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2個不孝是什麼?很多人弄不懂

古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剩下2個不孝是什麼?很多人不知道

眾所周知,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經了5000多年的傳承和積澱之後,誕生出了非常多優秀燦爛的文化,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在我們觀看古裝影視劇的時候,經常都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當一個人在年齡很大的時候,還不結婚生子,就會被人們指責:“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也說明了,古代人對於家族血脈延續,是非常看重的。那麼不孝的行為有3個,無後是最大的一個,那麼其它2個不孝是什麼呢?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那就快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其實,“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最早是出自孟子所著的《孟子》,其中的原句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就是說,上古時期的帝王舜,在沒有告知父母的情況下,就私自娶了妻子,這麼做是不符合為人子女的標準的,是君子的話,做如何事情都要先和自己的父母招呼一聲。在這裡,不孝的行為有3個,其中沒有盡到做後輩的責任,是最嚴重的。

但是這句話,由於歷史的變遷,便被後世的人們理解成了: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不過這樣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古代人的思想觀念之中,家族的血脈傳承是被尤為看重的,結婚生子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更是一個家族的大事。如果一個人遲遲不娶妻生子,就會被認為是不孝,沒有做到家族後代,父母子女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而“不孝有三”的其它不孝,由於在古代的時候,“三”並不是特指數字三,也有著“多”的意思。因此,這句話放到古代的真正意思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其中“無後”是最嚴重的。而孟子總結出來的不孝行為,一共有5種,讓我們都來看看,都有哪些不孝行為吧。

孟子曰:“世俗所謂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其中,一不孝為:生性懶惰,不從事勞動生產,不管父母的生活。

二不孝為:整日遊手好閒,沉迷於喝酒下棋,不顧父母的生活。

三不孝為:對錢財貨物等東西尤為看重,只知道照顧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卻不顧自己父母的死活。

四不孝為:終日沉迷於聲色犬馬的慾望之中,不求上進,放縱自己,讓自己墮落和沉淪,從而讓自己父母被別人嘲笑,受到恥辱。

五不孝為:性情暴戾,喜歡和人逞兇鬥勇,讓自己的父母陷入到危險的環境之中。

從孟子的這5個不孝行為之中,我們並沒有看到“無後”這一條,所以,不孝的行為不僅僅是3條,也不是5條,而是有非常多條。而我們這樣告誡了世人,世界上為何會有如此多不孝的行為被列舉出來?那一定是有人做過這些不孝的行為,才會被古人給總結出來。我們為人子女者,要多多反省平常在對待父母的問題上,有沒有產生什麼不孝的行為,並立刻改正。

此外,父母含辛茹苦得將我們拉扯長大,我們在長大的時候,也是他們正在老去的時候。因此,父母養我們小,我們就應該養他們老,這是每一個為人子女者,所必須盡到的責任和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