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道理講了一萬遍,孩子還是死性不改?你該用這個方法!

作者丨李晶

來源丨愛貝睿


如今,很多家長在拿孩子沒有辦法的時候,不再會像老一輩那樣,

簡單粗暴地給孩子一頓胖揍,而是會耐下心來,給孩子講道理。

本以為你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已經「好媽媽」上身了,

可是,每次看到孩子刀槍不入的架勢,你都會發覺,自己真的想多了……跟孩子講道理,沒用的!

親子溝通如何進行才有效?

今天李晶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她親測有效的好辦法。

01

給六歲的兒子樂樂講道理是讓我最頭疼的事:我開車駛在高速公路上,樂樂坐在後排的安全座椅裡,「咚咚咚」不停踹著駕駛座,誇張地大喊大笑:「哈哈哈,媽媽,看我的無影腿,哈哈……」。

我的火氣「騰」的一下立馬像燒開的蒸汽一樣噴湧出來:

乖乖給我坐著,你這樣太危險啦!

當然這樣一點效果也沒有,我越生氣他越高興,他會用更大的動作和更誇張的大笑來回應我。

在我每天接送樂樂上、下學的路上,這樣的事經常發生。我試了各種辦法,訓斥、講道理、只要他一鬧騰就把車停在路邊……每次他都收斂不到十分鐘,我倆又開始大戰,這個艱難的過程以車子終於進小區地庫而終止。

這麼大的小男孩就像一個不用休息的麻煩製造機,讓人崩潰的事兩隻手也數不過來,他會忽然在馬路上跑起來,不管旁邊呼呼經過的汽車,晚上回家磨蹭著不寫作業、早上磨蹭上學遲到……每次都是道理他都懂,就是不改!

道理講了一萬遍,孩子還是死性不改?你該用這個方法!

02

一個讓我有了新思路的故事

我偶然在美國積極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Daniel J. Siegel)的書《由內而外的教養》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三歲多的安妮卡只會講芬蘭語,她隨家人移居到美國後,上了當地的一所幼兒園。一天,她在玩耍的時候磕破了膝蓋,非常害怕,哭喊著找媽媽。因為語言不通,老師的安慰起不了任何作用。老師聯繫了安妮卡的媽媽,並在媽媽趕來之前繼續努力安慰她。

老師找來幾個洋娃娃和一個玩具電話做輔助,向安妮卡講述這件事。老師用一個小洋娃娃代表安妮卡,用另外兩個洋娃娃代表老師和媽媽。代表安妮卡的洋娃娃正在玩耍,然後摔倒了。這時老師給「安妮卡娃娃」配了音,嗚嗚哭了起來。

看到這裡安妮卡停止了哭泣。「老師娃娃」對著「安妮卡娃娃」輕聲說話,安妮卡又哭了起來。當「老師娃娃」拿起玩具電話給「媽媽娃娃」打電話的時候,安妮卡又停止了哭泣,重新開始觀察和傾聽。

老師用洋娃娃把安妮卡擦破膝蓋的事情演示了好幾遍,安妮卡逐漸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並對媽媽的到來有了預期,她停止了哭泣並開始玩耍。

媽媽來了以後,安妮卡把洋娃娃和玩具電話拿給老師,讓媽媽再聽一遍老師的故事,好讓媽媽理解她受傷了和她的不快樂。

這個故事闡述的是給孩子講述生活故事在改變他情緒上的巨大力量。生活故事,就是對個人的生活經歷進行描述,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

這個故事讓我很受震撼,說實話,隨著樂樂逐漸長大和自理能力的提高,我更多地放手讓他做,已經很少和他分享日常的感受和情感了。丹尼爾·西格爾的這則故事也給了我靈感,很多頭疼的問題、講不通的道理,如果換成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講出來,效果會更好。

道理講了一萬遍,孩子還是死性不改?你該用這個方法!

03

為什麼講述生活故事有用?

1. 人們更容易從親身經歷中學到東西

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心理學大師丹尼爾·卡尼曼(Dainel Kahneman)發現:

親身經歷、生動的圖片和鮮活的例子比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單純的文字更容易讓人回想起來,對比從別人那兒聽到的事實,人們更可能通過自己發現的事實而學到知識。

更多的研究也普遍發現,有組織的、連貫的、包含了情緒的信息能被更好地記住。所以,我們喋喋不休地道理灌輸,不如講述一個生動的生活故事對孩子的影響大。

2. 生活故事不僅能幫助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還能促進孩子對社會要求的理解

生活故事研究的積極倡導者,美國的麥克·亞當

(McAdam)教授指出,對生活故事的敘述涉及到自傳體記憶(自傳體記憶是對個人信息或個人所經歷的生活事件的回憶)。父母與孩子分享經歷與情感是增強家庭親密度、幸福感、培養孩子正確行為的重要手段。

作為父母,與孩子一起分析和解讀生活很重要,能建立親子間充滿情感交流的良好關係,讓雙方有更多的機會討論和協商,促進孩子主動交流習慣的培養,激發自我意識和獨特觀點的形成。

自傳體記憶能指導當下和未來的思想和行為。在一項對自傳體記憶的跨文化研究中發現,親子記憶共享和敘事性交流包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社會要求,孩子藉此學會了社會規範,對於中國這樣強調關聯性和集體性的文化,親子互動是灌輸社會知識和形成歸屬感的重要手段。

道理講了一萬遍,孩子還是死性不改?你該用這個方法!

04

用生活故事把道理講出來吧

所以,不妨把我們平時對孩子填鴨式的道理灌輸,改編成生活故事和孩子一起分享吧。

丹尼爾·西格爾建議,一個連貫的生活故事應該融合親歷式信息、對他人的理解、情感信息以及對事件的分析解釋。也就是說,講述生活故事不僅是對自己親身經歷的簡單回憶,還要有對事件的分析評價、其他當事人的心理推測,以及對自己和他人情緒情感的解讀。一個好的生活故事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要講述好它,需要我們做父母的下一番心思。

說回樂樂踢駕駛座位這件事情,我想了好幾天,打算從交通安全的角度入手講述一個生活故事。

在北京,車輛剮蹭很常見,沒兩天,我們就遇到了一輛電動車被一輛汽車蹭倒的小事故。樂樂問我發生了什麼,以前,我總是輕描淡寫的說:「哦,沒什麼,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這次,我開始給樂樂講述我準備好的生活故事:

「剛才我們經過的地方,有一輛灰色的汽車把一輛黑色的電動自行車撞倒了。騎電動自行車的人倒在地上很痛苦,我想他的胳膊和手可能擦破了。這起事故讓一條車道沒法行車,之前兩條車道的車現在只能使用另外一條車道,所以我們經過這條路的速度很慢。」

「我知道,就像水管一樣,水管變細了水流就慢了。」

「是的,你說的沒錯。發生這樣的事故不僅影響了大家出行,更是給事故雙方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和痛苦。」

「是啊,媽媽!騎電動車的叔叔一定很疼。」

「對。那你覺得發生這起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汽車沒有看到電動車,直接就撞上去了!」

「有道理。汽車為什麼沒看到電動車?

「不知道。」

「我覺得有可能是汽車司機開車時候分心

,他在關注別的事情,所以沒有留意到電動自行車。」

「媽媽,他為什麼會分心?」

「我不太清楚。從我來講,有時候你踢我的駕駛座椅的時候我就會分心。

「因為我踢座椅的聲音很大,你又很生氣?」

「沒錯,所以每次你踢座椅的時候我都提心吊膽,害怕因為分心出事故。」

我知道了,媽媽,以後我不踢了。」~

道理講了一萬遍,孩子還是死性不改?你該用這個方法!

從那天開始,樂樂在坐車的時候都會非常配合,車多的時候我會提醒他我需要專心開車,他就會立刻停止和我閒聊,而且,他再也沒有踢過我的座椅。困擾我好久的難題終於解決了!

這次以後,我感覺自己手裡像握了一個獨門利器,我也為樂樂寫作業拖拉、早上起床磨蹭、學習半途而廢、走在馬路邊上甩開我的手亂跑等等讓人頭疼的問題想了一個個人生故事,在我們和樂樂上下學獨處的時候一起討論,起到了不錯的效果。雖然有時他也還需要我的提醒和幫助,但是再也不用我急得臉紅脖子粗了。

各位爸爸媽媽們,如果您也有給孩子講道理,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讓您崩潰不已的經歷,不妨試著轉換下思路,從孩子感興趣的角度切入,給我們的「大道理」編一個生活故事吧!

——————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