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8 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可能與一萬年前超新星大爆炸有關

女媧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古眾神之一,據稱,“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長期以來,學界一般認為女媧之名並非是某個人的名子,很可能一個部族之名,她被視為漫長母系氏族社會時代的代表,也常被看成“中華文明的始祖母”。

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女媧的形象和事蹟逐步神格化,並通過神話的形式逐漸保留下來。流傳下來的記述中,關於女媧的事蹟凡有三款:一,女媧造人;二,女媧補天;三,女皇之治。其中,女皇之治,被理解成為母系氏族社會的文學化重構,女媧“摶黃土作人”多被解釋是製陶技術的發明在神話中的投影。

關於女媧補天一直卻未有合理性的解釋,本文擬從天文學的角度,對這一神話故事重新加以解構。

一、神話傳說女媧補天的文本分析

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極為絢麗,以往古書記述多不甚全,筆者在此略舉幾本有代表性的記述。

女媧事蹟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列子·湯問》中:

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鍊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

不難看出,《列子》已經構建起來女媧五色石女媧補天的基本框架。

成書於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覽冥訓》,對於女媧補天有以下的記述: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 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通過上引文字的記述,我們可以看出“往古之時”的先民們面對的是極為嚴酷的生存環境,除猛獸鷙鳥之外,更面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其它各句均好理解,唯獨“火爁焱而不滅”這一句實在難以解釋。“爁焱”即有蔓延之意,“火爁焱而不滅”即大火蔓延不能熄滅。

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可能與一萬年前超新星大爆炸有關

詩文中最早描寫女媧補天題材的是南朝梁代江淹的騷賦《遂古篇》:

聞之遂古大火然兮,水亦溟涬無涯邊兮,女媧煉石補蒼天兮,共工所觸不周山兮。……

從內容成分來看,文中已經形成了女媧補天神話中的三大基本要素:水火之災,煉石補天,共工觸不周山。關於上古時期的水患,已有“大禹治水”傳說以予佐證,對眾多文獻都提及的大肆蔓延火災卻無其他直接的佐證,與之相類似的只有“後裔射日”的傳說。

“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於是大羿(后羿是夏代的人物,後裔射日的說法系誤傳)張弓搭箭,射去了九個太陽,天上只留下一個太陽,從此大地才不復燥熱。

兩次巨大的災難,並不在一個時期,射日發生在堯的時期,而補天則是在更久遠的“往古之時”。關於造成這些災難的原因,清朝琅琊人王隕在《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一文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

清朝人王隕第一次試圖用科學的態度來探討補天之謎,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然而,單單隕石的墜落,似乎不能夠帶來令“火爁焱而不滅”、“焦禾稼,殺草木”的巨大能量。筆者是一個業餘的天文愛好者,在查閱天文學論文的過程中發現女媧補天,乃至射日的傳說很可能都與船帆座超新星的爆炸有關。

二、船帆座兩次超新星的爆炸

星座是西方人根據星空亮點的分佈狀況而進行的人為劃分,船帆座船帆座是古南船座的一部分,直到1750年才被獨立分化出來。在船帆座內最有趣的深空天體是行星狀星雲NGC 3132(暱稱為八裂星雲),也是在這個星座內令人感興趣的船帆座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

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可能與一萬年前超新星大爆炸有關

八裂星雲(NGC 3132)是被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科學家沃恩等人所首次發現,據他們1968年在《nature》上的文章指出,八裂星雲是船帆座的某顆超新星爆炸後的遺骸,此次爆炸發生在距今11,000至12,300年前,它是我們所知最靠近地球的超新星遺蹟之一,距離地球僅800光年。此後,各國的科學家對此星雲進行了密切的研究,1998年,科學家在在使用成像康普頓望遠鏡(COMPTEL)檢測來自鈦-44核的γ射線衰變時,在八裂星雲的內部發現的另外一個超新星遺蹟:RX J0852.0-4622(又被稱為Vela Junior),它一度被被認為是另外一顆超新星爆炸的結果。然而,據王致悅等人在2013年發表的論文顯示,RX J0852.0-4622的物質並非是來自於另外的某顆超新星,觀測證據指出RX J0852.0-4622應屬於船帆座超新星遺骸的一部份而非獨立的物體,即系該超新星二次爆炸,能量釋放較第一次弱,爆炸時間是在約5000年前。

羅嗦了一大段,其大體意思有二:第一,帆船座的某顆超新星分別在約10500年(取中位約數)和5000年前,發生了兩次爆炸;第二,超新星爆炸釋放出大量的能量,由於距離距離較近,在八百年後(距離是八百光年)地球接受到了巨大的能量,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抬高了地球的溫度,而後面一次爆炸產生的能量雖然稍微少一些,但都發生了森林火災、禾木枯死等現象。

這不僅在技術上恰好解決了中國女媧補天神話中,“火爁焱而不滅”,這種嚴重的火災,和和后羿射日神話中“焦禾稼,殺草木”這樣稍弱一些的火災。時間上也剛好可以對應。女媧被神化的形象是母系氏族社會在文本傳說中的映照,而發端於一萬年至八千年前農業革命則使人類社會逐步進入到了父權時代,距今約一萬年前恰好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晚期,通過對女媧形象的改造,使之神格化,而四千年前也恰好就是傳說中的堯舜時代。

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可能與一萬年前超新星大爆炸有關

三,其他文化的相關佐證

補天的傳說,並非只有漢民族所獨有:在中國青藏高原邊緣的雅安地區至今仍保存有農曆正月二十“補天節”這樣的節日安排;在中國雲南省彌勒縣西山一帶流傳的彝族支系阿細人史詩《阿細的先基》中也有補天的傳說,其中說到以黑雲作補天的的布,黃雲作補天的線,長尾巴星星作補天的針等。

據復旦大學金力院士等的研究,漢藏語系形成於9000年前中國黃河流域的粟作文明,其中漢語語族、藏緬語族分流時間在5900年前,即揭示出粟作部族南遷的軌跡。青藏高原邊緣的雅安和雲南彌勒都屬於粟作族群進入緬甸和青藏高原的必經之路,當地人們所保存的關於補天傳說,可以說明,補天故事至少建構於漢藏語系分流之前,乃至是其形成之前,而《阿細的先基》的補天敘事與漢地存在差異,這顯然是在流傳過程中發生異變的結果。

女媧為什麼要補天?可能與一萬年前超新星大爆炸有關

約10000年前的爆炸,並未能夠完全摧毀船帆座的那顆超新星,它仍然有一定的亮度。蘇美爾學專家喬治·米查諾斯基在對楔形文字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個現象,在較早的泥版文書記載中大量出現對同一顆星的記錄,因此他提出了蘇美爾文明的起源與這顆星有關的假設。1980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學家裡查德·斯特塞經過精確計算,在6000年前那顆超新星的光芒可以與太陽同輝,夜晚與月亮並懸。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超新星大爆炸完全就是一種神秘的自然現象,可以想象它給早期人類帶來的是怎樣巨大地心理影響。而當時中國尚未有成熟的文字,但也留下了“射日”傳說。

結語

“補天”和“射日”的神話的原型,都是因為船帆座超新星的爆炸為地球帶來了過多的能量,迅速抬高了地球表面的溫度,不僅使地球走出了漫長的冰河世紀,甚至使人類處於災難之中,而導致例如猛獁象等動物的滅絕。

無論是“女媧補天”,還是“後裔射日”都是人類早年時代,面臨天崩地裂、水深火熱的的危難時刻,以拯救人類的英勇氣概而進行的,因而顯得氣壯山河,豪邁無比,影響深遠,如後代儒家思想的濟世補天觀念,庶幾也淵源於此。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安:《淮南子》,《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 司馬貞《史記索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 範寧《博物志校證》,中華書局1980年版。

[4] 江淹.《江文通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Large, M. I.; Vaughan, A. E.; Mills, B. Y. A Pulsar Supernova Association?. Nature. 1968, 220 (5165): 340. doi:10.1038/220340a0.

[6] Cha, Alexandra N.; Sembach, Kenneth R.; Danks, Anthony C. The Distance to the Vela Supernova Remnant.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1999, 515: L25–L28. doi:10.1086/311968.

[7] P. Slane, J. P. Hughes, R. J. Edgar, P. P. Plucinsky, E. Miyata, H. Tsunemi and B. Aschenbach. RX J0852.0-4622: Another nonther- mal shell-type supernova remnant (G266.2-1.2). The Astro- physical Journal, 2001, 548(2): 814.

[8].Zhiyue Wang.Vela Jr.: Ejecta-Clump Interaction in the Vela Supernova Remnant.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Vol.1 No.2, 2013-04-30

[9]Menghan Zhang, Shi Yan, Wuyun Pan & Li Jin.Phylogenetic evidence for Sino-Tibetan origin in northern China in the Late Neolithic age.Nature.2019,569, p.112–115 .

[10]雲南省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阿細的先基》,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

[11]陳曉紅、毛銳:《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