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今年上半年,蘋果和 Google 都發布了最新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兩者都談到了現在的手機沉迷問題,也都對系統的自帶應用比如相冊、新聞等進行了一次翻新,至於 AI 和 AR 這兩個大熱領域,巨頭們自然也不會放過。

如果這兩場發佈會你都有看下來,並真正上手體驗了 iOS 12 和 Android P 系統後,也便難免會產生一種疑問:現在 iOS 和 Android 是不是太像了?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最明顯的是在數字成癮問題上的解決方案,蘋果和 Google 都在系統中提供了用於統計每天使用手機的頻率與時長的軟件,你可以詳細看到每天喚醒手機的頻率和次數,各款應用的推送通知次數等,同時你也可以給單獨某一類應用設置使用時段,比如晚上睡前禁止打開微信和微博,以此降低依賴手機的時間。

我不知道蘋果和 Google 在做這項功能前是否有私底下通過氣,也不關心 “手機上癮” 問題是否真的如硅谷從業者們所說那麼嚴重,但擺在眼前的是,兩家公司這次站在了統一戰線上,也選擇了同樣的解決方案,希望讓我們能更直觀地瞭解到自己用手機都做了什麼。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另一個共同的趨勢體現在兩者的界面視覺呈現和交互體系上,如果我們將 iOS 7 和 Google 提出 Material Design 作為一個分割點,iOS 和 Android 在扁平化風格的道路上已經走了有 4-5 年的時間,各種毛玻璃效果、白底大色塊和圓角卡片的界面越來越多,而且完全沒有回頭或轉向的跡象。

雖然在擬物化被消滅之初,這種大方向的轉變還遭到了不少質疑,但在審美觀念的轉變下,有越來越多的人認可這種簡潔、輕快、更易懂並且突出內容和信息本身的視覺設計,扁平化已經成為了智能手機系統的主流設計。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至於手勢交互方面,在全面屏時代,手機廠商都在想方設法消滅實體按鍵,儘可能地朝整機一體化的形態去發展,所以以多層震動反饋來模擬物理按壓觸感、以結構光等新型元器件來取代舊指紋模塊等,這些硬件層面的改變,讓 iOS 和 Android 引入手勢交互成為了一種很自然的發展趨勢。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在去年的 iPhone X 上,蘋果首次嘗試砍掉了正面的實體 Home 鍵,改用以底部上滑和側滑等手勢來取代原有的點按操作,今年這一套手勢進一步被整合到了 iPad 中,說不定在 9 月份新 iPad 上 Home 鍵也會被取消。

至於在 Android 陣營中狀況也差不多,早在 Android P 之前,各種手勢操作就已經 “名正言順” 地加入到大部分國產旗艦手機中了。

再上升到更大的層面,比如移動端和桌面端應用生態的整合,並嘗試將 AR 技術融入到更多的手機設備等,這些事情上 iOS 和 Android 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如今兩個系統相似的地方,大概比他們不相似的地方還要多得多。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這種在不同平臺下也能感受到的高度 “一致性”,讓前幾年的一種觀點再一次被提及:蘋果和 Google 正在做非常相似的事情,換個意思來說,它們選擇了同一個發展方向。

當然,功能點上的相似很難說是誰抄誰的問題,經過 10 多年的發展,iOS 和 Android 的交叉互補借鑑早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況且這類新功能並非是噱頭特性,消費者也樂於看到這種整合。

但另一方面,蘋果和 Google 身為大公司,已經不再過多描述宏偉願景,也不再刻意尋求能夠大幅領先對手的形式。兩者現在對 iOS 和 Android 的態度,實際上都在尋求某種使用體驗上的 “舒適感”——也不能說無聊,但感覺更多是以穩定為第一優先級,而對一些風險較高的新功能則更為謹慎。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選擇 “維持現狀”,可能和市場大環境有關。根據 2017 年 Gartner 的統計結果和 Statista 的圖表顯示,Android 系統的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了 85.9%,而 iOS 的佔比則為 14%,兩者涵蓋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99.9% 的市場,至於其它像黑莓或是 Windows Phone 這樣的系統,總計僅為 0.1%,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也就是說,現在蘋果 iOS 和 Google Android 系統的用戶規模,已經足夠支撐起它們的生態系統和商業模式,加上現在智能手機市場已經很難挖掘到新的用戶,蘋果或 Google 也很難指望再獲得一次大規模增長——起碼依靠智能手機這個形態是行不通的。

而在這個階段下的手機系統,不管是功能還是生態也已經足夠完善,用戶對系統吐槽的點越來越少,足夠好用的情況下也都不願意換新手機,自然是希望自己的手機能夠獲得更長時間的支持。所以 iOS 和 Android 任何一種大幅改變,或者說冒進,反而都會打破這個最佳狀態。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圖片來自:Lifewire

兩年前,分析師 Benedict Evans 也曾提出一個觀點,他說在用戶規模穩定以後,美國的銀行經理不會關心中國有多少 Android 用戶,印度產品經理也不會關心美國有多少 iPhone 用戶。

比起爭奪未來那零點几几的市場份額,更關鍵的反而是,現有的用戶能為 Google 帶來什麼?而蘋果又如何保證自己的 iPhone 用戶不會叛逃至其它品牌?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圖片來自:Wired

如今 Google 的發展目標很明確,當 Android 的使用體驗已經基本追平 iOS 後,Google 選擇從移動優先轉到了 AI 優先,而龐大的 Android 用戶數據也能強化 Google 在機器學習上的優勢。

現在 AI 已經逐漸深入到包括拍照、相冊、地圖和語音助手等原生 Android 多個應用中,只要 Google 能獲得越來越多的數據,它的 AI 應用就會在不斷進化並自我完善。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而蘋果則採用了另一種做法,一方面,Apple Watch、AirPods 和 HomePod 等設備只允許在蘋果自家的生態系統中才能獲得最棒的體驗,以防止對手來搶奪它最有價值的核心用戶群。這能讓蘋果儘可能保證自己所有的 iPhone 核心用戶都繼續守在 iOS 的生態中,同時也能吸引一部分 Android 用戶的到來。

另一方面,蘋果寄期望於每個 iOS 用戶會使用更多的蘋果設備和服務——不管是電腦平板還是手錶耳機,甚至還包括音樂或電視節目等內容形式,只要現有用戶願意掏更多的錢,他們就在為蘋果帶來可持續的收入。

走到今天的 iOS 和 Android 系統,還需要再爭個你死我活嗎?

▲圖片來自:CNET

今年的 iOS 12 在這點上也十分明確了,蘋果選擇了放緩 iOS 的大升級,優先維護自己的老用戶,就是為了保證這份整體的 “舒適感”。

雖然蘋果仍然會瞄準 Android 的高端用戶群,但這種挖牆腳的慾望已經不再像以前那麼強烈。唯一能做的大概是慣例用更高的 iOS 系統更新率來嘲諷一下碎片化的 Android,但 Android 用戶也很難會因為這一點就對 iPhone 產生某種好感。

所以,只要蘋果和 Google 不犯什麼大錯,並在技術上繼續保持引領,哪怕不能再進一步發展,其它人也沒什麼空子可鑽,雙寡頭的情形就會持續下去。這就是智能手機發展到現在,需要面對卻又很難改變的現狀。或許,平臺之爭早已經不再侷限於手機層面,但那就是另外一個領域的故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