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稅務籌劃的全局觀設計理念

稅務籌劃的前提條件有:規範會計核算,熟悉法律法規,通曉各種計稅。根據企業單位的生命週期、戰略目標、環境條件,擬定方案並實施的過程。

具備了籌劃方案開始執行,也並非不顧前瞻變化,遇到遇見稅種的稅率、計算依據的改變,還要懂得利於享受銜接。財稅政策裂變頻繁,考驗稅收籌劃者的學習力和創新力。

稅種如同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的人本來就不多。稅務機關幾稅一司的格局,完善落地細則和答疑解惑每每出錯,並不完整。事前籌劃的職業判斷要求很高,沒有預見力如同坐以待輸,具備了以上條件,如何規劃整體稅負最低?

經常有人問我增值稅稅負多少?這是每個企業不同的,一個高分、一個掛科,總體來說還是不及格。稅務籌劃之前,必須以規範去清零風險,至少做到具體要實施的稅種。痛並快樂著的感覺,並不存在於稅籌。

十八個稅種中,針對特定較窄行業的船舶噸稅、菸葉稅、環境保護稅、文化教育事業費、車輛購置稅、耕地佔用稅等稅費,大部分人只有執業才知道或掌握。經常使用的有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增值稅、消費稅、房產稅、城建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

以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籌建和銷售階段為例,營改增全面推開後,新項目的開發不再簡易徵收5%,而是適用於10%的一般計稅抵扣。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細則第三十一條,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稅金,是指企業發生的除企業所得稅和允許抵扣的增值稅以外的各項稅金及其附加。

關於增值稅是不是企業的負擔?不允許抵扣的增值稅計入成本費用,列入利潤表可知。稅費的產生是基於企業單位使用資金購置資產,使用資產獲得收益的過程而產生的。

籌劃的簡要內容,先平衡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對於一般計稅10%,其成本費用的進項稅額剝離抵扣,影響了企業所得稅25%,四級累進計算的土地增值稅最低稅率30%、最高稅率60%的扣除,造成應納稅所得額和增值額大幅提高。

從比較測算可知,大部分方案應要對準土地增值稅,10%的增值稅在開發銷售時全交,保有對土地增值稅的降級降負。在進入持有經營投資性房地產時,再考慮將增值稅降低。

試想一下,用6%手續費買成本發票好,還是用等額的手續費去交萬分之三的印花稅?不言而喻,企業所得稅的降低本身就有稅費的扣除,因此,資產的配置使用是很關鍵的,除產生稅費還有加計扣除、快速折舊、資本弱化、結轉扣除等,均是彙算清繳的內容。

說到資本化和費用化,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風險要關注,有些時候不要片面追求結轉扣除而投入廣告宣傳費、公益性捐贈和職業教育經費,涉嫌造假的肯定不行。體量一下員工,增加工資福利和年終獎籌劃,也好過打廣告等,同樣可費用化扣除企業所得稅。如果企業怕“上了去、下不來”,可制訂相應的彈性分配方案,或引入股權激勵計劃。

在房地產開發企業,一個土地增值稅的計繳,可出現比應納稅所得額還多,企業所得稅在開發和銷售時只是預繳,每年清算很多時候都要退稅。

一般的企業從小型微利、高新技術、雙軟企業、集成電路到標準稅率,稅率有10%、15%、20%、25%,增值稅在簡併兩檔標準(0稅率和徵收率不算)前,稅率有3%、5%、6%、10%、16%,稅務籌劃涉及到:納稅人身份、企業生命週期、業務範圍、組織架構、資產投入、資源配置使用、收入支出、分配方案、優惠政策、特別納稅調整。

在這樣的動態環境下,基礎對於籌劃者和籌劃對象都很重要。籌劃者畫地為牢,刀法不對,槍法不準,失之東隅收之風險。籌劃企業的體質不健康,不補規範,何以節稅?一次稽查就直接倒閉,沒有“回到解放前”之說法,直接了當的解決、解脫。

我們很早就掌握了“增值稅與企業所得稅”的納稅模型,精通增值稅的蛻變歷程,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房地產開發企業更是領先掌據“增值稅與土地增值稅”的“雙增值稅”控算模型。在房產稅、契稅的籌劃上,同樣是技術創新,快速搶佔先機預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