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公元580年,周宣帝宇文贇病逝。


宇文贇臨終前的北周,與秦始皇臨終前的秦王朝非常相似。第一是皇族衰弱,第二是帝國的權力逐漸轉移至內廷。


在這種背景下,控制內廷的實力派與權臣聯手,很快就能掌控局勢。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秦始皇去世之後,內廷實力派趙高與權臣李斯聯手,擬定了一份有利於他們的遺詔,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


在大局已定的背景下,趙高和李斯立刻對秦始皇的子孫展開血腥屠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陳勝吳廣振臂一呼,整個關東地區很快就處於失控狀態。


宇文贇去世之後,內廷實力派鄭譯、劉昉與權臣楊堅聯手,擬定了一份有利於他們的遺詔,迅速控制了中央政府。


昉、譯矯詔以堅總知中外兵馬事。——《資治通鑑》·陳紀八


在大局已定的背景下,鄭譯、劉昉和權臣楊堅立刻開始著手削弱宇文氏皇族的實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尉遲迥振臂一呼,整個關東地區很快也處於失控狀態。


周尉遲迥知丞相堅將不利於帝室,謀舉兵討之。迥乃自稱大總管,承製置官司。時趙王招入朝,留少子在國,迥奉以號令。——《資治通鑑》·陳紀八


如此看來,北周末年和秦王朝末年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但雙方的相似程度也到此為止。


秦末的關東失控,主要是因為秦王朝沒能安撫好體制外的力量,以至於遭受反噬;北周的關東失控,主要是楊堅沒能安撫好體制內的力量,對方打著保衛皇權的旗號進行叛亂。


正是由於叛亂力量的不同,才導致了兩者平叛結果的不同。


趙高和李斯的聯盟很快破裂,最終以趙高火併李斯結束。關東叛亂愈演愈烈,秦王朝因此滅亡。


鄭譯、劉昉與楊堅聯盟的那時起,就已經認可了楊堅的主導地位,所以這個聯盟一直保持穩固。他們很快平定了關東叛亂,楊堅更是直接篡奪了皇權。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楊堅之所以能迅速平定關東叛亂,主要原因有兩個。


一、豪門士族普遍衰弱,無力再造一個雙頭政治齊頭並進的格局;


周武帝宇文邕不但殺了權臣宇文護,更通過滅佛的方式大肆集權。在這種背景下,北周國內似乎聽不到反對宇文邕的聲音。


到了周宣帝宇文贇時代,他依然可以大權獨攬,輕而易舉地殺死了三位強勢皇族,更是通過五後並立和退位的方式鞏固宮廷勢力。如果不是因為早逝,北周依然會穩如泰山。


隨著以鄭譯、劉昉為代表的宮廷勢力與楊堅聯手,整個北周國內已經找不出能與之分庭抗禮的勢力了。


這並不是孤例,大家可以看看劉義隆和蕭道成等人的經歷,在他們成功上位之後,亂臣賊子通常只有死路一條,豪門士族則冷眼旁觀。執政者不敢不尊重豪門士族,但豪門士族也不敢公然支持反對派了。


二、叛亂主要集中在被征服地區,而當地的舊勢力早已衰弱。


秦王朝之所以會那麼快被推翻,完全是因為六國貴族的勢力太大,當秦王朝出現一絲頹廢的跡象之後,他們就以最快的速度復國了。


可在北周時期,這種情況並不存在。周武帝宇文邕滅掉北齊之後,對北齊皇族進行了滅絕性屠殺。


如果沒有舊勢力搗亂,那麼關東叛亂就是北周上層之間的博弈。在這種背景下,關東叛亂勢力很難從當地汲取足夠的力量。


對於這些地方的老百姓而言,他們幾年前還是北齊臣民,要歸心沒這麼快。現在北周上層為爭權奪利打起來了,關他們什麼事呢?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這場聲勢浩大的關東叛亂,僅堅持了四個月就被楊堅所平定。


平定關東叛亂之後,楊堅開始剷除宇文氏皇族。直到公元581年,楊堅受禪稱帝。此時,距離周宣帝宇文贇去世僅九個月,距離周武帝宇文邕去世也才三年。


冬,十月,甲寅,日有食之。周丞相堅殺陳惑王純及其子。辛未,殺代奰王達、滕聞王逌及其子。——《資治通鑑》·陳紀八


隋主冠遠遊冠;受冊、璽,改服紗帽、黃袍;入御臨光殿,服袞冕,如元會之儀。大赦,改元開皇。——《資治通鑑》·陳紀九


也難怪後世讀者在聊到楊堅的時候,總會搖頭晃腦地說:“自古得國之易,莫過於楊堅也。”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在傳統的中國史書上,對於楊堅的評價有些低,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皇帝而已。如果單看中國史書,評選最有影響力的帝王,楊堅肯定進不了前五,甚至想進前十都有點夠嗆。論個人魅力和傳奇程度,楊堅也遠不及石勒、苻堅、慕容垂和劉裕等一眾亂世梟雄。


原因很簡單:兩晉南北朝的皇帝普遍得分不高,因為這段時期的歷史相當混亂,很多讀者甚至連楊堅到底是漢人還是鮮卑人都搞不清楚,就知道他有個鮮卑名字。


再者,楊堅也是靠著欺負孤兒寡母上位的,多少有點不光彩。隋王朝也過於短命,二世而亡,楊廣又是一個評價極低的皇帝,連累了楊堅評價也不算高。


直到近代,外國人(主要是歐美國家的人)開始研究中國歷史之後,他們把楊堅的地位抬得很高。我看過好幾個版本的世界百名偉人排行榜,通常都會有楊堅的名字。本著“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道理,中國對於楊堅的評價也開始逐漸提升。


外國人之所以會如此抬高楊堅的歷史地位,主要是因為楊堅結束了中國近三百年的分裂。而中國民間認為很了不起的人(比如諸葛亮和岳飛),在外國人看來也就那樣。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僅僅是因為中國人和外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


比如說,外國人對於蔡倫和畢昇的評價也很高,可你翻遍中國史書,對這兩人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外國人把這兩個人的名字從字縫裡翻出來,大多數中國人或許不會關注這麼兩個史書上的小人物。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其實在我看來,中國人一直低估了楊堅,而外國人一直高估了楊堅。


先說楊堅為什麼被外國人高估。


每一段歷史的形成與走向,都是由眾多主觀與客觀因素共同促成的,歷史的前進方向,必然是多股力量合力作用的方向。


一個人想要成為偉大的人物,前提是他必須生對年份、生對地方,否則他就算再有本事,通常也是無濟於事的。


如果沒有秦末亂世,劉邦活到四十八歲,依然還是隻能縮在小小的沛縣裡面當縣霸。


大家都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豐功偉績無人可比。但如果他生於平民之家,統一六國肯定沒他什麼事。


看看劉邦和秦始皇,我們就應該明白一個道理:楊堅在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位置出生並長大,通過一系列機緣巧合,他才成為了終結亂世的人。我們不能否定楊堅的個人努力,但與時局相比,楊堅的個人努力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沒有前人的努力,誰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如果一個人必須吃完十個包子才能飽,那麼他就必須吃完十個包子,提前吃第十個包子毫無作用。


楊堅很像終結亂世的司馬炎,當他們成為皇帝之後,統一全國早已是觸手可及的事了。因為從當時的格局來看,全天下只有東南一隅之地還未納入帝國版圖。


在這種背景下,司馬炎稱帝之後,走流程滅掉了東吳;楊堅稱帝之後,走流程滅掉了南陳。東吳和南陳有逆襲的可能嗎?依據當時的生產力來看,絕無可能。


將雙方的兵力、人口和版圖相比,大家可以輕易地得出結論:他們根本就不是同一個量級的對手,在這種背景下征服對手,很難說司馬炎或楊堅有什麼出眾之處。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司馬炎之所以會被史書褒揚,完全是因為他在統一之後應對得法,很好地壓制了豪門士族妄圖分裂國家的舉動。但可惜後人不爭氣,硬生生地整出了一個“八王之亂”,西晉還是沒能阻擋歷史洪流。


楊堅之所以會史書低估,完全是因為他的兒子楊廣不爭氣,硬生生地把偌大的隋王朝折騰亡了。但有一點是史書沒有說的,那就是科舉制。


楊堅作為一個歷史時代的標誌性人物,影響中國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在他手裡開始得到推廣,這一點是功不可沒的。


科舉制的出現,又給了豪門士族當頭一棒。雖然他們依舊可以驕傲自滿地誇讚自己“五姓七望”多麼了不起,卻也無法掩蓋他們再無翻身之力的事實。


被外國人捧上天,和秦始皇相提並論,隋文帝楊堅真有這麼厲害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