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6 養豬管理:仔豬常見腹瀉的鑑別與防治(齊全)收藏吧!

引起仔豬腹瀉的原因較多,首先要分析病因,在臨床上可根據發病季節、特點及典型症狀等做出初步診斷。

養豬管理:仔豬常見腹瀉的鑑別與防治(齊全)收藏吧!

一、仔豬黃白痢

(1)仔豬黃白痢

流行特點:主要發生於1周內特別是3日齡左右的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齡以上的仔豬發病較少,母豬攜帶致病性大腸桿菌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特徵症狀及病變:突然發病,排出黃色粘液狀的稀糞或水樣糞,混有凝乳狀小片和氣泡。腸內有黃色液狀物和氣體,腸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脂腸最嚴重,空腸和迴腸次之,結腸較輕。

(2)仔豬白痢

流行特點:通常發生於10-30日齡的仔豬,以10-20日齡最多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發病率較高,但病死率較低。飼養管理不良,衛生條件差是該病發生的外因。

特徵症狀及病變:排出灰白色、漿糊樣稀糞,有腥臭味。腸內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氣體,腸粘膜充血、出血,腸壁變薄。

防治:採用以改善飼養管理和加強衛生防疫為主的綜合性措施,疫苗接種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產前20-30天注射大腸桿菌疫苗一次。實踐證明,採用二次免疫的效果比一次免疫好,方法是產前30-40天注苗一次,15-25天后再加註一次。通過藥敏試驗選用敏感藥物進行防治,及時補液口服補液鹽、電解多維飲水,或使用微生態製劑。

中藥療法:大蒜療法。大蒜100克,切碎後加入50g白酒100毫升,浸泡3-5日,取浸液每毫升加冷水4毫升後灌服,每天2-3次,連續2-3天。

養豬管理:仔豬常見腹瀉的鑑別與防治(齊全)收藏吧!

二. 仔豬水腫病

流行特點:病原是溶血性大腸桿菌,通常在斷奶後1-2周內發生,往往是一窩斷奶仔豬中生長最快、健康活潑的豬最易發生本病。飼料突變與仔豬吞食大量飼料引起腸胃功能紊亂與腸道微生物群紊亂,從而導致大腸桿菌繁殖,這是發生水腫病的根本原因。

特徵症狀及病變:最典型的症狀是肌肉運動失調,步態蹣跚、盲目前進或作圓圈運動,喜側臥,口吐白沫,肌肉震顫、抽搐、四肢動作呈游泳狀。水腫是本病的特徵性症狀,仔細檢查時,眼瞼、眼結膜甚至前額皮下水腫。本病的發病率不高,死亡率卻達90%以上。可見全身各組織水腫,水腫液呈膠凍樣、清亮無色或淡紅色,心包、胸、腹腔積液,暴露於空氣後成膠凍祥。心肌、心外膜有時可見嚴重出血。

防治:缺硒是發生水腫病的一個誘因,可採取補硒注射亞硒酸鈉VE預防水腫病。選用地塞米松磷酸鈉、磺胺嘧啶及維生素C注射液。配合利尿緩瀉排毒,用速尿針劑肌注;灌服鹽類瀉劑如硫酸鎂、硫酸鈉、人工鹽和大黃末、碳酸氫鈉等。

養豬管理:仔豬常見腹瀉的鑑別與防治(齊全)收藏吧!

三 . 仔豬紅痢

流行特點:又稱豬梭菌性腸炎或壞死性腸炎,病原體為C型或A型魏氏梭菌。主要侵害1-3日齡的初生仔豬,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病。

特徵症狀及病變:突然排血痢或紅褐色稀便,偶有嘔吐,體質虛弱,很快死亡。特徵性病變主要在空腸,外表呈暗紅色,腸腔內充滿含血的液體,腸繫膜淋巴結呈鮮紅色,有時病變可擴展到迴腸,但十二指腸一般沒有病變。

防治:本病發生急,死亡快,往往來不及治療或治療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時選用敏感藥物進行預防。仔豬初生3日內服青黴素或鏈黴素效果良好,預防量每公斤體重8萬單位,治療量10萬單位,每天2次。

養豬管理:仔豬常見腹瀉的鑑別與防治(齊全)收藏吧!

四、傳染性胃腸炎及流行性腹瀉

(1) 傳染性胃腸炎

流行特點:多流行於冬春寒冷季節,各種年齡的豬均有易感性,10日齡以內仔豬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5周齡以上的病豬則很少死亡,較大的或成年豬幾乎沒有死亡。

特徵症狀及病變:仔豬突然嘔吐、水樣腹瀉、脫水,成年豬症狀輕微,只表現厭食和短時間腹瀉。仔豬胃內充滿凝乳塊,胃底粘膜輕度充血,小腸充血,有泡沫狀液體和未消化的凝乳塊,腸壁變薄,呈半透明狀。

(2) 流行性腹瀉

流行特點:多發生於寒冷季節,大小豬幾乎同時發生腹瀉,大豬在數日內可康復,仔豬有部分死亡。

特徵症狀及病變:嘔吐,水樣腹瀉,明顯脫水,食慾大減,與豬傳染性胃腸炎極為相似。病變限於小腸,腸管擴張,含有大量黃色液體,腸壁變薄,腸繫膜淋巴結水腫。

防治:該病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充體液、防止繼發感染。臨床上飼餵補液鹽、葡萄糖或白糖水。臨診上常見的有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肺炎以及球蟲病等混合感染,這些疾病能加重本病的病情,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治療用新城疫Ⅰ系苗,每支0.5克加生理鹽水10毫升,每頭豬不論大小注射2毫升。注射三氮唑核苷(病毒唑又名利巴韋林)每公斤體重0.2毫升,每日注射一次,並配合使用常用的腸道抗菌藥。預防每年9-10月份繁殖母豬、公豬、後備豬免疫注射病毒性腹瀉二聯苗。母豬在分娩前5周和2周進行,可使仔豬獲得良好的被動免疫,有效防止該病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