一年三个月。


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区:明代漳州月港

从唐代开始,福建的海洋贸易便开始显山露水,并在接下去的发展中不断推陈更新、再续辉煌。

而明代开始,漳州的海上贸易及造船业在重重海禁之下逐步突显,并开辟出一条前所未有的民间商贸路线,终于这种现象为明朝廷所接受,并破天荒地促使大明王朝在漳州设立海上贸易的“特区”。

最初特区选定的地点是漳州诏安,后来改自漳州月港,这便是航运历史上闻名的“隆庆开海”。

而月港也完成了该有的使命,成了天子的南库,同时也是明代海禁之后,中国对外交流的第一港。


五、圭海(厦门海)大捷:康熙迁界的源头

郑成功水路大军北伐失败后,从江南退守闽南孤岛,看到破绽的清军意图借势歼灭郑军。

于是,清军利用组建不久的东南海军,计划从围头、同安和漳州海澄三个方向围剿退居厦门的郑军。

擅长海战的郑成功决定正面还击,他派郑泰所部出击浯屿(大金门),抵御广东方面的清军;又派陈鹏所部守卫高崎抵御同安方面清军;自己则率领主力集结圭海(厦门海,九龙江入海口)海域,迎击海澄方面的清军主力。

郑成功亲自帅军在漳州圭海大破清军并用计瓦解同安方向清军,最终获得该战胜利,使得清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恢复海军,一直处于被动的守势。

然而,这次海战以后,清军竟采纳了黄梧的焦土策略,强制迁离闽南沿海百姓,以断绝郑军补给,最终也使得郑军东向攻取台湾。

所以,圭海大捷就像一个连锁反应的关键环节,撬动了中国一段历史大事件的接连发生。


........................


圭海四记


闽南三座城市为什么叫厦漳泉?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漳州无论是从政治、军事、经济、财政收入,还是民间富裕都远远超过泉州。 自古以来漳州是个富裕的鱼米之乡。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漳州大街小巷,边远山村,随处都能看到打石匠独轮车做苦力活的泉州人。

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沿海地区民间商业小作坊,迅速发展起来。尤其广东,从珠三角到陆海峰在到潮汕平原。商业、小作坊,十分发达。泉州就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剖析泉州的发展过程,无非是先商业后小作坊。泉州的整个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借鉴广东发展的经验过程。从地理上来讲,泉州与广东之间隔着一个漳州……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最收益的应该是漳州。因为漳州起点高富裕程度高。加之,从广东到泉州之间的贸易都必须途经漳州。

但是,由于漳州的思想僵化不开放。从广东饶平进入福建的门户诏安开始,一直到进入泉州厦门的集美同安层层设置关卡,抓走私抓投机倒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造成同安的发展大不如泉州的其他县区)

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到90年代,漳州整整浪费了20年时间!这就是为什么闽南三个城市排名,从原来的“厦漳泉”变成现在的漳州被泉州狠狠的甩在后头。


怀念客家米酒


明朝派使臣册封琉球王,跟琉球群岛建立外交关系,漳州人可以说出力极多。

明朝的时候,琉球群岛的王曾经多次派使臣到明朝访问。到了明朝世宗的时候,也就是嘉靖帝的时候,琉球王派使臣前来大明上贡,表示愿意跟明朝建立外交关系,于是嘉靖帝便派使节回礼册封琉球王为中山王。派出的使臣是一个叫郭汝霖的和另一个官员。

当时按照惯例,应该派两艘大海船去,每船坐三百人。郭汝霖觉得两条太浪费,而且琉球群岛路途遥远,于是只要一只船。一切准备停当,但是却没有船员舵手,更没有知道海路的,这可把郭汝霖难倒了。

郭汝霖本来想找一些人海上商人的,但是那些人都不敢应承,因为那时候大部分海上商人都有走私的嫌疑,谁去了,如果一问以前的经历,说不定按照朝廷的律例,再给定个什么罪。因为当时东南沿海倭寇盛行,如果定个海盗罪或者通倭罪,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郭汝霖就问身边的人和他的朋友怎么办。那些人就对郭汝霖说,我们早就知道你会遇到这个问题,你赶紧差人到漳州去,找几个知道海路的漳州人,一切就好办了。

当时在明朝,凡是造海船,访海路,在海船上当火工,当舵手的,以漳州人最为精熟,因为当时由于葡萄牙人骚扰广东广西云南澎湖等地方,明朝政府于是将这些地方实行了海禁,所以葡萄牙人就聚集到福建的漳州地界,所以那时候漳州的对外贸易是最发达的,漳州人做海上生意的也最多。所以他们精通海船操作,知道海路。

于是郭汝霖真的找来了三个漳州人,叫谢敦齐、张保、李全,其中谢敦齐出力最多。

郭汝霖就问他们,曾经到过琉球吗,他们回答说没有。郭汝霖就很失望,觉得找来这几个漳州人也没有用。

谢敦齐这时候站出来说,他虽然没到过琉球,但是海外国家到过几十个,对于驾驶海船非常精熟,而且对海路也很熟悉。然后他问郭汝霖这次出海要坐的海船怎么样,好不好,能不能带他去看看?于是郭汝霖带着他们三个去看册封要驾驶的海船。

谢敦齐一看之下大惊,对郭汝霖说,你这船有三大缺陷,一定要改,要不然这几百人都得死在海上。

郭汝霖很是懊恼,觉得那些造船的差点坏了他的公事,他便问是哪三个缺陷。谢敦齐回答说:

一、你这船底底板不够厚,而且没用双层底板。因为有两层底板,遇到礁石,下面那层破了,上层底板还完好无损,船还能继续行驶,如果只有单层底板,船就漏了。另外底板的钉子不够长,不能把每块木板都勾连起来,在大海中船底容易散架。

二、你这海船造的太窄小,船舱太小。大海中炎热时人容易生痢疾,如果船舱开阔,每个船舱住的人少一点,那么就会减少痢疾。如果船舱过窄,人比较拥挤,船舱里就会闷热空气不流畅,也容易生痢疾。

三、你这船舵的舵孔太窄小,海上的波涛大,转动船舵比较困难。

郭汝霖等人听说以后大惊,都吓出一身冷汗。但是这时候再重新造一艘海船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谢敦齐三个人跪下说,我们既然来了,一定会竭心尽力为大人效力,只是需要等我们改装一下这首海船。

于是三个人就开始改装海船,三个人找来很多巨大的藤条和竹子,把船底用这些东西全都给缠绕起来并紧箍了一圈。船板上有空隙的,就用铁锔给锔起来。舵孔也给凿大了。最后在船面上搭了几个窝棚住人。

弄好以后,郭汝霖带着这三个人和所有使臣船员就下海去琉球了。

结果在海上走到古米山,他们遇到了飓风,大船的船底丝毫未受损坏。郭汝霖说,要不是谢敦齐这三个人,他们都得沉到大海里。

然后走了旬月还没到琉球,果然船上的人开始生痢疾,有十三四个人,其中七八个人爬都爬不起来。郭汝霖说,要不是听谢敦齐的搭了窝棚,可以在船面乘风,感染痢疾的肯定更多。

而且在茫茫大海,多亏了谢敦齐等人熟悉海上的状况,会使用罗盘寻找方向,要不然他们也不知道往哪里走。

等到从琉球回来,郭汝霖激动地对谢敦齐说:一舟之人不死者,真天幸也,真公庇也!

郭汝霖描述谢敦齐等三人说:敦齐约年三十有余,膂力骁勇,识见超绝,彼二人,则庸琐无足道也。

朝廷赏给谢敦齐等人每人十两黄金,谢敦齐都拿出来跟船员们喝酒了。谢敦齐常常对人讲,我做这件事,不是为了这些金子,我每年招募人手跟外国做贸易都能挣上千两金子,不在乎这点,我之所以愿意跑这一趟,是看着其他一些外国都很富裕,只有琉球却很穷,我是可怜他们。


西堤君


漳州文化是闽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唐朝中原文化的延续,带有浓厚的军垦文化烙印,这造成了漳州人勇猛、内敛、低调、不张扬的性格。漳州历史上发生了好几起影响深远,但确不为人所知的事件。一、是“天地会"和“南少林文化”的创立和传播。天地会由漳州人张木,也就是达宗和尚和另外四名漳州人在清初创立,随着漳州移民的脚印传播到台湾、两广、四川、上海和海外,影响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革命,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南少林文化。二、最早开发台湾的汉人。明末,由漳州人颜思齐为首的漳泉海商在日本密谋起义失败,七人流落到台湾,并开始募汉民在台湾垦荒,开始对台湾进行开发。三、中国最早的越洋海商。中国海外贸易历史悠久,广州泉州都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但这些都是政府主导的坐商行为,中国人并没有真正走出去海外贸易。直到明末以漳州海商为主的中国人才真正走出去在吕宋(现在菲律宾)、东南亚一带和当时西方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展开贸易和军事斗争,为东南亚的开发贡献了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阻止了当时欧洲强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对中国本地的侵略。



小游鱼网


天地会发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