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無後爲大」的另外兩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翻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循守後代之責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孝是什麼?

出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孝是什麼?

辨析:《孟子·離婁上》中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翻譯成現代漢語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種,以沒有循守後代之責為大。”也就是說,孟子的原意,並不是說不生孩子就是不孝,最不孝的是沒有對長輩盡到後代的責任。在孟子的原話中並沒有講明其他的兩種不孝是什麼。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這才將“無後為大”曲解成為: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孝是什麼?

作者: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另外兩孝是什麼?

不孝有三:據漢代著名經學家趙歧《十三經注疏》中“無後為大”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即:不孝的三件事是:一、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二、家境貧困,父母年老,卻不願當官求俸祿以供養父母;三、不娶妻子,沒有兒子,斷絕了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