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12歲男孩不願和媽媽分房睡,發現娃的異常表現,寶媽決定馬上分床

每個孩子在生長期的不同階段,都會面臨著成長和發展中的一些變化。當他們到了一定年齡,無法避免的要選擇和父母分房睡。

可能在很多家長的眼中,孩子就永遠都只是孩子,面臨這種變化,一些家長比較茫然,無法正確的處理。結果就是孩子剛開始同意父母分房睡的請求,時間一長興趣度降低以後,又會找各種理由回到父母的身邊。

時間一長,孩子變得越來越依賴父母,分房睡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

12歲男孩不願和媽媽分房睡,發現娃的異常表現,寶媽決定馬上分床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位離婚媽媽在網上的分享,她說晚上兒子的行為讓她很尷尬,後來通過好長時間的勸說,兒子才慢慢習慣了一個人睡覺。

原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這位媽媽就和孩子爸爸因為性格原因離婚了。一直以來,都是他們娘倆相依為命。

這位母親一直陪伴著兒子的成長,考慮到兒子從小缺少父愛,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開始就一直跟媽媽睡,結果到現在孩子已經12歲了,還是不願意一個人睡覺。

12歲男孩不願和媽媽分房睡,發現娃的異常表現,寶媽決定馬上分床

有天晚上,這位寶媽在睡覺的時候發現兒子緊緊的抱著自己,身上還特別燙,像發燒了一樣。這可把這位母親嚇壞了,趕緊去拿體溫計給孩子測量體溫,幸好體溫正常,沒有什麼問題。

第二天她去找醫生,向醫生描述完狀況後。醫生說:“沒事,這是性早熟的現象,12歲應該讓你孩子跟你分開睡了。”

回到家後她就決定跟兒子分開睡了,兒子剛開始也是死活不同意,後來她先是跟兒子達成一致分床不分房,時間一長沒想到兒子自己就提出來要自己一個人去隔壁房間睡了。

有的家長看到這裡可能會說:“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的確,孩子是家長眼中的心頭肉,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的家庭很多,父母有什麼事一般都會讓著孩子。跟孩子提分房睡,孩子那是一萬個不願意。那麼孩子為什麼如此害怕和父母分房睡了?跟孩子分房睡為什麼這麼困難了?

12歲男孩不願和媽媽分房睡,發現娃的異常表現,寶媽決定馬上分床

1. 怕孤單、缺乏安全感
很多孩子從小就跟父母一起睡,因為在父母的身邊能夠感覺到溫暖,而一旦離開父母的身邊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因此,在孩子要不要分房這件事上,父母要充分考慮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不在害怕陌生的環境,保持耐心,不能操之過急。

2. 害怕漆黑的環境

父母要及時告訴孩子黑夜並不恐怖,通過一些小故事幫孩子逐漸適應漆黑的環境。當他慢慢習慣而不感覺到怕時,睡覺就變得很容易了。

12歲男孩不願和媽媽分房睡,發現娃的異常表現,寶媽決定馬上分床

那麼如何成功的讓孩子分房睡了?

1、分床不分房

與孩子分床睡應該越早越好,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為他佈置一個嬰幼兒床,放在父母自己的房間裡。這樣即能隨時隨地的照看寶寶,又能在寶寶小的時候就培養起單獨睡覺的習慣。

2、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

讓孩子獨立選擇跟父母分床睡的最好方法,是給孩子選擇一個他喜歡的床,把房間佈置成他心儀的樣子,為此可以買一些布偶玩具、掛飾品,小寶寶見到心儀的玩具一般都會不捨得離開。為了保證孩子對房間的新鮮感和歸屬感,還應該定期給孩子更換床單被褥,讓孩子慢慢適應。

2. 睡前二三個小故事

在西方的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父母在床前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有的孩子還會因為沒有聽父母講睡前故事而難以入睡。睡前給孩子講一二個小故事,可以幫助孩子可以安撫孩子獨立入睡的恐懼情緒,為孩子建立安全感,同時還能豐富孩子的想象力,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3. 態度堅決,適當獎勵

當孩子因為分床而鬧情緒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因為不忍心看下去而選擇妥協。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在一趟兒童教育課中曾經說過:“孩子哭那都是哭給你看的,父母在孩子哭的時候應該陪在孩子身邊,無需做什麼,等孩子哭完了之後拿一條熱毛巾給孩子擦一下,這樣的教育方法叫恩威並施。”當孩子因為分房而鬧情緒的時候,父母應該堅決的給予態度,告訴他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父母的底線是什麼。當孩子鬧完情緒了,父母應該適當的進行一些表揚和獎勵,讓孩子既能堅持父母的底線又能感受到父母的愛。

12歲男孩不願和媽媽分房睡,發現娃的異常表現,寶媽決定馬上分床

最佳適宜分房睡的時間

選擇最佳分房睡的時間,對孩子至關重要。太早分床睡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太晚分床睡會讓孩子對你過度依賴,缺乏安全感,不夠獨立自主。所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初期一定要進行適當的干預。

專家建議5—6歲較適合分房,因為4-6歲是性萌芽期,根據弗洛伊德性心理發展理論,3-6歲是孩子的性器期。這個階段的幼兒喜歡玩弄自己的性器官,通過***、撫摸的方式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

和道德無關,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沒有道德觀念。建議孩子3歲以後可以考慮分床睡,5歲左右分房最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