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海量保障房和“福利房”开闸了,房价依然涨得漂亮

海量保障房和“福利房”开闸了,房价依然涨得漂亮

是的,海量保障房和“福利”房开闸了。

先是深圳宣布“二次房改”,数字诱人:明确表示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

其次,是北京人的大福利——限价商品房,终于在上周五迎来了首秀,四个项目取证。周六瀛海府开盘摇号,100多套房排了有近700个号。帮主一朋友摇号靠前,选到满意户型,兴奋地彷佛中了彩票头奖。

想想北京今年还有2~5万套,未来5年共有25套的庞大限价商品房供应、25万套的共有产权房供应。大家伙忍不住热切盼望:这么多限价商品房和保障房,房价不跌,至少也不会涨了吧。

帮主只能说:醒醒,房价一直在涨,以后还会涨。

第一、 保障房和“福利房”的供应,远远不够堵住市场的胃口。恰恰相反的是,保障房和“福利房”占用了普通商品房的“份额”,没有资格购买保障房和“福利房”的人群,将面临更高的房价。

以深圳为例。深圳现在的常住人口是1250万人,按照人口规划,到2035年深圳还有500多万的人口增量。按照每户3人计算,500多万的人口增量对应的正好是170万套房的需求。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然而却忽略了两个关键因素。

一个就是深圳的存量房不足。目前深圳的存量房只有220万套,远远无法满足深圳现有人口的需求。

另一个就是这170万套房结构是失衡的。其中商品房只有四成,这四成商品房势必成为众多购房者争相追逐的对象。人才房安居房虽然数量很多,而且可以以五六折的价格买下,但是限制重重。“符合”人才住房的肯定是极少数人,“安居型”住房则需要摇号的。而且,即便符合人才安居住房的人由于教育医疗等因素则极有可能选择商品房。

总结起来只有一句话:商品房价格我们不打算降了,能买就买,能摇就摇,买不起摇不到没房住也不要怨天尤人,不是还有公租房吗?这个人人有份,唯一的缺点就是要排队,排个3年5年不稀罕,10年也不是没可能。

第二、北京的例子充分证明,保障房和限价商品房大量供应,并不妨碍房价的上涨。

北京的共有产权房和限价商品房早在2016年底就提出,而且数据比深圳的更可观:5年50万套,各25万套。深圳的18年也才100万套,平均一年5.6万套,才北京的一半。

而且更早之前,北京就提出自住房,也是5年25万套,当然后来不提了,都改共有产权房了。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自住房的提出和推进,并不妨碍北京房价在2016年的暴涨;共有产权房和限价商品房的50万套,也不妨碍北京的房价在“史上(又)最严调控”下再涨——5月北京二手房成交量已经超过18万套,一个热得烫手的数字。

更不要提目前二三线城市因为限价政策出现的比二手房还便宜的“福利房”,现在愈演愈烈的摇号现象,已经让这些城市的房价上涨预期和市场热度超越了2016年和2017年。

第三、还有弊端。

长达15年的计划,zf能不能贯彻到底还要两说,即便任务完成,结果估计也是惨不忍睹。因为这里面有太多可套利的空间。

比如租金只有市场租金30%左右的公租房,你确定租到这些住房的真的是所谓的贫困群体吗?租金这么低,明显的有利可图,谁敢拍着胸脯说这里面不会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再比如地段好的保障性住房,估计没钱没权只能靠边站。

帮主所看到的是,北京公租房基本不对外,或是面向北京土著,或是成为国企事业单位提供给员工的福利。自住房就更不必说,在北京,你若是没有点权力背景,光有钱,是买不到自住房的。而今的共有产权房,如海淀和三环里的几个项目,大家也心知肚明,普通人、真的需要共有产权房的人是不会浪费那个时间和精力去申请的,肯定没戏。

这次深圳的人才住房,基本也相当于北京之前的自住房,估计未来小区交付后,又是“宝马奔驰满小区”的盛况。

所以,切买且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