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幅“盛世危圖”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之作。

《清明上河圖》全圖長達528.7釐米,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幅“盛世危圖”

《清明上河圖》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樑、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清明上河圖》雖然場面熱鬧,亭臺樓閣遍佈,商店小販林立,各色人群南來北往絡繹不絕,但是它表現的並非繁榮市景,而是一幅帶有憂患意識的“盛世危圖”,官兵懶散稅務重等社會矛盾隱隱若現,隨時都有毀滅這一繁華盛世的可能。

《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幅“盛世危圖”

圖中展現的官兵懶散的情況,把北宋軍隊的弊端展露出來。北宋自從建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宋朝就確立了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重文輕武,武將輪流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情況,兵將之間互不瞭解,雖然避免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但也大大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宋朝軍隊越來越羸弱。

北宋和遼簽訂《澶淵之盟》後,北宋和遼的大規模衝突不再發生,宋遼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幾十年沒有戰爭危機,軍隊更加懶散,久久不習戰事,本就羸弱的宋朝軍隊更加沒有戰鬥力。

《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幅“盛世危圖”

而宋朝的“養兵”政策使宋朝軍隊規模十分龐大,越來越多的軍隊使宋朝財政支出越來越大,《澶淵之盟》後對遼的“歲幣”進一步增加了財政支出,面對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困難,宋朝不斷加重賦稅,增加了百姓負擔。

到宋徽宗時期,宋朝社會矛盾越來越大,宋徽宗繼位後不到一年,就逐步懈怠政務,任用蔡京等奸臣,成日迷情於花鳥蟲魚,肆意揮霍,加重財政負擔。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專門設立搜刮民財的“西城括田所”,底層的勞動百姓面對越來越重的賦稅,不堪重負,爆發了梁山伯宋江起義和方臘起義,雖然最後農民起義被平定,但是北宋內亂的爆發,沉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

《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幅“盛世危圖”

不久之後,整天沉迷於花鳥蟲魚、任用奸佞的宋徽宗,進一步展現了什麼叫“書生誤國”。宋朝在軍隊羸弱的情況下,撕毀和遼近百年的和平協議,和金訂立“海上之盟”,發動對遼的戰爭,結果宋朝軍隊竟然被遼的“殘兵敗將”打敗,宋朝軍隊的無能刺激了金的野心,遼被滅不久後,金軍趁勝進犯北宋。不懂戰事、只會沉迷於花鳥蟲魚的宋徽宗,一味的被金軍敲詐勒索和欺騙,最終開封城破,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被虜,北宋滅亡。

《清明上河圖》成畫不到三十年,北宋就宣告滅亡,一度繁華盛世的開封城遭到空前洗劫,從繁華盛世到被滅亡,時間如此之短。

《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的背後,卻是一幅“盛世危圖”

《清明上河圖》本是張擇端以畫進諫,暗示宋徽宗注意盛世繁華下暗藏的社會危機,但是宋徽宗只迷情於畫中的繁華景象,卻不願注意畫面背後的社會危機,對畫面中表現的官兵懶散稅務繁重的情況視而不見,繼續沉迷於他的花鳥蟲魚、奇石怪木,最終導致北宋滅亡、自己也被金兵俘虜的下場。

結語。

一幅《清明上河圖》,盡顯盛世繁華,實際上卻是一幅“盛世危圖”。如果只是一味的看到盛世,一心沉迷於繁華,而忽視繁華背後的危機,這種繁華不久就會煙消雲散化為烏有。

孟子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國家和民族要時刻有憂患意識,一個團體和個人同樣要有憂患意識。只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未雨綢繆,不被表面的繁華和優勢矇蔽雙眼,才能保持不斷的繁華和進步,不被社會所淘汰。

明歷史,知興替,懂得失,本文由頭條號作者津城沐雨原創首發,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