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寧夏黃河古灌區遺產,黃河自古富寧夏-----美利渠(蜘蛛渠)

美利渠是黃河進入寧夏平原後的第一個灌溉渠道,也是寧夏現存無壩引水最古老的一條引水渠,其設計思路與成都平原都江堰工程同出一轍。由於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勢和黃 河水 流比降較陡的特點,順水而為,美利渠有效解決了引黃灌溉的問題。

美利渠古稱蜘蛛渠,意思是說這裡曾經河網密佈溝渠如織。

美利渠整個渠繫有大幹渠5條,全長110.12公里;支斗渠268條,共長390.1公里;建有配套建築物651座。總引水能力每秒40立方米,最大引水量65.62萬立方米,最小引水量41.34萬立方米,年均引水量48.2萬立方米。灌溉今沙坡頭區文昌鎮、濱河鎮、迎水橋鎮、東園鎮、柔遠鎮、鎮羅鎮6鎮和黃河北岸農林場站土地達24.09萬畝,佔沙坡頭區灌區的75%。對中衛農業、工業和其他方面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寧夏黃河古灌區遺產,黃河自古富寧夏-----美利渠(蜘蛛渠)

美利渠歷史悠久,《乾隆中衛縣誌》載:“美利渠,自元以來名蜘蛛渠。舊有石龍口,尾達勝金關。”其實,美利渠的開發遠遠早於元代。《元史·張文謙疏》載:“興州古唐來,漢延兩渠及夏、靈、應理、鳴沙四州正渠十,支渠大小共六十八。然大抵漢、唐故跡,文謙為之增治疏浚。”應理州的正渠正是美利渠。漢代,今中衛黃河兩岸,遍佈著漢墓群,說明當時中衛已有相當多的定居人群,引水灌溉的農業生產有了一定的基礎。漢以後的南北朝時期,中衛屬北魏薄骨律鎮(治在今吳忠黃河邊)管轄。鎮將刁雍善於治理地方,在其管理下,中衛的農業生產發展很快,糧食有了大量剩餘,開通了中衛至內蒙古沃野鎮黃河水運,把中衛的糧食往內蒙古調運。大量的糧食生產反映出當地的水利建設必然具備相當的基礎。

明嘉靖時期的知縣王業,作《美利渠記》,文載:“經始開鑿,志遺莫考。按:鎮(寧夏鎮)之唐徠、漢延等渠,志載拓跋氏據夏已有之矣。元世祖至元元年,藁城人董文用為西夏中興等路行省郎中,始復開浚。邢臺人郭守敬為河渠提舉,更立閘堰。今兩壩皆其遺制,工作甚精,則蜘蛛等渠之間或皆董、郭二公為之也。”這段文字,把美利渠前身的創始與銀川平原的唐徠、漢延二渠並列在一起,又說蜘蛛渠是董文用和郭守敬於至元元年改浚完善的。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於河岸移動,渠口淤窒,不能受水,毛中丞命令本省文武官員率領中衛丁夫三千人,於舊口西六里許做新渠口,渠闊六丈,深二丈,延長七里,復入故渠。竣工後,毛公非常高興,易名曰“美利”,意在萬物一開始生長,就能使民得利,這就是美利渠的來歷。

寧夏黃河古灌區遺產,黃河自古富寧夏-----美利渠(蜘蛛渠)

其後,美利渠進行過多次疏浚和改建。縣誌有載者:清康熙年間,渠岸漸高,不能引水。康熙三十年,於舊口上流準備開石渠,但勞工費料好幾年都未成,至四十年,寧夏鎮副將袁鈐開石壩迭坂,水才流通。可是渠口稍窄,北岸石根雄勁,南岸口埂較低,渠口受水不多。康熙四十五年,西路廳高士鐸下決心開鑿,比舊渠加深3尺,廣闊一丈,南岸也砌成石坂,渠口進水少的問題得以解決。又革除渠道管理方面的積弊,設置新的管理辦法;還增設閉水閘、減水閘各一道,堵水閘多處。渠尾出油梁溝勝金關西入河,渠身闊三丈五尺,深一丈,沿長二百里。自此,灌溉面積大增。從《乾隆中衛縣誌》的記載看,高士鐸在開鑿、疏浚、增修美利渠方面是下了大力氣的。縣誌編纂者 黃恩錫 認為:“農田為養民之本,而農田必資於水利,引河決渠,灌溉以興……夫政在養民,立農務本,必先水利……然水之利在渠,而渠之患,有因天時者,有因人事者。”從高士鐸的作為看,他和黃恩錫都有共同的認識,而且都勤於政事,能為民辦實事,在美利渠的開發建設方面做出了貢獻。

砌護改造後的美利渠支渠三乾渠

有道是“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水是農業的命脈,中衛人得黃河之利,和美利渠結下了不解之緣。黃河水多泥沙,渠道淤塞可由人疏浚,而河水大小人卻無法控制。當河水小而渠口進不來水時,只得將渠口上移,數次後,移到沙坡頭下,再無法上移了。聰明的中衛先輩,又想出新辦法:在渠口前的河邊壘起了石壩-這就是渠口以上的傍河導水長堤。

長堤沉沒於水中,其頂稍高於渠道所需的水位,以爭取水頭,使河水小時有足夠的水量入渠;河水大時又可從 石堤 縫隙或石堤上翻過去,仍然進入黃河,防止了大水進渠,沖毀渠道。今日美利渠首的十里長堤,就是從那時逐漸發展而來的。這是中衛的先輩們在同大自然的長期鬥爭中,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而產生的一大發明創造,美麗動人的“白馬拉韁”的傳說也就因此應運而生。

為了彰顯美利渠的巨大作用,祈禱神靈保佑渠道暢通,人們在縣城西門外官渠橋畔建有河渠龍神廟、迎水亭。立夏之日,美利渠開閘放水,由官方主持,舉行迎水祭祀。道士做道場,和尚誦經,還唱大戲,耍社火,跳單鼓舞以配合祭祀河神,歷時3天。至秋後,又舉行謝水之祭。每歲舉辦兩次祭水廟會,成了法定的祭祀活動。美利渠的名聲深深刻印在中衛人民的心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前,美利渠的水還是農田勞動人的飲用水。那時候,除黃河上游發大水,美利 渠水 混濁外,其他時間的渠水還是清涼的。人們在農田幹活,渴了就喝渠水,熱了就在渠裡洗澡。縣城西門外官橋一帶,渠面開闊,渠水大,渠岸上有乘涼的柳樹,還有一段樹木成片之地,叫“快活林”,是天然的游泳後納涼之所。從入夏至秋,每天下午都有許多人在這裡游泳、乘涼,暑假一到,有學生加入,這裡更是人頭攢動。水稻播種季節,農田需水量大,那滿當當的渠水 碧波盪漾 ,一瀉而下,倒垂的柳枝浮在水面上,隨著水面的上下顛簸而擺動。這時候風和日麗、微風拂煦,在寬闊的渠堤上散步,或在渠中游泳,那清涼、爽快、舒心,真是一種心曠神怡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