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慈禧太后通过“辛酉政变”取得垂帘听政大权,前后统治清朝长达四十七年之久。相比之下,恭亲王奕䜣一生三起三落,宦海沉浮。

有人说慈禧太后是借恭亲王奕䜣上位,坐稳江山后,翻脸不认人。也有人说是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要不是打着“太后垂帘”的旗号,推翻肃顺集团,恭亲王奕䜣一生只不过是一个闲散亲王罢了。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要弄清楚到底是谁借谁上位,只需看谁获得的利益最大。

咸丰去世时双方当时的处境

先看一下咸丰去世前对人事的安排:皇长子载淳现立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对于咸丰顾命大臣的安排,显然是恭亲王失去的更多。

大清早有规定,后宫不得干政,所以这个顾命安排对慈禧来说没有影响,新皇继位,作为新皇的生母,慈禧被尊封为皇太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反观恭亲王这边,作为咸丰最亲近的血亲之一,无论从个人能力还是对清朝的贡献来看,都应该是咸丰第一顺位的顾命大臣。恭亲王本以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留守北京,卑躬屈膝和夷人议和,成功让夷人撤军,这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至少顾命大臣里面也应有他一席之位。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实际上恭亲王面临的形势要严峻得多,远在热河的肃顺集团早已经把恭亲王视为眼中钉,咸丰在世时就曾多次诋毁恭亲王。有限的留京便宜行事大权,没有顾命大臣的身份,手握两宫太后、皇帝、遗诏的肃顺集团要拿下恭亲王易如反掌。

除此之外,两宫太后还手握咸丰生前御赐用来制衡顾命大臣的“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所有诏书必须经过“御赏”和“同道堂”盖章才能生效,也就说顾命大臣手中的权力是有限的。

恭亲王的密谋

恭亲王要推翻肃顺集团难度不低,八大顾命大臣是咸丰临终前任命的,遗诏已经发到全国各地,肃顺集团具有执政合法性,独立扳倒肃顺集团是非法的。国家正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果恭亲王强行发动政变,就会失去普遍的支持,他不会傻到这种地步。

眼下恭亲王只有一个选择,就是争取两宫太后的支持,因为她们手中握有象征皇权的两枚印章。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可是形势的发展对恭亲王越来越不利,热河行宫那边,肃顺集团做出让步,已经和两宫太后达成初步协议,定好人事任命的分工:各省督抚等要缺,由赞襄大臣公拟名,请懿旨裁决,其他人员则用挚签法,两太后旁座,皇帝居中挚签,先正后副,挚下后再由各部堂官挚省分,而印存太后处。从另一角度说两宫太后不需要恭亲王了。

虽然肃顺集团极力封锁热河方面的消息,但是政治嗅觉异常灵敏的恭亲王还是从给慈禧太后上尊号的诏书中发现一丝猫腻,慈禧上皇太后尊号比慈安的要晚一天。这表明两宫太后和肃顺集团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他们之间存在某种矛盾,只是现在双方暂时取得某种平衡。

恭亲王毕竟是宦海官场多年的老手,在热河方面的形势还不够明朗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强京城的安保措施,另一方面静观其变,等待机会。

慈禧太后的密信

起初两宫太后和肃顺集团配合不错:

此十余日间,载恒、肃顺等八人,见面集议不过二三次,但均极为和衷,共矢报效,勤勉以赴事。照如此长期发展下去,就真没恭亲王什么事情了。

但是慈禧一直野心勃勃,想掌握军政大权,不甘心被肃顺操纵。咸丰去世后,慈禧就和慈安讨论“垂帘听政”的可能性,但是慈安一开始不同意。慈安是一位非常传统的女性,严守“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慈禧继续劝道:惟有同听政,庶几可免为他人鱼肉,慈安禁不住慈禧的诱惑最终同意“垂帘听政”,前提是此事要和恭亲王商议。

从慈禧和慈安的对话看得出,慈安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毫无主见,她只是单纯不喜欢处理政务。慈安不但能看得出自己、慈禧和皇帝处于弱势一方,还能有远见的提出要争取恭亲王的支持。

正当恭亲王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走的时候,收到一封来自慈禧的密信,慈禧在信中向恭亲王提了四项内容:对热河肃顺集团执政的看法,相助推翻肃顺集团政权,速来热河商计大事,商讨“太后垂帘”的可能性。

恭亲王的选择

慈禧主动来信让恭亲王颇感意外,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面对这个送上门的机会恭亲王犹豫了,此刻他的内心极度挣扎。因为慈禧在信中提到“太后垂帘”,恭亲王明白这是慈禧结盟的条件。但是大清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宽且本朝并无“太后垂帘”的先例。除此之外,假如最后联合慈禧推翻肃顺集团的统治,那岂不是违背了皇兄的遗愿。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这对素来以“忠孝”作为行事准则的恭亲王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如果他这么做了,他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大清罪人。要知道,就算当年父皇没有把皇位传给他,以及皇兄把他一个人留在北京面对夷人,恭亲王都没有想过要反叛,而是尽心辅佐咸丰。

一想到父皇平时对他宠爱有加,却没有将皇位传给他,皇兄依靠他渡过了皇朝危机,临终时却将他排除在顾命名单之外,恭亲王难掩失望之情。

恭亲王也明白咸丰是君,他是臣,他不怨恨咸丰,就像他不怨恨道光一样。他把仇恨都集中到肃顺集团身上。这是一种被压抑多年情绪上的发泄,也是一种必要的政治策略。恭亲王最终选择了跟慈禧合作。

两个小时的密谈

恭亲王以奔丧为由前往热河,为了不引起肃顺集团的猜疑,恭亲王只带了几个贴身侍卫。恭亲王抵达咸丰灵前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盖七月十七日以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也。

祭奠完咸丰,恭亲王顺利见到两宫太后,并密探了两个小时。恭亲王和两宫太后交换了热河和北京的情况,制定了推翻肃顺集团的详细计划,慈禧最关心的“垂帘听政”也到恭亲王承诺。为了不惊动肃顺集团,此后恭亲王和两宫太后不再见面,不久恭亲王离开热河。

发动舆论攻势

回到北京恭亲王立马发动声势浩大支持两宫太后摄政的运动,先是让人收集历朝历代太后临朝史例,接着让御史董元醇上折奏请太后垂帘:皇上圣躬虽幼,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左右不能干预,......,臣以为当更于亲王中简派一二人,令其同心辅弱一切事务......

恭亲王此举一方面是为了试探肃顺集团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向全天下官员,特别是北京的官员宣布自己支持“太后垂帘”的态度,统一大家的思想,为未来慈禧“垂帘听政”和自己辅政做舆论准备。

董元醇的奏折让肃顺大为恼怒,当即命顾命大臣之一的焦祐瀛起草诏书反驳董元醇: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朕御极之初,何敢更易祖宗旧制?

起初慈禧不肯在诏书上盖印,肃顺等人和慈禧争论起来,大殿内剑拔弩张,太后为之震怒手颤,幼主更惊怖至于啼泣,遗溺于太后衣。最后迫于肃顺的淫威之下,慈禧不情愿的在诏书上盖章。第一回合的交锋以肃顺集团胜利结束,但是恭亲王的目的也达到了。

回京前的部署

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是道光、咸丰两朝元老,两度担任顾命大臣,权臣肃顺深受咸丰宠信,肃顺集团故吏遍布朝野,这一点让恭亲王颇为忌惮。

虽然反对肃顺集团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肃顺集团实力过于强大,只有获得军方的支持,才能稳操胜算。

恭亲王极力拉拢京畿地区手握重兵的僧格林沁和胜保两人,僧格林沁和胜保由于不在顾命之列,早就对肃顺的人不满,于是投靠恭亲王阵营。为了保险起见,恭亲王还争取到外国势力的支持,他们非常欢迎恭亲王的行动。

本来回京前肃顺集团扩大了对恭亲王的优势:端华调补工部尚书,并补授步军统领,行在步军统领亦著端华暂行署理,这对恭亲王的部署非常不利。关键时刻肃顺集团走了一步臭棋,端华、肃顺自陈:差务暂较繁忙,请将管理处所恳恩酌量改派。他们本来意在显摆,炫耀自己的功劳,并不是真心实意。但是慈禧借机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载垣著开銮仪卫上虞备用处事务,端华著开步军统领缺,肃顺著开管理理藩院并向导处事务。转手任命醇郡王奕譞为步军统领。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如果恭亲王足够警惕的话,从慈禧不动声色剥夺肃顺集团兵权的过程,就应该看得出慈禧深通政治权谋艺术,她并不像肃顺等人那样没有见识,他应当堤防着慈禧。

肃顺集团被诛

恭亲王在北京已经部署完毕,在护送咸丰梓宫的大部队中早已安插了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譞监视肃顺等人。肃顺负责护送咸丰梓宫走大道走在后面,端华、载垣负责护送两宫太后、皇帝走间道走在前面。

两宫太后、皇帝在京热大道上走了六日之后抵达北京,恭亲王率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在德胜门恭迎。随后两宫太后、皇帝安全回到皇宫,恭亲王立即向两宫太后汇报北京的部署情况,一切准备就绪。

第二天两宫太后、皇帝召集恭亲王等文武大臣,痛陈肃顺、端华、载垣三人罪行。恭亲王让侍卫将端华、载垣拿下囚禁宗人府,接着让还在半路上的睿亲王仁寿和醇郡王奕譞将肃顺逮捕。最终端华、载垣加恩令其自尽,肃顺被腰斩菜市口,其他五位顾命大臣或革职或流放,肃顺集团覆灭。

恭亲王终得上位

肃顺、端华、载垣三人被诛,恭亲王凭借两宫太后的支持,利用皇权宣布肃顺等八大臣的掌权为非法的,咸丰临终前制定的顾命体制被推翻,恭亲王的声望达到顶峰。不少人已经把恭亲王当作西周的周公,本朝的多尔衮、鳌拜。毫无夸张的说,如果此时恭亲王甩开慈禧提出单独辅政,相信不会有人反对。

但是恭亲王并不愿意做多尔衮,或者鳌拜,因为他们当政时权势煊赫,不可一世,但是死后不得善终。

恭亲王奕䜣借慈禧太后上位,破坏祖制,不忠不孝为何没人敢说

恭亲王明白现在已经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非周公时期可比拟的,多尔衮和鳌拜的下场本质上是他们的权力超越皇权。恭亲王要想安全掌权,就必须在皇权的保护之下,而“太后垂帘”就是这个保护伞。

在恭亲王的授意下,大臣们纷纷上书支持恭亲王倡议的“太后垂帘”,附带提出“亲王辅政”的意见。两宫太后欣然同意,她们取得听政大权,这正是慈禧想要的。清朝进入了“太后垂帘”和“亲王辅政”联合主政时期,实际上恭亲王的权力更大。

恭亲王从一个不在顾命大臣之列,即将边缘化的一个亲王,通过联合慈禧发动政变,取得了“议政王”的辅政大权,最终上位成功。

慈禧提出“太后垂帘”,只不过是说出了恭亲王心中所想,恭亲王希望以垂帘之名,而实权归己。这即是恭亲王的聪明之处,又是他的简单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