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在我國一直存在比較大的爭議,尤其是從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等農產品基本都是轉基因植物,但好在這些轉基因糧食都是用於動物飼養,並未直接進入農民的餐桌上。但是近期網絡報道的轉基因豬一旦投放市場是會進入農民餐桌的。
研究轉基因豬的背景是什麼?
- 一、豬糞對環境的嚴重汙染
因為我國正常情況下一年出欄生豬高達6.88億頭(2017年數據),存欄生豬4.33億頭,如此數量的生豬給我國的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也就有了2016年和2017年兩年的環保大行動,一些農民養殖戶的豬場就在此次環保行動中被禁養了。但是禁養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因為我國每年要消耗掉5000多萬噸的豬肉,禁養了農村養殖戶減少的生豬存欄就需要規模化豬場去補充,生豬存欄量和出欄量並未減少,環境壓力依然很大。豬糞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就是氮和磷,據統計豬糞中的總磷和總氮排放量佔全國汙染總量的40%和20%之多。這些多餘的氮和磷排入環境中後會導致地下水汙染,土壤板結和水體富營養化,而且清除起來非常困難。
那就有科學家提出,能不能通過改善豬的基因,加強豬對飼料中氮和磷的消化吸收能力,使豬糞中的氮磷含量下降以降低豬糞對環境的汙染。
二、生豬飼養對飼料的消耗
對農民養殖戶來說飼料成本是養殖成本中最高的,佔總養殖成本的70%以上,我國自己生產的大豆和玉米根本無法滿足生豬養殖的需求,所以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也就是開頭所說的進口的多是轉基因糧食,因為價格更便宜,更有利於降低養殖成本。
如何才能幫助農民降低生豬的養殖成本一直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但是既想讓豬少吃就想讓豬長得快,就如同“想要馬兒跑得快,又不想讓馬兒吃草”是一樣的,兩者是個矛盾的共同體。常規育種無法做到,那隻能通過轉基因技術,進一步提高豬的消化吸收能力,讓豬在吃得少的前提下長得更快。
經過努力,華南農業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給豬導入細菌或酵母的基因,讓豬可以產生之前無法產生的消化酶(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植酸酶等四種酶),提高了豬對飼料中氮、磷等營養的消化效率。而且這些豬不僅可以減少氮磷的排放,在節省飼料的前提下豬長得更快。可以說一下解決了飼料消耗和環境汙染兩個問題。
若是科學家研究出來的轉基因豬豬肉上市,農民朋友你敢吃嗎?
閱讀更多 果然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