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老鼠仓是什么?会被基民深恶痛绝!

老鼠仓是什么?会被基民深恶痛绝!

老鼠仓,是指庄家(基金、券商等)在用公有资金在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或与自己先关的个人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

老鼠仓就是一种财富转移的方式,是某些操盘手、基金经理化公家资金为私人资金的一种方式,本质上与贪污、盗窃没有区别。

先看个例子。从草根出身的基金经理,曾经的2013年度股票型基金冠军,中邮核心优选基金基金经理厉建超,在任期间利用其因职务便利掌控的基金交易标的股票、交易时间和交易数量等未公开信息,使用其控制的10个账户先于、同步或稍晚于中邮核心优选基金买入、卖出相同的股票,进行趋同交易。累计趋同交易金额9.14亿元,累计趋同交易获利1682.8万元。最终锒铛入狱。

2011年3月9日至2013年6月20日,博时精选基金经理马乐利用三个账户,对多只股票进行老鼠仓操作。涉案的股票共有76只,交易金额10.5亿元,获利1883万余元。期间,马乐曾购买过十几张神州行的电话卡,通过电话下单,后这十几张电话卡悉数被丢弃。

其实,大家都知道,基金经理的年薪都是很高的,几百万都很正常,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干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呢?

答案是人类的骨子里存在贪婪的天性,手里掌握着如此庞大的资金,试想下,虽然自己年薪几百万,但是借一千万来炒,赚个两倍,就有两千万,毫无风险,这种诱惑总是有一些人是无法拒绝的,不生出点小心思感觉都不是正常人。就像贪官一样,谁都再骂,谁都讨厌,但当你自己坐上这个位子,说不定会贪得更多。

在2009年老鼠仓行为入刑之前,10个基金经理中有5个有老鼠仓行为,一点都不夸张。那时老鼠仓横行,简直乌烟瘴气,无法无天。

为了打击老鼠仓,新《证劵投资基金法》规定:基金的从业人员,管理人员,亲属买卖股票要公开,要申报,并且所属的基金公司要有一套登记管理制度,且报道证监会,证监会会掌握相关账户情况,有异动就会被发现。一旦发现老鼠仓行为,不但会获刑,而且饭碗也会不保。

但实际上,虽然如今有大数据的监管,用脚趾头想想,老鼠仓的行为依然很难杜绝。老鼠仓被查出的新闻也是屡见报端。如今,老鼠仓的主战场已经从公募基金转向很多私募基金,因为私募更加隐蔽,玩起来更加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