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歐陽修:被科舉改變命運的人

科舉制始於隋朝,直至清光緒31年(1905年),在中國應用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科舉制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使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服務群眾的機會。

北宋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就是科舉改變命運的典範。

欧阳修:被科举改变命运的人

沒有紙和筆,就用荻稈在沙地上練字

歐陽修的老爹是綿州軍事推官,歐陽修降生時,他已經56歲了,屬於老來得子。

不幸的是,歐陽修4歲時,他的老爹歿了。軍事推官當得清廉,沒啥遺產,頂樑柱一塌,差不多就得喝西北風了。

歐陽修是家中獨子,與母親鄭氏相依為命。“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孤兒寡母只得到湖北隨州去投奔歐陽修的叔叔。

然而,叔叔有心幫襯,卻也不富裕,只能供個基本溫飽。

母親鄭氏是大家閨秀,想著歐陽修只有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才能改變命運。於是,就開教他認字寫字。

可是,哪來的紙和筆啊?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很好嗎?於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教歐陽修練字。

欧阳修:被科举改变命运的人

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覆覆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就是這樣勤學苦練,歐陽修奠定了參加科舉的最初資本:識字、寫字。

“畫荻教子”由此也與“孟母三遷”可比肩,用以形容母親重視子女教育,教子有方。

通過用荻稈在沙地上練字,歐陽修識了字,練了書法,然後,開始閱讀。“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以期在科舉中一舉成功。

十歲時,歐陽修從鄰居家裡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愛其文,手不釋卷。經此,歐陽修詩賦文章文筆老練,有如成人。

叔叔看在眼裡,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嫂子,你不用再憂愁了。阿修不一般,將來必有大出息。”

家人都覺,歐陽修科舉有望,將來定能出人頭地、報效國家。

眾考官以挫其銳氣而促其成才

然而,歐陽修的科舉之路並不順利。兩次參加科舉,都落榜了。

古代選撥精英,的確嚴苛,都說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能鯉魚跳龍門,自是人中龍鳳了。歐陽修一時半會兒還沒有被選中。但他並不氣餒,非金榜題名不可。

在開封府主持工作的翰林學士胥偃看過歐陽修的文章後,十分讚賞。他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相當於現在面向年紀輕、學歷高、功績大的村官專設的一種編制考試。

在綠色通道中,歐陽修風生水起,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在此後的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也算是“連中三元”。

春風得意馬蹄疾,歐陽修有點飄飄然了,自認為在殿試中也能奪得狀元。但是,殿試放榜後,歐陽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僅列二甲進士及第。

當時的主考官還是他的同鄉晏殊。晏殊說,歐陽修未能奪魁,就因鋒芒太露,眾考官認為這不利於年輕人成長,得挫挫銳氣。

歐陽修對此心有反思。在仕途上,他深有抱負。四考出身,功名來之不易,正是為天下蒼生謀求福祉的大好機會。范仲淹等人推行“慶曆新政”,歐陽修成為革新派干將,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歐陽修後任職滁州太守。他為政“寬簡”,整個社會都過得輕鬆,滁州恰恰被治理得井井有條。

在那裡,歐陽修寫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記》。

欧阳修:被科举改变命运的人

無意中將蘇軾由第一名改為第二名

山不轉水轉。曾經的考生,數十年之隔,成為了決定考生命運的考官。

屆知天命之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成為禮部貢舉的主考官,主持進士考試。一旦被考錄,那就是光耀門楣天下聞名。

在這次考試中,歐陽修看到一份答卷,卷面清爽,語言流暢,情理透徹。歐陽修認定,“這是我的學生曾鞏的。”

雖然文章好極了,但取曾鞏為第一名怕引人猜疑。為避嫌,他將該卷定為第二名錄取。

如此公平公正地定妥後,試卷拆封一看,發現這份卷子不是曾鞏的。這份卷子是誰答的呢?蘇軾。

歐陽修立馬把蘇軾當朋友了。蘇軾考中進士後,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稱讚蘇軾文章寫得好,說讀著他的信,“不覺汗出”,認為後生可畏。

更可貴的是,與蘇軾一同被歐陽修錄取的,還有蘇軾的弟弟蘇轍。他們都是通過科舉而走向人生新境界的。

另外值得一說的是,歐陽修借主持科舉之機,倡導平實文風。當時流行一種宮廷文體,叫“太學體”,具有險怪艱澀的特點。歐陽修相當反感,對這類文風的卷子一律隔開。《宋史·歐陽修傳》記載:“知嘉佑二年貢舉,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輒黜。”

話說放榜時,一些自命清高的“太學體”考生髮現自己竟然落榜,紛紛鬧事。但皇帝相信歐陽修的人品和判斷力,給予極大支持。北宋文風自此一振。“太學體”領袖劉幾面壁思過,更名劉輝,轉換文風,重新參加考試,終於獲取了功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