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無後代嗎,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我們常說一句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個不孝究竟是什麼呢?“無後”指的是無後代嗎?今天咱們就來說一說這個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無後代嗎,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裡,孟子主要是批評舜的不孝順行為。孟子認為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但以沒有盡到後輩的本份為最,舜沒有稟告父親就擅自娶妻,就是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很多人聽到這裡不是特別明白,下面就給大家詳細講一講,這是怎麼回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無後代嗎,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舜從小就不受父親喜歡,尤其是父親娶了繼母之後,舜的日子就更加難過了。有一次舜正在堆草垛的時候,他的父親竟然拿走了他的梯子,讓他直接跳下來。而他的繼母和他的異母弟弟也經常欺負他,所以舜在娶妻的時候就沒有稟告父親和繼母。很多人認為,舜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就是不孝順,所以這裡指的無後並不是說沒有後代的意思,而是指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無後代嗎,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所以,孟子的這句話最初的含義是不孝順的表現有很多,而沒有盡到後輩的本分則是最大的不孝順。那麼這句話又是如何演變成今天的含義呢,這就和東漢末年一個叫做趙岐的人有關了,他在《十三經注疏》中首先將這裡的“後”註釋為後代的意思。之後,又把孟子的這句話解讀為: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無後指的無後代嗎,另外兩個不孝是什麼呢?

根據這樣的理解,古人講的三大不孝分別是,一是明知父母有錯,還一味的順從,陷雙親於不義;二是家裡貧窮無法供養父母,還不知道讀書做官,為二不孝;三是不娶妻生子,斷絕祖先血脈,這是三不孝。在這三不孝當中,又以沒有後代為最大,從此以後,才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當然,現在這句話也成了很多父母們催婚的口頭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