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9 「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点上面

义门陈氏家族” 「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

陈廷敬(1639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代泽州人(山西省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

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初名敬,因同科考取有同名者,故由朝廷给他加上“廷”字,改为廷敬。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康熙字典》总裁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修官等职。

「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陈廷敬为政清廉,《清史稿》给他以“清勤”的评价。在官居吏部尚书时,陈廷敬曾严饬家人,有行为不端者、有送礼贿赂谋私者,不得放入。他到礼部上任,曾立下规矩:“自廷敬始,在部绝请托,禁馈遗。”

陈廷敬还是个颇有成就的学者兼诗人。其中属于他个人的诗、文集主要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说岩诗集》、《山礼指要》、《午亭归去集》等;同时,陈廷敬还多次主持编撰国家典籍史志,主要有《世祖章皇帝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鉴古辑览》、《三朝圣训》、《政治典训》、《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佩文韵府》、《方舆路程》、《康熙字典》等。其中,《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它是在明朝《字汇》、《正字通》两书的基础上加以增订的,共收录汉字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47035个),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陈廷敬因耳疾乞休,被允准。陈廷敬入禁苑谢恩,康熙帝谕曰:“卿是极齐全的老大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皇帝亲作挽诗悼之,赐谥“文贞”。

陈廷敬故居

皇城相府「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阳城县皇城村,原名“中道庄”,清时由康熙赐名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于此下榻,故名“皇城”,俗称“皇城相府”。

「中纪委网站推荐家规」山西晋城陈廷敬:清贫耐得始求官

  皇城相府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官宦宅居建筑群,为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故居。整个建筑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内城系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内外城墙总长达78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左右,宽度在2.5与3米之间,总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

  内城(原名斗筑居)与外城(中道庄)紧密相连,浑然一体,为依山而建的全封闭双城堡建筑群。外观,城中有城,顺物应势,蔚然壮观;其内,庭院错落,曲径通幽,博大精深。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且将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巧妙结合,形成了集古代民居、官宦宅邸、庙院宗祠、书院学堂、防御工事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独特建筑风格。内城和外城的总体布局,以“神龟”祥瑞之象组合建造,寓有“千秋永固”之意。

  皇城相府作为清代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陈廷敬的居所,文化内涵丰富,历史遗存甚多。明清两代,生活在这座相府内的陈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著述繁多,冠盖如林,仅有著作流传至今的诗人达36位,曾出现过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皇城陈氏家训

  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有过九位进士,其中有六位翰林,诞生了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清康熙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有大小官员和诗人三十多位,是典型的翰林门第、宰相家风,成为中国清代北方文化大家族。康熙皇帝曾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的。

  陈氏家族的确是一个礼义之家,陈氏家族的家训立自明弘治年间陈氏三世祖陈秀。陈秀,字升之,幼时聪颖,学习举子业,可是他不喜欢八股文,考场屡屡失利。但他能诗文,而且喜欢写散曲,有元代人的风格。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陈秀因没有考取功名,无法由正途进入官场。后来国家选拔人才,他得到地方举荐,经过考核,被选为陕西省西乡县典史。官员的品级最小的是九品,典史不入流,没有品级,负责掌管文书收发。西乡县附近有一个城固县,知县空缺,上级就让陈秀去代理城固知县。陈秀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后来他辞官归家,当地百姓为他立了生祠表示纪念。陈秀做了九年典史,留下了很好的官声。

  陈氏家业豪富,陈秀担心儿子整天出入于歌楼酒馆之中,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不努力读书,为加强对子弟的教育,写了教子诗词,寄给他的儿子,后来就成为陈氏家族的家训。

  陈秀的教子诗对陈氏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陈氏后人居家立身之本。故其裔孙陈昌言说:“每捧读之,奚啻义方训,允为子若孙守身家良谟也。”又说:“佑启我后人,尚念毋忘。”(清陈昌言《述先草序》)陈廷敬也说:“迄今予家食醇厚和平之福者,实肇于此也。”(清陈廷敬《陈氏家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