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西宁市湟中县:共同缔造美丽宜居乡村

西宁市湟中县:共同缔造美丽宜居乡村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落实“五共机制”,探索符合青海实际的脱贫攻坚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及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共同缔造”的新路径新模式,为全国、全省农村“共同缔造”和乡村全面振兴打造示范样板,湟中县黑城村成为青海省开展脱贫攻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共同缔造示范点之一。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湟中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思路,经过8个月的努力,“五共机制”不仅没有水土不服,还在湟中县落地生根。

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可复制示范村

示范村建设不是单纯的投资与建设问题,要能可复制、可推广,湟中县委县政府从管理的全过程创新工作思路,加强党的领导,成立了以县、乡、村三级党委为核心的领导小组,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按照“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以村民为主体,建立了“1会、1组、2委、3部”议事组织,按照6规章要求,开展村庄共同缔造的决策、实施和监督。创建“1+4”模式的村情民意调查机制,摸清了黑城村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确定以问题为导向,先解决百姓的生活难题实现美丽宜居,后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兴旺,探索出“村民专家手拉手”共谋乡村规划的新模式,丰富了乡村规划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坚持村民主体,合力推进示范工作

湟中县委县政府和中国建筑设计院共同努力,找准百姓关注的难点为切入点,从村庄燃气、给水、污水和厕所改造入手,彻底解决百姓急需的困难。组织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转变村民思想,建立长远发展观念,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项目建设的村民参与度和管理能力,达到村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的初衷目标。据了解,村书记免费提供了自己庭院为村史馆,村民思想观念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从“消极应付”变为“积极主动”,治理模式由“政府主导”变为“共商共谋”,共同缔造思想共识基本形成。

整合资源,凝聚多方建设动力

要实现黑城村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百姓的力量,时间周期长、见效慢,湟中县委县政府整合多方资源,协助村民实施共同缔造项目。以高原美丽乡村为专项,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为辅,整合交通、扶贫、住建、水务等相关部门资金704万元。同时,村民也正在谋划集资方案,近期将组织村民集资大会,动员群众出资出劳。加强项目质量管理和规范资金使用,出台相关政策促进项目建设,目前已经完成《黑城村工程建设管理办法》《黑城村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完善村规民约的通知》。在全县范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黑城村的进展情况,出台了《湟中县致富扶助(民政兜底)行动方案》《基层治理提质行动方案》等文件。率先实施以奖代补机制,以黑城为试点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乡村建设模式,经验成熟后,在全县推广。

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村庄长效治理

为保证示范村的经验在全县,乃至全省可复制、可推广,湟中县委县政府将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一是建立高原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机制,本着“彰显特色,传承记忆”的原则,计划创建乡村旅游村、特色产业村、绿色田园村、文化魅力村和民族特色村5类别。二是建立运行维护共管长效机制,总结黑城示范村乡村治理经验,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通过村规民约,建立村民参与村公共设施运行维护共管机制。三是健全督察考核机制,对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回访督察,将效果共评工作持续推进,对考核不合格的项目和做法进行整改,确保每项工作经得起时间检验。

接下来,湟中县委县政府将进一步健全完善黑城村“五共”机制,统筹全村生产、生态、生活一体布局,把黑城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安居乐业的家园、休闲游憩的公园、留住乡愁的田园,为全国、全省农村“共同缔造”和乡村全面振兴打造好示范样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