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南京,简称“宁”,古称金陵、建康,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南京建城始于东周时期,周灵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国在设有棠邑,是南京建城的开始,距今已有2500多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于石头城筑金陵邑,金陵之名源于此。公元229年,吴大帝孙权在此建都,改名建邺。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六朝时期的南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使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代南京是两江总督驻地,南方的经济中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927年民国政府正式定南京为首都。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蒋家王朝的彻底倒台。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解放初期的50年代,新政府对南京实行区划调整,全市共划分为10个市辖区。一至十区依次名为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浦口区、燕子矶区、栖霞区、雨花台区。南京市辖区的编号始于民国时期,1931年南京全市就被划为21个区,名字依次叫一至二十一区。1933年调整为8个区,第二年又新增孝陵卫、燕子矶和上新河3区,总数变为11区。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日伪、民国和解放初期,南京各区又增增减减、分分合合,一直到1955年,南京下辖10个区,一至十区才依次改名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浦口、燕子矶、栖霞和雨花台。

对照如今玄武、秦淮、鼓楼、建邺、雨花台、浦口、六合、栖霞、江宁、溧水、高淳的区划,发现当时的白下、下关和燕子矶都已不存在了,新增了建邺、雨花台、江宁、溧水、高淳等区。那么白下、下关和燕子矶这3个区去哪里了呢?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首先讲白下区。白下区原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区,建区始于民国22年(1933年)。南京北郊有白石山,盛产石灰石和白云石,山下坡地称为白下陂。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王朝更是将当时还是金陵县的南京更名为白下县,白下一时就成为南京的别称。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北王府和燕王府都在白下路。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1927年,国民政府刚选定南京为首都之时,就大搞建设,开辟了城市主干道,将横贯白下区东西的中正街拓宽,改名白下路。白下区在民国时是南京的第二区,可见地位的重要性。之后,白下成为南京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中心。2013年2月,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将秦淮区、白下区合并为新的秦淮区。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下关区。下关区也是南京的中心城区,建区也是始于1933年,当时是南京的第七区。下关得名于明代,1368年(洪武元年)明廷在龙江置征税机构,称龙江关。1429年(宣德四年),又在上新河设立上新河关,专征船舶税。上新河关又称为上关,这样龙江关就成为了下关。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从明代开始,下关就是造船、航运和商贸的中心,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有从这里起航的。鸦片战争后,南京开埠,清王朝在此设立了金陵关,民国时期又建成了长江客运码头,下关地区的商埠繁华不已。解放后,长江大桥等重要交通设施相继在此建成,使得下关成为南北重要的交通枢纽。2013年2月,南京市将下关区、鼓楼区合并为新的鼓楼区。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燕子矶区。1934年9月,民国政府将原属江宁县的燕子矶和孝陵卫地区划归南京市。当年10月,设立了南京市燕子矶(第九区)和孝陵(第十区)两个乡区。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燕子矶区得名于境内的燕子矶,燕子矶是岩山东北的一支,北临长江,南连江岸,海拔36米,山石直立,三面临空均被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整个地形形似燕子展翅欲飞,故名为燕子矶。燕子矶有长江三大名矶之首和"万里长江第一矶" 之称,是观赏江景的最佳去处,也是南京名胜之一。

50年代,南京的一至十区是怎么编排的,哪些已经不存在了

1955年,第八区改称燕子矶区,第九区改称栖霞区,之后成为郊区的一部分。1963年4月,南京市郊区撤销,又复设燕子矶区、陵园区、栖霞区。1965年5月,燕子矶区、陵园区、栖霞区合并成立新的栖霞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