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超級大國路漫漫?為何說巴西始終與超級大國無緣?

靜夜史


當然了,以上僅僅是巴西無法成為世界強國的因素,世界強國距離超級大國還有著遙遠的距離,這其中除了客觀和主觀原因外,還有著太多的機緣巧合。總之,超級大國可遇不可求,巴西從哪方面都不具備成為超級大國的條件。


照理說事


巴西與美國地處美洲大陸,分別為南美與北美第一大國。巴西雖然獨立近200年的時間,擁有851.4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2.09億人口,領土面積與人口數量均居世界第5。但其綜合國力卻排在全球8名開外,而美國卻是世界第一強國。那麼巴西有沒有成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可能?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是什麼因素制約了巴西成為世界強國?下面我們來一一分析。

第一,地理因素。

巴西雖然擁有851.4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面積,其中約30%的面積為熱帶雨林遍佈的亞馬遜平原,其中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的巴西高原是全球除了南極洲之外的最大高原。其中巴西高原緊臨大西洋沿岸,幾乎佔據了巴西的全部東南陸地邊界--亦稱為巴西地盾。從地形上遙看巴西地盾到大西洋地勢驟降,從大西洋遠看,好像銅牆鐵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這堵銅牆鐵壁被稱作大峭壁,巴西核心區的大多數城市——里約熱內盧、維多利亞、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於大峭壁與海洋之間的孤立、平坦的小塊地帶。由於地形的制約導致巴西沿海城市無法形成成規模的城市群或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大都市圈。在整個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沒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對平坦的幾個小塊孤地上。缺乏海岸平原意味著主要城市間無法形成小城市。一個城市無法分享另一城市的基礎設施成果,若想連通這些城市需要先爬上峭壁登上地盾,然後穿越地盾,再爬下峭壁到達另一城市,這種方式極端困難,並且糜費時間和工程。巴西沒有能直接到達拉普拉塔河的通航河流,所以不得不四處籌資用於建設這個資本密集型工程。土地的根本侷限性也拉高了成本,一開始就要注入巨資,增加了開發成本。孤立地形並不是能“逐漸擺脫”或“改變”的東西。地形是恆定的,這些城市就是不能互相整合——現代的、低成本城市無法建在懸崖邊上。而且,由於巴西與外界溝通的主要城市都位於孤地上,城市拓展用的成片平坦的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區所缺乏的,所以這對巴西的發展能力造成了永恆限制。全世界主要的經濟發達地區都形了大規模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例如西歐有以倫敦和巴黎為核心的城市群;北美有華盛頓-波士頓-費城-紐約的巨大城市群;中歐有法蘭克福—柏林城市群;東歐有莫斯科—聖彼得堡城市群;日本有以東京為主的城市群;中國有京津翼、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在城市群裡大小城市組合為城市/郊區群,共享資源互相支持,這些城市群構成了全球經濟體系的中心,也是人類科技文明發展的核心地區。但巴西在大西洋沿岸的幾個孤立點城市無法發展為大規模成片的城市群。

第二,氣候因素。

巴西大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北部為熱帶雨林氣候,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南部部分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巴西雖然國土面積851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位,但是巴西的國土質量並不高。北部西部的亞馬遜平原被茂密的熱帶雨林覆蓋,熱帶雨林降水強度大,土層稀薄,一旦伐木開墾,在雨水的強力沖刷下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變成不適合耕種土地。而廣闊的巴西高原更適合發展畜牧業,大部分種植業集中分佈在巴拉圭谷底以及巴西高原南部沿海地區,所以真正可以利用從事大規模開發的土地資源有限。

另外縱觀世界發展史,熱帶地區從沒有世界強國的產生。

熱帶地區位於赤道周圍,白天太陽光直射,氣候炎熱,而且雷雨多森林多導致溼度較大。

天氣悶熱,潮溼,很容易讓人產生惰性。熱帶地區因為氣候溫暖溼潤,盛產植物性食糧,物產豐富,人們往往只需要摘幾個香蕉或者其他果實,挖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便可以充飢,亦或者到河裡便可以撈到大量的水產品,獲得食物的方式非常簡單,而且一年四季取之不盡,人便會逐漸變得懶散。在這種衣食無憂的條件下,和天氣悶熱,白天昏昏欲睡的情況下;生活在熱帶地區的人們就沒有進行生產的動力。

反觀寒帶地區的人戶外活動時間少,在房間裡的時間長,能夠靜下心來做學術做科研,能夠靜下心來思考哲學問題。熱帶地區的人在房間呆不住,要到外面吃喝玩樂到凌晨三四點,心靈和精神都很浮躁,怎麼會有科技創新和文藝復興?在熱帶大量蚊蟲的叮咬和汗流浹背的高溫下,那裡的人們是不可能像北方寒冷地區的人們一樣可以長時間坐下來踏踏實實地搞科學研究的,甚至連安靜地聽老師講課、學習文字都變得不可能。縱觀人類文明史:世界絕大多數科技文明發展成果都誕生於北半球溫帶地區,鮮有熱帶地區人們貢獻的成果。

第三,巴西人種構成複雜,內耗嚴重,國內治安過於糟糕。

巴西擁有2.09億人口,在規模上可以支撐其發展為超級大國。但是巴西原為葡萄牙殖民地,種族構成十分複雜,2017年,巴西黑人數量為1780萬,同比增長了6%。白人數量為9037.9萬,同比下降了0.6%。棕色人種數量為9690萬人,同比增長了1%。,亞洲人佔比2.1%,其餘則為少數的印第安人。複雜的種族結構是導致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個世界人種的大熔爐,巴西人的膚色都不能套用白、黃、黑了,簡直就是五彩斑斕。各種族之間發展的不均衡加劇了巴西治安的不穩定。巴西各大城市至今還有大量的貧民窟,社會財富差距巨大,這些都是巴西走向世界大國的內部絆腳石。

第四,巴西的政體不利於國家延續性發展。

巴西的政體採用的是總統共和制,這就決定了每一任政府所代表的利益集團不盡相同,其直接結果就是上一任政府制定的政策到這一任政府就被廢除。許多工程往往在施工到一半的時候被迫停產。另外一點就是這種體制下的行政效率往往很低,並且貪腐嚴重。




雄鷹展翅長空


我來說個怪論:

巴西不能成為超級大國,就是因為其資源太好了。

上帝待他們太好,不用辛苦就可以豐衣足食,就難以有為了過上好日子而努力。人沒了上進心,就難以成為領袖。

巴西,其851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國土,以及2.1億的龐大人口規模。

去過巴西的人,都被熱情的“桑巴舞”所迷戀,那裡的人,可以說無憂無慮,到處都可以找到吃的。

我講個故事,從人性的角度分析:

我認識一位老闆,現在身家過億。他說他剛畢業時混得很差畢業後甚至找不到工作,他是學金融的有很多同學都在很舒服的單位工作。畢業後甚至找不到工作,一年的時間換了幾份工作都很辛苦,而且掙不到幾個錢。就和另外兩個同學去了深圳。也是費盡周折,最後不得不在一家襪子公司做推銷員。就在受盡白眼中鍛鍊了自己。以後應聘外貿公司並一步步從推銷員做到了部門負責人,最後自己開創了這個公司。

故事對我來說的觸動不只在於“寶劍鋒自磨礪出”而在於原先工作很好的同學現在難有大作為,他自己因為自身條件不好,就不得不努力想辦法,努力拼搏。

從人性就可以看到大眾,從大眾看到國家。

我認為是上帝對他太溺愛,反而讓他喪失了成為超級大國的機會。

(文章純手打!)這個想法你覺得怎樣,不服來論!!




檸檬71160055


超級大國,不是面積大,也不是人口多,是看這個國家的工業是不是先進,科技是不是發達,經濟是不是強勁,這是最起碼的標準,剩下的就是,生活幸福指數,物價,等等,這些標準。

我們再來看巴西,經濟這幾年發展的也挺快,都是在賣資源,但是沒有工業的支撐,就像吃了偉哥一樣,不長久的,真正的世界強國是以半導體為主的國家。

打個比方,日本,別看日本這幾年經濟沒有發現,它仍然是強國,只為它的半導體特別的牛×。世界大部分電子產品都有日本的零部件。巴西只管發展經濟,忽略了科技的發展。你國家再有錢,沒有科技,也白搭。充其量只能算個暴發戶。巴西主要是發展農業為主,這也是它進不了超級大國的主要原因。

我們再看看中國,有誰還在種地,十幾年前,中國是農業出口大國,現在成了糧食進口大國了,連美國農業都得看中國的臉色。中國和巴西一樣都在賣資源,但是中國把賣資源的錢都投到,發展科技上了,尤其是中國的軍工,突飛猛進,電子產品也揚名中外。連美國的u2飛機上都有深圳產的電子元件。所以中國到現在才能挺直腰板跟全世界叫板。因為中國的科技也很發達了。有些方面還有欠缺,但是整體上是快趕上發達國家了!所以巴西這些方面很是欠缺。





談古論今生活號


如果你把東亞三國中日韓,歐洲各國,以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排除在外,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不靠譜的國家居多,靠譜的國家比較少,拉美地區不止一個巴西,很多國家都是類巴西的情況。

以巴西為例,彈劾總統,逮捕前總統,國家博物館被燒,官員出訪被發現藏毒,監獄騷亂,想想當年的巴西還是金磚國家,一瞬間從金磚變成了板磚。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卡布拉爾到達巴西,開始了巴西近代化的過程。巴西的資源特別好,有大批的可以出口的產品,巴西在葡萄牙語裡面的意思就是“紅木”,早期的出口品就是巴西紅木。

1630年,荷蘭人奪取了巴西,開始種植甘蔗。

1654年,葡萄牙奪回巴西,繼承了這片種植園,不但種植甘蔗,還種植菸草,出口到非洲部落交換奴隸。

17世紀末,在巴西米納斯吉拉斯地區發現了黃金,巴西開啟淘金時代,大量人口湧入巴西,18世紀,巴西引進咖啡種植,19世紀中葉掌握了全球一半的咖啡種植。


誰也沒想到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拿破崙,拿破崙太猛,打下來整個歐洲,作為宗主國葡萄牙都滅國了,葡萄牙王室只好遷都到巴西,1821年拿破崙去世,葡萄牙王室又回到葡萄牙,但是王子佩德羅留在巴西攝政,佩德羅後來居然造反,自立為皇帝,建立巴西帝國,巴西獨立----這種王子造反當皇帝獨立的,還真少見。葡萄牙也沒有和巴西打起來,畢竟當皇帝的也是自己兒子。


巴西工人在提取橡膠


1880年亞馬遜雨林地區開始種植橡膠,實際上巴西發展到這個地步,已經可以看出來了,巴西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什麼像樣的工業,全是種植園經濟,巴西是和歐洲聯繫緊密的國家,而不是像中國一樣,而即便是當時的中國都開始了洋務運動,巴西還在渾渾噩噩。


巴西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配合歐洲和北美的工業化,橡膠是為了給歐洲和北美提供原材料,咖啡是為了滿足北美和歐洲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生活的需求。


美國和巴西有一個重大不同在於,美國北方是工商業經濟,南方為種植園經濟,在南北戰爭後,代表工商經濟的北方打敗了種植園經濟的南方,因此南北戰爭絕對不能僅僅以解放黑奴的角度去看。但是整個巴西都是種植園經濟,莊園主長期把持巴西中央和地方權力。

於是巴西的經濟幾乎全部依賴於世界原材料,原材料上漲,巴西經濟就好,原材料下跌,巴西經濟就差。


巴西總統瓦加斯


而這種莊園主經濟直接導致巴西的中央和地方割裂,中央有軍人把持,地方是莊園主把持,終於原材料下跌的時候,軍人推翻了政府,建立了軍政府,推舉瓦加斯出任總統,瓦加斯在任期間,大搞工業化,採礦,石油,鍊鋼,電力和化工,就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二戰剛結束,軍政府再次造反推翻了瓦加斯,此後巴西處於極度動盪時期,期間八個總統全部沒有做滿任期,1969年,推舉梅迪西擔任總統,此後巴西由於在西方的支持下,GDP增長率非常快,每年達到11.4%,巴西的工業化過程中沒有能很好的保護民族工業的發展,過於依靠外資,巴西本國的工業品競爭力低下,國內市場被外國商品佔據。


巴西世界第一的貧民窟


由於巴西地方和中央的割裂依然存在,中央缺乏徵稅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地方勢力強大,因此巴西政府的運轉基本上是靠借錢,底層人民並沒有受益,大批的巴西農民被徵收土地後沒有得到補償,進入城市後形成了現在巴西世界第一的貧民窟。


1985年,巴西開始民主化,80年代正是新自由主義風行的年代,民主政府上臺以後,第一件事就是和絕大多數發達國家一樣,開始了去工業化,發展重心落在了大宗商品出口,比如說蔗糖,咖啡,大豆,礦石和石油,到現在巴西的大宗初級產品佔出口額的50%,經濟多樣性貧乏,嚴重依賴全球經濟表現。


說句不好聽的:全球有相當多類似於巴西這種國家,比如說智利是出口銅礦石的,基本上是依靠著中國來過生活,由於中國是高度工業化國家,中國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世界第一,因此中國的需求旺盛,則那些大宗商品出口國就順風順水,中國的需求下跌,所有的這些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大宗商品價格全部跌為熊市,經濟疲軟。

最近智利的問題其實和巴西沒什麼兩樣。


當大宗商品出口越來越多,外匯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很簡單,推高幣值導致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外國商品進口比重越來越高,90年代的外國商品比重為56%,現在為72%,巴西製造業慘不忍睹。

因此巴西就出現世界特別奇怪的現象: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應該是以製造業為主,而對於拉美包括巴西來說,居然是以服務業為主的,而由於製造業不振,導致巴西的服務業只能在很低的水平運行。


這就是今天巴西的現狀,不僅僅是巴西,這是整個拉美地區的問題,今天智利的新聞是聖地亞哥騷亂, 智利人把聖地亞哥的一個天主教堂的耶穌像拖出來燒了。


一個連基本的製造業都無法自立的國家,談什麼超級大國?


李建秋的世界


近代以來,能算得上超級大國的國家很少,英國、美國、蘇聯都可以算得上超級大國,至於德國、法國等也在世界強國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令人不解的是,世界上有一些國家資源十分豐富,但是發展狀況卻十分糟糕,甚至讓人失望,巴西就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總面積850萬平方公里,人口2億,但在世界上卻是默默無聞的存在。

想成為超級大國,肯定是二戰的主要參與國

不知道大家發現這樣一個事實沒有,現在的拉丁美洲和非洲都有一個共同點——都不是二戰的主戰場,二戰的主要參與國是亞洲和歐洲以及北美洲,而現在世界上發展最愛好的地方也全是這些地區的國家。

按理說,二戰的參與國都經過戰爭的摧殘,幾乎都成為了一片廢墟,應該沒有那些沒經過二戰損害的國家發展好。比如法國、德國、蘇聯的城市幾乎被摧毀殆盡;反倒是非洲和拉丁美洲幾乎沒有捲入戰爭。但實際上,經歷過二戰的國家都比安穩的國家發展的好。

戰爭是促進科技發展的最強的動力

不管承認不承認,戰爭是科技發展的最強動力,現在的計算機是美國為製造原子彈而首先研製的,現在的核能是美國研究原子彈而推動不斷髮展的;至於火箭、噴氣式戰機,都是納粹德國為了贏得戰爭研發的。為了贏得戰爭,各國不計代價研究科學技術。


而世界上這些沒有經歷過世界大戰的國家,不知道戰爭的殘酷,也缺乏研究先進科技的動力。事實上,拉丁丁美洲許多國家都存在這種問題,那就是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然而只會依靠資源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超級大國是要競爭的,是要努力爭取的,拉美國家基本上沒有希望

超級大國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生死存亡中競爭來的。因為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想做世界老大,比如美國,他一心維護自己的世界霸權,有什麼好處呢?可以隨便決定別國的命運,比如特朗普可以任命委內瑞拉總統,就在1月23日,他不在承認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可以隨便對別的國家徵收高額關稅,特朗普對幾十個國家加徵關稅。


所以超級大國是要努力爭取的,發展過程中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拉美國家大都比較安逸散漫、巴西、委內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基本上都屬於這種情況。他們沒有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的殘酷,不知道努力發展的重要性,充其量只能衣食無憂,而不能成為超級大國。


感情製作


我們都說現在世界上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所以,看看美國,就知道超級大國需要一些什麼要素,就會知道成為超級大國有多難。

首先是經濟。經濟體量大並且人均收入高,才能影響世界,號召人心。否則沒人來理你。美國曾經一家就佔了世界GDP的百分之四十左右,現在也有二十多。中國現在只有十幾。體量大了,你一個噴嚏,別人才會感冒。

其次是軍事力量強大。可以說,如果沒有軍事力量的絕對優勢,真做不了超級大國。美國現在十一艘航母,三分之一在東半球,三分之一在西半球,剩下的呆在家維修保養和訓練。因此,從大局上來說,沒有哪個國家敢輕易侵犯美國的海外利益。想做什麼事情,都得先想想美國會是什麼態度。

第三是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全世界所有的新東西,一般都是美國先創造,先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最厲害的高科技公司,大部分在美國。中國現在在某些方面,已經能夠挑戰美國,但是總體上,還是差距很大。

第四,有最靠譜的教育和醫療衛生體系。我們都熟悉的世界最大最先進大學,十有八九是美國的。美國的醫療衛生設施和技術,大家都公認是最好。藥物方面,也沒有國家可以很快取代美國。

以上條件或者要素,就是成為一個超級大國的標準。


亮亮999181


提問者心中有個不解之結:何以大國均出在北半球?南半球的巴西地理位置卓越,自然稟賦一流,又是南半球人口最多、GDP最高的國家,為何不能躋身世界大國俱樂部成就泱泱大國?

道理不復雜,認真讀一下美國曆史學家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它剛好寫滿從1500年(葡萄牙拓殖巴西之始)到2000年世事演變,其中幾乎不涉南半球國家,它們要麼苦難深重(以非洲為代表),要麼在19世紀前20年走上自立自亂自糾正(南美洲),與國際秩序演變沾邊不多......

直面巴西,讓歷史告訴未來,它始終與“超級”大國無緣情有可原!

第一,葡萄牙人帶不出個“勝於藍”的徒弟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是葡萄牙人的拓殖把巴西帶入世界視野,殖民者還從安哥拉販來千萬級別的黑奴,加上歐陸白人,用上帝和火槍徹底改變了當地印第安人“渾濁”的歷史。

葡萄牙從來不是歐洲乃至世界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相反,他們以封建莊園主+奴隸制度+資本主義的“混合體”經營巴西,結果當地沒有先進的生產力——勞動者和統治者都“乏善可陳”,相反留下腐敗、低效和封閉,空有一把好牌——資源,卻帶不來一個發達的經濟體。

第二,獨立後的巴西也沒有“淬火成鋼”

1822年巴西沒有經過鐵與血而完成獨立,這個民族的形成歷史中缺少了血性,軍隊更沒有歷練,在地區只有“塊頭”,沒有“拳頭”。而從本質看,他們也沒有太多“進取心”,既然“上帝偏愛巴西”,又有什麼理由再去打拼?

第三,世界經濟大發展與科技革命中,難尋巴西蹤影

迄今為止,巴西在經貿領域貢獻於世界的還是資源類+農業類,主打原油、鐵礦石、農作物(三者構成其對華出口的80%強),至於航空業、清潔能源(甘蔗衍生物發電)等,還是沒有帶來世界級的變革和地位。

第四,南半球國家“偏安”一隅,不涉世界戰爭和利益爭奪

西半球的美利堅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的政治法律制度,但其本質根治於古羅馬的遺產,它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踩著”老牌帝國西班牙闊步登上世界歷史舞臺......

巴西在幹啥呢?上帝、足球、狂歡節...這些足夠,世界再大激不起巴西人的興趣,或者說他們沒有載體或工具“征服”世界。

更確切說是“沒有成就世界大國的基因”,更不要說“超級”!


ruixuezhaofeng


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和巴西聯邦共和國原都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兩國擁有遼闊的國土面積和極其豐富的礦產資源與森林等自然資源,以及溫曖的氣候條件。兩國都是世界上最大最主要的移民國家。兩國現在的社會制度都屬於西方民主制度中的人口大國,都具有成為世界性"超級大國"的極佳的潛力條件。

1、地處北美的美國原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1776年13個殖民地代表討論表決通過《獨立宣言》,1787年美製憲委員會起草並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成為世界上首部三權分立"的成文憲法。1789年經13個州批准後舉行總統大選,開國元勳華盛頓當選為美國首任總統(也是世界首任總統),1793年再以100%得票率再次當選總統,1797年謝絕參選。1894年美國的GDP產值首次超過大英帝國,居世界之首,第二以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名符其實的政治制制、科技教育、經濟軍事、貿易貨幣等全方位的唯一"超級大國"。2018年美國以3.28億人口(佔世界總人口74.44億人的4.4%),居世界第3位。GDP產值20,.513萬億美元(佔世界總產值的814.74萬億美元的24.2%),居世界之首。人均GDP產值62540美元(為世界人均GDP11383美元的5.5倍),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

2、地處南美的巴西原是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建立巴西帝國,1889年推翻帝國成立巴西共和國,1891年建立巴西共和國 ,1967年改為巴西聯邦共和國。巴西至建國之至已頌布七部憲法。1824年《巴西帝國憲法》、1891年《巴西合眾國憲法》、1934年《第二次共和國憲法》、1937年《第三共和國憲法》、1946年《第四共和國憲法》、1967年《巴西聯邦憲法》(後經1969年、1977年和1978年三次修改)和1988年頌布適用至今的《巴西聯邦憲法》。

二、


留研


第一、地緣環境因素。

巴西北部和西部是廣闊的亞馬孫平原,中部和南部被巴西高原佔據,所以巴西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但是在亞馬遜河口的北部還有圭亞那高原分佈,在南部的巴拉那河流域分佈著巴拉圭谷底。其中亞馬孫平原約佔全國領土的三分之一,巴西高原約佔全國領土的60%。:

第二、政治體制的不穩定性。

巴西建國以後經歷了皇帝制、獨裁政治、君主立憲體制,以及夾雜其中頻繁的軍人政變,直到上個世紀中後期確立了類似美國的總統共和制政體,軍政府還政於民,開始了直選總統。但是巴西由於議會的權力過於強大,總統權力實際上被削弱,不像美國總統那樣擁有強大的權力。

第三、人口數量和質量。

巴西擁有2.08億人口,在規模上可以支撐其發展為超級大國。但是巴西原為葡萄牙殖民地,種族構成十分複雜,其中白種人佔比47.3%、混血種人佔比43.1%、黑人佔比7.6%、亞洲人佔比2.1%,其餘則為少數的印第安人。巴西由於是發展中國家,國家財力有限,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導致居民受教育水平較低,國民綜合素質不高。

第四、軍事實力不夠強大。

巴西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約28.8萬人,軍事實力位居南美第一。但是巴西由於缺乏完整的軍工製造體系,大部分武器裝備需要外購。目前很多裝備都是幾十年前購買的,已經有相當一部分因老舊和缺乏零部件不能正常使用,所以近幾年巴西加快了武器裝備更新換代的速度。2016年巴西軍費預算是235億美元,位居世界12位。

綜上,巴西由於自身的地緣環境因素、氣候因素、政治體制、人口質量、工業製造能力、軍事實力等因素影響,還難以發展成像美國這類的超級大國。不過,巴西還是有一定的潛力成為區域性強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