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 徐州事之嫁娶

徐州事之嫁娶

徐州事之嫁娶

說媒

過去結親,先由媒人向男女雙方家長提親,雙方家庭互派女眷去"相看",同意後,將生時貼(上寫生辰八字)交媒人去請卜人佔算,俗稱"合年命",屬相不相剋即可。

定親

男女雙方家庭議定後,由男家設席請媒人宴罷,互換啟柬(男方上寫"敬求金諾",女方上寫"仰答玉音")。男方還要以茶葉、米穀及"壓啟柬"的金銀首飾4包或8包交媒人轉

送女方,俗稱"下聘禮"。此即定親。貧困人家,往往借來"壓啟柬"的首飾,用後歸還。

過嫁妝

迎娶日期由卜人選定後,婚日前一天,女方備"妝奩"及桌、椅、箱、櫃等嫁妝,由男方鼓樂來迎。也有女方派人送去,男方設宴招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漸都改成女方送,俗稱過嫁妝。

邳、睢一帶,男家在這一天用花轎和儀仗到女家,俗稱"催妝"。

過嫁妝的這天晚上,女子沐浴,不再進飲食(次日不得上廁所)。男方則請些男孩子在新床上睡睡,俗稱"滾床"。

迎娶

婚日早晨,花轎先到男家,坐上一名男孩"壓轎",往女家去迎娶。女家專有2人招待壓轎童,饋送禮物後,另用車送回男家。女子則穿著男方特送的紅襖、紅裙及"定親"時男方送的飾物,頭上蓋"矇頭紅"(紅綢),到吉辰時,由媒人"催妝"上轎。女子哭著上轎(以示捨不得離孃家),這時鞭炮聲聲、鼓樂齊奏,俗稱"發嫁"。另有陪嫁娘2或4人乘小轎居後,新嫁娘的兄弟2人步行在花轎左右,送至半程而回,稱為"送轎"。

發轎途中,專門有人在橋、井、三岔路口等處貼一張青龍帖,用以避邪。

花轎到男方家門後,先放鞭炮"趕鬼",男方則關上家門數分鐘,以示對新娘"局性"。而後再放花轎入門。有二位姑娘上前攙新人下轎,走紅地毯(在新沂、古邳一帶,地毯上用兩隻口袋交替傳遞,新娘走在上面,寓"傳宗接代"之意),跨過焚著松枝的火盆和馬鞍,旁邊有人念喜詞,如:"新人跨火盆,輩輩出貴人;新人跨馬鞍,輩輩做高官"。走到供桌前後,男左女右站好,由司儀主持,向北面叩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這時鼓樂、鞭炮齊鳴,對面聽不清人講話,喜慶氣氛達到最高潮。

撒帳

新人入洞房前,選一名兒女雙全的年青婦女,把染紅的棗、栗子(早立子)、花生、白果(結實果)、桂元等遍撒在床上,邊撒邊念喜詞。古邳一帶,前一日滾床時"撒帳",但婚日這天,從新娘懷抱銅鏡和保平壺下轎時起,便另有人抱著裝滿了麥麩、栗子、紅棗的喜盒子,說一句喜話,往新娘身上撒一把這些東西,如:一撒榮華和富貴,二撒金玉慶滿堂,三撒三陽來開泰,四撒四季平安康……"十撒唱畢,撒喜即結束。

坐帳

新人"拜天地"後,由領親人分持花燭導入洞房。新娘端坐在喜床上,稱為"坐帳",這時,由新郎上前揭"矇頭紅",然後坐在新娘左邊,新人同飲交杯酒。

薅臉

有婦女為新娘以紅線"薅臉"(絞掉臉上的汗毛),薅畢,取紅雞蛋在臉上滾,同時唱喜詞,喜詞多為:"薅臉要紅線,滾臉要雞蛋,今天吃喜酒,明年吃喜面(指生子)"。另外,在門外燒錫箔,稱為"燒喜紙"。

分大小

由司儀按擬好的名單,從輩份最高,年齡最長的親屬開始,依次唱名,被唱到的接受新人的叩拜,同時送給新人一份"見面禮(錢)。"

婚宴

分大小結束後,前來參加婚禮的客人即入宴,"喝喜酒",新人要輪桌向客人逐一敬酒。

送房

古稱"合巹",即將新郎、新娘送入新房喝交心酒,(又稱"交杯酒")。新房內設席,由新.郎新娘坐正席,大家輪流向新人敬酒。說喜話人大唱《十杯酒》歌,歌詞有舊有新,均為群眾自編,如"一杯喜酒敬新郎,北伐司令馮玉祥,打敵人,謀略強,四路進軍打北洋","三杯喜酒喜笑歡,開國領袖孫中山,創革命,他在先,英勇奮鬥四十年"。另有唱睢寧縣真人真事的,如"九杯喜酒大家喝,睢寧縣長姚爾覺,辦學校,講科學,剪小辮來放大腳"。

徐州事之嫁娶

鬧房

婚宴結束後,鬧房便開始,參加鬧房的均為新人平輩及小輩的人。念喜歌、勸新人飲酒,出各類鬧喜湊趣的玩笑。也有人對新人作極不雅觀的"鬧喜"言行。對新娘來說,鬧喜是一道比較難過的關。

聽房

鬧房至雞叫時,客人漸散,陪嫁人替新人升冠(冠諧音官即脫帽)脫靴(退鞋),將房門關閉後退出。新郎登床臥下,新娘則坐在窗前,看守桌上的長命燈。窗外多聚一些人聽房。如屋內新人不講話,窗外的人便故意逗趣,促其講話。天亮後,新娘整裝出房,向公婆請安。

徐州事之嫁娶

瞧兩天、祭祖、回門

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要來瞧看,俗稱"瞧兩天"。第三天,新婚夫婦乘披紅的小轎去拜祭祖宗,稱為"三日祭祖"。這一天,新娘要下廚,烹魚,閤家吃團圓飯。第四天,岳父母派人接女婿、女兒"回門"。回門期間,女家親戚陸續接新娘,直至一個月,再由新娘的父母接回住幾天,稱為"接對月"。

以上種種習俗,到國民革命軍北伐(1926)時仍相沿習。但城市中把"矇頭紅"改為彩紅綵球,名為"披紗",披於新娘頭上,下拖至地。另戴墨鏡一付。抗戰勝利後(1945),有個別家庭以汽車代替轎子.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轎子完全不用,有條件的家庭,大多借汽車迎娶新娘,農村則時興手扶拖拉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新婚姻法提倡並保護婚姻自主,"合年命"、"過啟柬"的習俗漸廢。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隨著轎子的廢除,"局性"、"走紅地毯"、"跨火盆"、"馬鞍"等習俗曾一度廢除。"拜天地"改為對著毛主席像行鞠躬禮,"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拜父母"夫妻對拜",也改為鞠躬禮。文化大革命後,雖然迎娶新娘用轎車,依然要"局性",鞭炮照放,但"驅鬼"的含義已完全改為慶祝。

"鬧房"雖一度恢復,但近幾年漸無,農村則依舊。結婚三天後"回門"習俗仍有,但不再有"接對月"。

除傳統婚禮外,文化大革命後期,旅遊結婚則漸成為一種風尚,不再大操大辦。但近幾年,旅遊結婚略少於以前,有的新婚夫婦在旅遊結婚前或歸來時,仍要擺宴席請客.

近幾年來,有不少新人著西式禮服舉行婚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