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烏蘭毛都嘎查 第一書記的“菜單式”扶貧

新京報訊(記者 景嘯塵)在內蒙古各個盟市所屬旗的行政編制下,行政村叫“嘎查”。而烏蘭毛都嘎查,就是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下轄的一個行政村,也是興安盟一個典型的貧困嘎查。貧瘠的土地和重度貧困,讓這裡的脫貧攻堅幾乎變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駐村第一書記唐子建到來後,從危房改造、醫療保障到教育扶植、產業扶植,真就讓這個深度貧困嘎查一天天發生著變化,攻下了這個全旗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在烏蘭毛都嘎查,還創造出“菜單式”扶貧這樣一種精準對接體系,“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對所有貧困戶分類制定幫扶措施。

烏蘭毛都嘎查 第一書記的“菜單式”扶貧

烏蘭毛都嘎查駐村第一書記唐子建。受訪者供圖


44戶貧困家庭 10天走了三遍

2017年3月13日,唐子建到“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烏蘭毛都嘎查上任,剛到地方,他便迫不及待地進屯入戶走訪,“我在嘎查裡住了10多天,把嘎查裡44戶貧困家庭挨個走了整整三遍”。唐子建告訴新京報記者,他當時心裡裝滿了44戶貧困戶140人的現狀,也初步有了一些點子,並決心一定要改善這些家庭的落後面貌,讓還在過苦日子的鄉親們走出貧困。


烏蘭毛都嘎查 第一書記的“菜單式”扶貧

唐子建走訪困難群眾。受訪者供圖


讓唐子建最擔心的就是貧困戶孟長山的女兒孟雪蓉,“小女孩剛出生時被檢查出患有先心病和肺動脈狹窄,手術費要20多萬元”,這對於貧困戶孟長山來說是天文數字,結果孩子的病一直拖著沒有及時治療,在走訪後,也成為第一書記唐子建的一個心結。


後來,在唐子建多方打聽協調下,得知興安盟大病救助體系與北京空軍總醫院有定點幫扶合作關係,對符合救助條件的患者,盟裡可通過健康扶貧政策給予90%以上的報銷,而且個人支付治療費用將不會超過5000元。為爭取孟雪蓉早日手術,他與興安盟健康扶貧辦公室持續溝通、商定細節,同時備足備齊各種手續。2018年 3月,孟雪蓉在北京空軍總醫院成功進行了兩個手術,並於4月6日康復出院。原本需要30多萬元的兩個手術費,孟長山一家只承擔了5000元。心結解開了,唐子建說:“看著孩子一天天健康起來,我別提多高興了”。

“菜單式”扶貧 精準對接找出路

烏蘭毛都嘎查之所以貧困,除自然條件差、人多地少等客觀因素外,還在於產業結構過於單一,沒有“掙錢途徑”。在唐子建看來,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徹底拔掉嘎查的窮根,讓貧困群眾真正過上好日子。

然而,每個貧困戶的家庭狀況都不一樣,致貧原因也不一樣,“既然每個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不同,那就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記者瞭解到,在扶貧措施與貧困戶對接上,唐子建和嘎查干部研究建立起一種“縱橫交叉”的網格化扶貧精準對接體系。


烏蘭毛都嘎查 第一書記的“菜單式”扶貧

唐子建的“菜單式”扶貧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受訪者供圖


橫向上,綜合實施產業扶貧、健康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等幫扶措施,採用差異化的運營模式,提供打工、入股等多種收益方式。縱向上,對嘎查44戶貧困戶分類制定幫扶措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確保所有貧困人口都有針對性的脫貧增收辦法,這也正是“菜單式”扶貧的由來,讓貧困戶跟“點菜”一樣找到適合自己的脫貧路徑。

唐子建鼓勵8戶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野豬養殖合作社,同時,帶領更多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主發展養殖業。2017年以來,貧困戶利用“菜單式”式扶貧資金,自主發展脫貧產業,有44戶貧困戶養殖母牛294頭,33戶貧困戶養母羊350只,5戶貧困戶養殖母豬62口,19戶貧困戶享受棚圈補貼……最後的結果就是,貧困戶家家有產業、戶戶有措施,而且都是當年就能夠見效益。

多措並舉 嘎查全面脫貧

因為這裡50%貧困戶都是因病致貧,駐村以來,唐子建為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藥箱和優惠卡,每個藥箱內放置價值200元的日常用藥,同時貧困戶可憑藉優惠卡在全旗範圍內的平價藥房購買到最優惠的藥品。為解決貧困戶種地難的問題,他還協調農牧業科學技術局為每戶貧困戶送去2袋化肥,價值10500元。積極協調愛心企業,為烏蘭毛都嘎查8名貧困大學生每人每年提供2000元助學金。


烏蘭毛都嘎查 第一書記的“菜單式”扶貧

唐子建慰問困難群眾。受訪者供圖


唐子建表示,發展和壯大嘎查集體經濟,才是擺脫村莊貧困的持久支撐。他積極協調旗林業局,通過栽植方式為嘎查扶植集體經濟,其中包括林文冠果2000株、沙果1000株、李子樹和櫻桃樹500棵、紅柳樹4000棵、大柳樹1500棵,共計投入資金25萬元。同時利用嘎查1131畝集體土地,發展甜菜種植項目,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10萬元。通過多措並舉,果樹種起來了,甜菜成熟了,有了效益,也就解決了嘎查“無錢辦事”的難題。


醫療保障、教育扶貧、產業扶植,菜單式精準幫扶,駐村第一書記與嘎查干部、農牧民共同的脫貧努力終於結出碩果,烏蘭毛都嘎查如今已經正式脫貧。唐子建如今仍舊把嘎查裡的鄉親們當成自己的“親戚”,他向記者總結的工作體會就是,要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情辦,而通過真正解決群眾“心上的事”,駐村幹部收穫的也必將是群眾的真心。

校對 李項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