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選民成熟:民主政治良性發展的基礎

選民成熟:民主政治良性發展的基礎

選民成熟:民主政治良性發展的基礎

民主政治最後的權力來自人民。

根據2018年7月15日“臺灣民意基金會”公佈的調查結果,認同民進黨的比例是25.2%,認同國民黨的是20.7%,而中間或獨立選民則是49.6%。相對於2016年6月的調查,民進黨從當時51.6%的認同度,掉至25.2%,而國民黨則從16.6%微幅上升,中間選民從27%暴增了22.6%。這項數據顯示,民進黨加上國民黨的政黨總支持度只有45.9%,不如中間選民的49.6%。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政黨認同度最低,而中間或獨立選民最多的一次;這項結果也表示臺灣人民普遍對政黨失去好感,自主性增高。如果從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反而是一件好事。

臺灣從民進黨崛起以來,每逢選舉,社會就充滿激情,由於民進黨不但很會操作選舉議題,而且也很會煽動群眾,他們把“自由”“民主”的口號喊得震天響,把國民黨罵得一文不值;彷佛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國民黨因為長期執政,難免有些藏汙納垢之處,在民進黨的渲染之下,好像成為不公不義的象徵,再加上馬英九任期最後幾年,施政成績不佳,所以不但造成國民黨在2014年縣市長選舉慘敗,更在2016年讓民進黨大獲全勝,贏得第一次“全面執政”。

雖然民進黨曾經在2000年到2008年執政,但是那時候的“立法院”席次仍然是國民黨佔大多數,所以在民進黨還沒有全面執政以前,臺灣的政治熱度仍然很高。民進黨的政擊火力猛烈,人民的政治熱情不斷被激化。2016年大選時民進黨喊出一句口號:“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這應該是臺灣政黨熱度的最高峰,所以民進黨在2016年的認同度才會高達51.6%。

然而,“全面執政”以後的民進黨表現如何?非常諷刺的是,離今年年底縣市長改選還有3個多月,民間喊出的口號是:“民進黨不倒,臺灣不會好”。才短短兩年多,人民對民進黨的認同度已經從高壇跌落平地。

选民成熟:民主政治良性发展的基础

其實任何一個民主社會,人民對某一個政黨的高度期盼都是錯誤的。十九世紀英國公爵阿克頓(Lord Acton,1834-1902)曾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絕對腐化”。這應該是一句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點。因此,民主政治最重要的邏輯不是期待“聖君賢相”,而是“監督制衡”。民進黨墮落的速度會這麼快,一方面是馬上得天下,不一定能馬上治天下;另一方面則是在“立法院”獲得絕對的優勢,所以幾乎他們想怎樣就能怎樣。

以喧囂多時的“年金改革”為例,民進黨宣稱他們的版本是經過學者精算過的數字,但是這個經由學者精算、專家討論一整年的版本,送到“立法院”,民進黨的段宜康委員一句“吵越兇,砍越兇”,最後是以更苛刻的方式對待退休的公教人員,理由只有一個:誰叫你們抗爭?一個“國會議員”可以意氣用事,只為了報復反對者的抗議而做出決定,這樣的立法品質不是腐化,什麼才是腐化?

选民成熟:民主政治良性发展的基础

臺三萬人上街抗議年金改革。

其實民進黨執政以後,人民終於發現“政客不分黨派”,以往把民進黨當成理想主義、公理正義代言人的人終於發現,執政以後的民進黨,一樣的貪婪、自私,關注的是權力的延續,而不是全民的福祉。

雖然民進黨執政成績不佳,但是從樂觀面來看,自從民進黨執政以後,臺灣的民主政治反而邁入正軌:一切看政績,而不是看政黨顏色。人民對政治的狂熱逐漸消褪,迴歸到“誰能給我好生活?”

民主政治最後的權力來自人民,如果人民很好騙,政客就很好混;如果人民不好騙,政客就必須認真、努力、拿出成績,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狂熱型的選民只看顏色,不問是非,如果這種選民越多,代表這個社會的政治越不理性;所以當中間或獨立選民增加時,表示檢驗政治人物成績的理性選民增加,這對民主政治的成熟絕對是正面的。

今年年底的選舉,國民黨應該會稍有斬獲,但是由於國民黨在野至今,也無令人振奮的作為,所以人民對其的認同度,並沒有因為民進黨的失去民心而有顯著的提升。事實上,一個政黨如果只因為敵對政黨很爛而獲益,這樣的政黨也很難激發人民的熱情和向心力。

從臺灣社會發展的趨勢來看,政黨輪替應該會成為常態,執政成績亮眼,可以繼續執政;執政表現不佳、背離大多數民心,自然就會失去政權。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民能夠以這樣的角度看待政黨,政黨彼此之間會慢慢變成競爭而不是鬥爭,會比“好”,而不是比“爛”。換句話說,民主政治的邏輯非常簡單,政黨存在的目的是為民興利,誰最能讓人民過好生活,誰就應該執政。中間選民增加,表示政治人物不能只是亮出自己的政黨名號,就可以穩穩得到人民的認同;人民變理性、聰明瞭,選票不好騙了,想要拿到政治權力,必須亮出實力!臺灣從此可以步入這樣的良性循環嗎?值得期待!

(作者系臺灣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

長按識別二維碼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