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原子放大之后很像宇宙,那我们的宇宙会不会就是其他宇宙的一个原子?你怎么看?

秋风别恋1


原子放大之后很像宇宙,那我们的宇宙会不会就是其他宇宙的一个原子?你怎么看?

原子放大之后怎么都不会像宇宙,从原子内部的结构示意图看上去像是一个缩小版的太阳系倒是有一些接近,但那仅仅是示意图,实际的情况可能完全不是这样。

与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电子的运行方式是混乱的,它会在能级提高后突然跃迁到更高能级的轨道,然后跌落时释放出光子

电子从高能跌落释放出光子,当然您可以忽略上下文示意图有些矛盾,第一是混乱轨道而第二为方便图示是比较中规中矩的轨道。

而我们的恒星系中的行星则根本不具备这种机制,行星轨道是非常稳定的,如果行星轨道跃迁,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中央的恒星出现大问题了,比如超新星爆发或者恒星抛去外壳成为白矮星,这种大质量丢失物质的状况会导致行星的轨道跃升,恒星系边缘的行星甚至可能脱离这个恒星系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想要用原子内部的结构来表示我们的恒星系理论上就没法走通,那么后续的问题就是无稽之谈了,您是怎样认为的吗?宇宙则更加不可能,因为宇宙中的结构比一个原子内部的结构不知要复杂多少倍,这两者如何联系得起来呢?

如此庞大繁杂的结构岂能用一颗原子来形容,有脑洞是不错,但是大了就没治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真如题主所想。那么,其实有几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1.质子

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必然是远不如原子的。原子和宇宙的共同特点是万有引力定律。然而,原子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质子,而宇宙不是如此的。宇宙如此大,却没有一个明显的核心。

单核和双核的区别。

2.原子稳定性高

原子不稳定的地方在于其电子的跃迁,但其体积、质量等等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但是宇宙是有一个扩张和缩小阶段的。而且经常有星体在发生着爆炸、撞击等等。宇宙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原子很容易复原。

3.原子变化后

原子不变则已,变则惊人,原子产生巨大变化:聚变或者裂变后,原子就完全变化了。但是宇宙虽然一直在变,并没有翻天覆地,完全和以前不同。

如果觉得有用,您就给点个赞、粉个好友呗。

大约花费0.3KB的流量,哈哈哈哈哈。

毕竟,我辣么萌~


不哈韩的小韩


亲,首先得说原子放大之后一点都不像宇宙。而且题主说的是像哪一种原子呢?不同元素的原子差别可大了去了。

上图:一个氢原子的电子云,球壳状的离散结构包裹着原子核,但电子只有一个,上图的球壳装光斑是这一个电子出现的位置的集合。也就是说,一个氢原子实际上只有两个“天体”,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和一个很小的电子,其余都是真空。


上图:我们宇宙的宏观结构,显得有点乱,一种丝状的结构填充着宇宙的空间


宇宙明显就是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界,而原子是一个简单的离散系统。这两者似乎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举个例子来说,就像人是细胞组成的,但人不一定会长得像一个细胞。这个微观与宏观的表象之间不一定有这样的联系。


不过大胆猜测宏观与微观的某种偶然的相似性是可能,例如在亚原子层面,比如在原子核里面的夸克之下的普朗克尺度之下,或许有某种另类的世界。但那个世界已经超越我们的观察极限了,这个方面可以了解一下弦理论关于蜷缩维度的诠释,但那是一个近乎形而上的推测,并非实证。所以不建议读者们这么去瞎想,不过如果你越想越高兴,越想越嗨,那最好还是去动笔写科幻小说,说不定有一天能够被拍成电影超越《流浪地球》的票房哦)。


小宇堂


原子的结构根本就不像宇宙的结构,两者没有可比性。

原子的结构分为两部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原子核包含质子和中子(氕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而质子和中子又由更小的夸克组成。

在宏观尺度下,主宰天体运动的基本力是引力。但到了微观领域,引力所起的作用极为有限,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成了主宰微观粒子的基本力。正因为如此,微观粒子的行为才会表现得与宏观物体大相径庭。

在宏观世界中,我们可以测出一辆汽车在某一时候的位置和速度。但在微观世界中,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是无法在同一时刻测量出来的,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基于这种量子效应,这意味着电子不会像行星绕恒星那样以一个已知的轨道环绕原子核运动,它们的位置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知道它们在某处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是概率云。

行星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完全可以预测它们的运动轨迹。但在没有测量的时候,我们是无法预测电子的位置。因此,原子结构与宇宙结构完全不同,宇宙是由大量的不确定性粒子组成的巨型确定结构,这两者是无法进行比较的。


火星一号


下面按照可能成为“万有理论TOE”的超弦理论来看看这个问题。

假如组成宇宙的最小单位是一根根具有不同形态和振动的弦,类似于一把吉他,只有6根弦却可以弹奏出无数的乐章。比单个音符或单首乐曲(类比原子,电子,中子等基本粒子)更加“基本”的就是那六根弦,它们不同的能量(拨动的力度)和振动方式(拨动的位置)组合成了千变万化的乐章。

基本粒子似乎越发现越多,就是因为它们并不是“基本”的,类似于音符并不基本,弦才是。弦的不同形状,缠绕和移动模式使得它们“宏观”看起来是各种各样的基本粒子。

弦理论证明了,半径为R的大小的空间维度,和半径为1/R大小的空间维度的宇宙,他们的物理性质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身处两个宇宙的两个人,他们对自己宇宙的描述是一样的,物理定律和粒子组成都是一样的,不可区别。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宇宙既可能像我们寻常感觉的那么大,也可能小得可怜。尺度大小,时间和空间都是完全相对的。

所以瓦法等物理学家根据这些思想重新写下了宇宙学定律,在那里,大爆炸和可能的大收缩都不再牵涉一个零尺度的奇点,而是卷缩在一个普朗克尺度的小球里。现实看到的宇宙有多大,它就可能(在第三者看来)是尺寸倒数那么小!

我知道这无形中牵涉到了佛教的一些观点,什么须弥纳芥,芥纳须弥,一花一叶一世界等等空间变换容纳的概念,但是我的本意是将弦理论的看法介绍一下。

也许我们就在一个果壳宇宙之中。


比尔的宇宙


原子的结构跟宇宙是有着很多的不同的,原子放大之后跟宇宙很相似这不过是想当然的事,微观世界跟宏观世界区别还是挺多的。


在宏观世界很多物理现象都是确定性的,但是在微观世界却是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轨道是固定的,一个行星不会突然跑到另外一个行星的轨道上,行星在固定的轨道上围绕着恒星做运动,而且是可以被精确计算出来的。但是对于原子核来说,却并不是这样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会想行星围绕恒星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电子所处的位置随时随刻都发生着变化,它可能一会在这个能级上,一瞬间又跑到了另外一个能级。

在原子核和电子之间的空间是什么?并不是空无一物,这个空间时时刻刻都充满了电子,除此之外还有中微子以及引力子。所以我们不能说电子在哪一个轨道上运行,而只能用概率学的方法来说电子在原子核外某处出现的概率有多大,并且用电子云图来形象地描述其在空间的不同位置的分布规律。

为什么会说宇宙就是一个原子呢?同样的话,反过来想,那岂不是把原子放大之后原子也是一个宇宙呢?随着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的逐渐深入,天文学家发现人类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则是围绕着银河系中心的黑洞转,宇宙看起来又像是一个有序的整体,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被精心设计过的一样,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么呢?或许我们生活的宇宙也只不过是一个原子而已吧。


但是这样一来,我们的宇宙是原子,宇宙中又有其它的原子,其它的原子又是其它的宇宙?这样听起来很乱吧,照这样下去,宇宙岂不是无穷无尽个,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永远也走不出宇宙,可是却没有意识到原来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也是一个宇宙。这样的话,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探索到宇宙的尽头,为什么我们不能知道宇宙的外面是什么。但是这个问题,已经脱离了科学的范畴,而应该由哲学来解释,又或者说是科学家故意回避宇宙外部这个问题。哲学中有说过“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或许真的如此吧。


镜像科普


这个该怎么去证明呢,不同的人都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我也来说一说。

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虽然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还是不同。

我们看宏观世界中的星系,像咱们太阳系,大部分的天体都有各自的运转轨道,而我们在观察原子里面的核外电子时,不能确定它们是否有着轨道,它们出现的位置是概率性的,所以用电子云模型。

所以说,从现在来看,原子世界更多的是无序而非有序。

那么,反方就会提出观点:

如果说,小到一个电子上存在一种生物的话,它们在那里生活了一亿年,而我们这个宏观世界中,其实也就过去了一秒钟,所以处在电子上的生物,它们观测内部世界肯定是有序的,因为角度与层次不同。

换句话说,就是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时间流逝的值算法不一样,微观世界中的一亿年或者是数十亿年也可能只相当于宏观世界中的一秒而已。所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双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那么,谁才是对的,我想,这个判断需要留给后人来定,现在还没有哪位“大佬”有这个能力。

如果,真是如题目所言,那么我们这个宇宙所经历的138亿年,恐怕也只是相当于更大宇宙中观测者的几秒钟或者更短罢了。

那么,这个宇宙可太复杂了!


科学船坞


星系缩小了像一个原子,星系内部引力是强相互作用力,万有引力和广义相对论的时空扭曲都不符合星系中引力是强相互作用力的事实,加入了暗物质来加强星系内部的引力。而星系间的距离和运动速度不能承受加了暗物质的强引力,又加入了暗能量来削弱星系间的引力,使星系外的引力变成弱相互作用力。

黑洞是星系的心脏,星系中的黑洞从积吸盘两侧方向发送高能粒子和从积吸盘盘面方向吸收低能粒子,使星系中形成能量循环,能量介质形成环流。能量介质从积吸盘盘面方向流回黑洞,为星系中的天体提供向黑洞方向运动的能量,加强了星系内部引力,使星系内部的引力变成强相互作用力。

物质的质量和引力都不是物质固有的特性,是物质吸收宇宙能量介质引发的压力差,与所处宇宙环境能量介质密度成正比,物质从能量介质密集区域向能量介质稀疏区域运动。弱相互作用力是没研究完整的力,弱相互作用力是强相互作用力中的一部分。宇宙中只有一个基本力,宇宙能量循环路线上对其中物质运动生产的影响力。


太上邪神


不会!

首先来说,原子放大之后一点也不像宇宙!我们平时看到的原子内部结构,比如说一个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那只是原子结构示意图,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远不是原子内部真实的情况!

原子属于微观领域,所以需要用量子理论去理解。量子理论告诉我们,原子中的电子并不是围绕中心的原子核旋转,而是非常随机地出现在原子核周围,没有固定的位置和速度。当你试图测量电子速度是,就没有确定它的位置。而当你想要确定电子位置时,就没法测出它的速度!

说白了,随机和不确定性是原子内部的特点,这也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宏观宇宙有本质额区别,我们的宇宙是确定的,起码看起来如此,你看一栋楼在那里,它就在那里,不会在别的地方!

所以说,不要试图用微观世界的原子来形容我们的宏观宇宙,微观和宏观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至今科学家们也没有把两者统一!

当然,也会有人认为我们的宇宙就是一个生命体,而宇宙中的星球就像是人类的一个细胞!不得不说这种观点脑洞太大,不要说科学领域了,甚至不属于科幻领域,更像是玄幻领域!


宇宙探索


现在的科学只是使用我们已经知道、确定的科学观察、科学名词、科学技术手段去定义解释。还有很多立论都是基于推理,用已知的观察、现象经过有智慧的人导引出来的。这些新的理论其实科学家也没有突质证据,也不断在追寻中。

这时候好笑的就来了:所谓的科学家,也没有证据,只不过他是根据已经观察的现象、理论推论出来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普罗大众就必须接受这是科学。

其次好笑的是:所谓现代科学发展后,每当科学家搞清楚一件事情,或解释了一个现象,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后。往往后面又是一连串的问号。科学家往往要继续在告诉我们新的理论,新的说法。但是又限于研究的工具与技术。往往要拖了许多年。所谓大强子对撞机撞出来的不只是答案。而是更多的问号?

事实上许多不是十分顶尖的科学家、半砖家,死守他们所谓的科学精神、方法否定其他人说法、立论。其实这就是另外一种反科学。从科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真正能够开创科学新篇章的伟人。往往研究到最后都是跟哲学、神学融合。

个人虽然说不是笨蛋,但也不够聪明。至少会智慧的用逻辑去分析判断事情与因果。同时验证,人事物的标准都是一种。不是用双重标准来看事情。

释迦牟尼佛在告诉我们宇宙的真相。人生的真相。那时候是没有很多字术专有名词。只好用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名词。去解释那不思议的真相,可惜大家还是听不懂。只好用譬喻,许许多多大自然、生活上、人的感受上例子去解释人生真理、宇宙真相。这一些言语后来被集结成梵文佛经。几经辗转到中国来翻译成文言文。与现代的白话文又是一个隔阂。更大的代沟在于人心不古。

释迦摩尼佛怎么会知道人生真理宇宙真相?因为他用的工具,方法跟我们不一样。他是用心直观的去看世界。没有隔阂、没有修饰,没有幻相。所以几千年前他就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没有学习他用心这样子,工具手段,就直接否定他是不科学的。说来也很可笑。佛经上面告诉我们,事情拿到今天来验证,每一件事情都被证实出来。目前最顶尖科学家也从佛经告诉我们的事实,寻找科学研究新方向。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佛经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