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九岁离家出走,十四年后发了洋财,他是沧州名人!

在沧州名人植物园中,有两排名人铜像。北边这排最东面是一个叫孙福有的人,只见他神情庄重,目视前方。而身后有一只健壮的雄狮。

到过植物园的人都知道,沧州这些名人多是文学家或政治家,而像他这样的艺人绝无仅有。

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而荣登名人之榜呢?

九岁离家出走,十四年后发了洋财,他是沧州名人!

名人植物园中孙福有铜像

查阅一下相关资料,简单跟大家分享。

孙福有,沧州吴桥人,生于1882年。他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还在他幼小的时候,父亲就离世了,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

在吴桥,到处都是表演杂技的艺人。受环境影响,孙福有从小就爱上了杂技。但是他没有认师傅,自己模仿别人练习一些杂技动作,吃了很多苦头。经过观察他发现,耍马叉似乎相对容易些,而且不用吃太多苦,于是,他开始潜心练习耍马叉。

在他九岁的时候,一次跟母亲赌气,扛起马叉走出家门。谁知,这一走就是十四年!他去了哪里?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九岁离家出走,十四年后发了洋财,他是沧州名人!

王宝和表演三仙归洞

原来,他是靠耍手艺自己养活自己的。后来跟杂技班到处演出,走了很多地方。约在1902年孙福有跟范屯两个姓王的杂技小班到京、津、东北、高丽演出,一年后去了俄罗斯。在俄罗斯加入了一个名叫巴罗斯基的马戏团演出,后转到伊扎克马戏团。

1904年,他回到家乡,给母亲300块大洋,母亲给他娶了一房媳妇-余慧萍。

1910年,孙福有从俄国再次回到吴桥,带走女儿孙玉香、侄子孙吉堂等人,以“孙家班”的形式在伊扎克马戏团演出。孙福有自身经过多年演艺活动,又学习了俄罗斯的马戏、空中节目等,成为一位出色的演员。

1918年起,孙福有从俄罗斯绕道阿富汗、印度,于1920年回国。1928年,南下广州、香港一带。在香港时,得到香港商人资助,进一步扩大班底,建起了中国第一个大盖篷,并将团名改为“中华国术大马戏团”。

1929年,从香港到越南西贡,演出四十天,收入二十万。后又到新加坡、缅甸、印度等地,期间马戏团购进马24匹、大象9头,以及一些其他动物。在吉隆坡购置了动物大篷和小篷。在印尼购买了3辆轿车、5辆摩托、2部发动机。马戏团阵容不断扩大。孙福有在国外演出活动一直进行到1932年。

1933年,黄河决口,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黄河赈灾委员会电请中华国术大马戏团回国赈灾义演。孙福有率中华国术大马戏团经香港、汕头到上海,在上海虹口扎篷演出。不到一旬收入二十多万大洋,悉数赈济灾民。此时的马戏团已有120余人,马40匹,象12头,狮、虎、熊等50多只。

他之所以成为沧州名人,是因为他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马戏团,而且有两项发明:一是他研制的大盖棚,使杂技自古以来撂摊演出走向舞台艺术。二是他发明的保险绳,使杂技艺人由危机四伏进入了文明和人性化时代。大盖棚和保险绳,一直沿用至今,在成千上万名杂技艺人眼里它们是孙福有大师的化身,是杂技人的保护神。

孙福有故居在吴桥县城东北20里的孙龙庄。在村东路北,一团大院,满园树木,绿阴托起一座灰色小洋楼,与村里其他红砖平房相比,真是羊群里跑出来一只骆驼。

小洋楼是孙福有为他的俄罗斯妻子所建,水泥圆柱,拱门尖窗,门楣雕刻图案,房檐上有瓶形栏杆,三面木制回廊,一派十足的俄式建筑风格。1933年施工时花费1.4万块大洋,水泥从天津漕运而来,砖瓦石灰当地定做,工料讲究,磨砖对缝,70多年过去依然光彩如初。据说落成那天,来看热闹的人山人海,风传杂技之王为他的俄罗斯妃子盖起了一座小克里姆林宫。这般豪华家宅当然会引起一方眼红,不久便招来一次土匪绑票,孙福有的女儿被打死,母亲被劫走,赎资花了500块大洋。

眼前这座小洋楼已经接待过数十万名参观者,其中包括上千名世界名国杂技界知名人士,大家对这位杂技大师献上了无限的敬意。

在1997年由河北省政府等四个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吴桥杂技艺术节”上,召开了“孙福有杂技艺术研讨会”,孙福有的半身塑像屹立在河北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广场中心,底座上刻有莫克莱尔先生法文亲笔题词“纪念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先生”。

九岁离家出走,十四年后发了洋财,他是沧州名人!

孙福有塑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