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在當時儒家思想影響最為嚴重,而且在現代社會儒家思想對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也是根深蒂固。都說“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不妨來看看古人對“孝”的定義是什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之口,最早出現在《孟子離樓上》,其實這句話原本的意思和後人所理解的大不相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和你有沒有兒子沒有太大關係,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現在就讓小編跟大家解釋一下。孝是什麼呢?儒家思想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其實也就是說想要“孝”就要先從關心愛護自己做起,古人認為一個人做過壞事,無論對父母多關愛也都是不孝的。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無後為大”普遍的釋義為沒有子女去傳承,例如傳承一門手藝,一方面就是沒有後人去延續一種文化等等,另一方面是沒有後德,指本應為後人積德,並非是無子嗣為不孝。這個不正確的理解只因為跟人們傳統觀念一致而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不孝有三並非是三件不孝之事,三為古文中的量詞表示多。不孝有三我們知道,不娶無子絕先祖祀為最大,那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你知道嗎?在古書中有這三種表現:不能孝養父母、愛護家人是一不孝;不能恪守本分、忠義行事是二不孝;不能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但是後人又有三種不同的理解,那就是以下幾個方面!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第一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即使是知道父母有錯也不願說明,這個意思最先發現者是孔子,他表示孩子對父母不需要絕對服從,對於父母做錯的事需要加以指出,如果視而不見的話他們就會一直這樣錯下去,這是不孝的表現,而且對於父母要求自己做的錯誤的事情,自己不要為了聽父母的話就盲目的去服從;第二就是本身家境貧寒,自己卻還不求上進不去為自己為家庭奮力拼搏,沒有好的工作收入就不能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這也是不孝的表現。

俗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個不孝指的是什麼?不妨看看

那麼最後一條就是不娶妻生子,斷絕祖先香火,因為在古人眼中一個家族的壯大發展是尤為重要的,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並且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加受歡迎,父母進入老年就會想要過子孫滿堂的日子,這樣老人心裡是幸福的。大家讀完之後是不是對這句古文有了一個全系的認識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