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王陽明:人人可以成為的聖人,與孔子標榜的聖人有什麼區別?

眾所周知,聖人是我們中華文化中最為推崇的一類人。

什麼是聖人?我們現在除了從書本中會偶爾見到這個詞,在生活已經基本不會用到了!

我們知道孔老夫子是聖人,孟子是亞聖,而孔子所推崇的那些先賢們也被他稱為聖人!

簡而言之,聖人就是德行圓滿的人,雖然仍舊是人,卻已經超凡入聖。

孔子之後才有聖人的說法,孔子把堯舜禹三大上古君主,和伊尹,齊衡這些古代賢人,標榜為聖人。

孔子所提倡的聖人們,具備仁義禮智信的高尚品格,而其中仁和智是必備的。

王陽明:人人可以成為的聖人,與孔子標榜的聖人有什麼區別?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一,即仁愛,仁者愛人。

《論語》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為己任”,范仲淹說“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足見仁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義,即義者宜也,尊賢為大,延伸為正義。

孟子云“捨生取義”,把“義”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

禮,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二,即禮制,制度,規矩。

孔子的一生都想要“克己復禮”,使得天下重回到遠古那種美好的理想社會之中。可見儒家對“禮”的推崇。

智,是孟子提出的,很好理解,也就是智慧,延伸為能夠分清好壞善惡。

王陽明:人人可以成為的聖人,與孔子標榜的聖人有什麼區別?

信,是董仲舒提出的,指誠信。

“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儒家教導世人的一個準則。

“仁義禮智信”合稱“五常”,是儒家所提倡的做人的準則。由於儒家在我們中華文化中的地位極其重要,這五常也成為了中國價值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一個人能具備“仁義禮智信”,並且將其貫徹終生,也就可以被稱為聖人了!

而聖人中,孟子又說“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伯夷寧肯餓死在首陽山,也不願失節,清高無比。

伊尹,輔佐成湯建商滅夏,力挽狂瀾,拯救社稷,責任感和使命感滿滿。

柳下惠,坐懷不亂,隨遇而安,堅守自我操守,不和社會產生衝突,不強求,和諧萬分。

王陽明:人人可以成為的聖人,與孔子標榜的聖人有什麼區別?

孔子,則識時務,在社會產生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梳理先聖經典,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推陳出新,符合當時的要求推廣儒學,希望社會更加美好和平。

以上也就是孔子所標榜的聖人。

而儒學在明朝時的繼承者王陽明則推陳出新,對聖人作出了新的解釋。

王陽明,天資聰穎,他在接觸到宋朝朱熹等大儒的“格物致知”之法後,如獲至寶,並決定付諸實踐。

他對著自己家院子裡的竹子“格物”,結果整整“格”了七天,也沒有“致知”,反而讓他病倒了。因此他對“格物致知”的理論產生了懷疑。

他被貶謫到龍場,這時候他難得清閒,潛心讀書。在對《大學》和《易經》有了更為深刻的瞭解之後,他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人人可以成為的聖人,與孔子標榜的聖人有什麼區別?

至此,他放棄了“格物致知”,轉而通過探索內心來獲得真理,並推崇“致良知”與“知行合一”。進一步發揚了儒家學說。

在王陽明看來,如果一個人能完成自我的超脫,探求道真理,有良知,並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那麼他不需要外來評價,就已經是聖人了。

歷史在發展,儒學也在發展。在繼承和發揚上難免會產生不一樣的東西,也必然會使其觀念和功用發生改變。孔子與王陽明均是聖人,他們所說的雖然不同,卻並無對錯之分。

王陽明:人人可以成為的聖人,與孔子標榜的聖人有什麼區別?

孔子所提倡的是克己復禮的社會,內聖外王的思想。所以他需要推崇古代先人來做聖人,讓天下人有學習和追隨的對象,從而引導社會的發展。

王陽明則是提倡人人做自己的小聖人,人人都有良知,夠做到知行合一,不需要學習什麼天理,湮滅自己的慾望。人人自我認同,把自己管好,使自己每個人都能夠有所安,在社會上有所立,社會便會安定繁榮。

若喜歡本文,請收藏轉發出去吧,感謝支持,感謝關注!祝大家大吉大利,六事安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