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為何一個善終一個卻死的悽慘?

偉大的安格斯


李斯與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文武百官之首,王翦與子王賁橫掃三晉、攻滅齊楚,立下赫赫戰功,後人言:

“古之善用眾者,莫如王翦、韓信”。李斯從底層文官做起,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一生平步青雲,官至大秦丞相。同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一個告老還鄉得以保全,一個叱吒風雲卻被腰斬棄市,為何兩人的下場截然不同呢?

一、同僚的前車之鑑,並非所有人的後車之師

別看有些影視劇裡的將軍,一句“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喊的多霸氣,那時候哪個敢不聽君王的命令,就算打了勝仗下場也是無比悽慘,因為與文臣相比,手握重兵的武將更是君王的“心頭大患”,他們在軍中的威望比王上還高,這怎麼不令君王坐立不安呢?王翦何人?秦國滅六國,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王氏聲望如日中天,但在王翦之前,有個將軍被賜死,那便是白起。秦將白起、王翦都有滅國之功,然而秦昭襄王卻下令白起自刎,明面上是將相不合,范雎進言,可能就連秦昭襄王也早想殺了這個功高蓋主的大將,正好機會來了而已。王翦為大秦宿將,是一把利刃,但他知道若那一天秦王覺得自己駕馭不了了,隨便找個藉口就能把他處死,因此在大秦統一未完便早早歸隱,言稱回家享受美酒、美食、美人,是不想經歷同白起一樣的殺身之禍,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李斯原本只是個秦國小吏,但他審時奪度,積極把自己綁上秦王政這條大船。同時,李斯也是個積極的陰謀家,為了自己能夠上位,當賞識自己的呂不韋大勢已去,他便一腳踢開,估計也是這時,他就有了對秦國丞相的覬覦之心。對待自己的同學韓非子,李斯也沒有手軟,他深知這位昔日同窗能言善辯,而秦王政重用韓非子之時,便是他李斯失寵之日,於是趕緊搶在秦王前,把韓非子毒死了。可惜呂不韋、韓非子的死沒有讓這位大秦權臣像武將王翦那樣知進退,本是玩陰謀權術之人,終究也中了他人的陰謀,落得個腰斬棄市、夷滅三族的下場。

二、明面“貪婪”可以善終,暗藏“貪心”則有殺禍

“人屠”白起,在面對秦昭襄王的紅人,應侯范雎“貪功”進言時,不知進退,懷恨在心,當邯鄲再起禍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違抗王命,這次不再是將相失和,而是君臣猜忌,白起慘死。王翦就不一樣了,在外人看來,王翦還未出兵便向秦王求賞良田豪宅,太過貪婪,甚至在行軍途中仍然不忘討賞,今天是美酒、明天是金銀,朝野上下多有不滿,但這老將精明著呢,如果不要小利小惠,當這位四世元老班師回朝,秦王怎麼賞?拿王位賞嗎?於是在別人看來是貪圖小利,實則是王翦不敢功高震主,提前求賞併為自己留好後路。

相比之下,李斯就顯得太“貪心”了,能從基層秦吏成為帝國的丞相,不是依靠秦國的軍功爵制,上陣殺幾個頭就能夠達到的,李斯能從小人物一步步崛起,靠得是他智冠天下的才華以及老辣獨到的眼光。趨附丞相呂不韋,李斯得到面見秦王的機會;當呂不韋大勢已去,李斯趕緊與其撇開關係,又積極向年輕的王獻言獻策,得到賞識;在秦始皇大限將至,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李斯與趙高合謀矯召,自認為用陰謀剷除了所有人,但秦二世最親近的人可不是他,而是趙高,一生玩弄權術的人,最終也被小人陰謀所害。

李斯、王翦都是大秦的文武重臣,按道理,飽讀經書的李斯要比征戰沙場的王翦更懂得審時奪度才對,李斯懂得投其所好,因此能久居丞相之位,得幸於秦始皇的恩寵,二世繼位,昏庸無道,才不管他的一片赤誠,紅人趙高也忌憚他的絕世之才,最終李斯死相極慘。王翦有滅國之功,明裡求賞,實則是自曝弱點,哪個君王會喜歡“聖人”呢?有了弱點,君王才駕馭得住。當良田百頃、金銀數萬都不足以彰顯王翦之功時,這位老將自覺退出,得以善終。


鄧海春


李斯和王翦可以說是始皇帝嬴政統一六國的左膀右臂,他們一文一武,王翦率領的秦軍戰無不勝,擊潰了楚國最後的名將項燕。李斯獻策謀國,從內部分化瓦解六國勢力,讓他們不戰自敗、土崩瓦解。

李斯在為小吏時,看到了倉鼠衣食不愁,領悟了“倉鼠之悟”,樹立了自己的目標。同時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貪戀權勢的性格缺陷。


王翦則出身將門,成為名將超越戰神白起,成為了他的目標。事實上,王翦確實做到了,他輔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幾個最難啃的骨頭,建立了秦不朽之偉業。

兩個人一個是秦之宰相,一個是國之將軍,在功成名就之後,選擇卻各不相同。李斯選擇了繼續,王翦選擇了放棄,李斯執著於權力,王翦著眼於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國時,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劍,但是在天下已定後,自己就成為了對於始皇帝來講潛在的威脅。如何保護自己和族人,成為了王翦面臨的問題。
其實在出徵楚國時,王翦就已經為自己就下了後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錢財和土地,表現出了自己貪財無志的嘴臉。在天下已定後,又主動交出兵權回家頤養天年。面對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確實沒有下手的理由。反觀李斯,做為國之棟樑在韓非子死後,唯一具備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瞭如何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
在沙丘之變中,為了當時扶蘇繼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選擇了和趙高合作,從哪一刻起就註定了李斯最後分命運。據理力爭還有一線生機,苟且求利只能自取滅亡。

最後歸結為一句話:“成就人的是目標,毀掉人的是慾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為官之道,懂得進退,懂得取捨。

王翦、李斯都是精明人,都是大秦帝國建立的功臣。不同於王翦,李斯的爬上速度很慢,晉升需要不是大機遇,或者是投機,走過的路帶著浮躁。而王翦靠掙軍功,一步步腳踏實地升上去,性格沉穩,是老秦人的代表。



一、王翦功成身退

王翦是秦國四朝老將,吃過的鹽,見過的事比李斯多。王翦早在秦趙爭霸時期就已經出道,手段圓滑,深諳變通之道。他的老上司白起因為性格過剛,得罪範睢,結果落得個奪爵賜死的下場。這件事對王翦影響很大,不能在朝中得罪丞相,更不能得罪小人。

同時,他少年喜好軍事,軍紀嚴明,愛兵如子,他的部隊是能打仗的精兵強將。打仗講究穩,所以基本上沒有敗仗。平定三晉、剿滅楚齊燕,由王翦和他的兒子王賁完成。

這對於秦國來說,是不世功勳,父子倆因功封侯,這也是王翦能夠現站在朝堂的底氣,而由他帶出來的青年將領也從毛頭小子變成了大秦帝國的棟樑之才,這對於王翦的維護也是大有裨益。



王翦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懂得進退,秦始皇尊其為師,把全國兵馬大權交給他,其實就是一種信任。而王翦也不負眾望,滅掉楚國,這是對秦始皇最大的回報。同時,他在打仗期間不厭其煩地向秦始皇索要土地房產,而不是私自領兵貪圖楚國財寶。表明自己在乎的是榮華富貴,而不是權力。這讓秦始皇心知肚明,大為感動。

等到王翦伐楚歸來,立馬繳了兵權,辭官告老還鄉,只接受了爵位,回去含飴弄孫,頤養天年。兒子王賁滅燕趙殘黨和齊國,也放權回朝,做一個閒官,甚至還隨秦始皇巡遊天下。當趙高與李斯奪權時,王家人誰也不去趟這這趟渾水。十五年後,王翦有極大可能安然去世。



趙高、胡亥一黨奪權後,賜死了北方長城兵團司令太子扶蘇、大將軍蒙恬,唯獨王家第三代王賁沒有受誅,反而成為了長城兵團的總司令。

這可能是趙高選人有所考量,不可能將兵權隨便放在別人的手裡。王賁、王離父子也在東巡的名單裡,而且只忠皇帝,是典型的中間派。王家雖然不掌兵權了,但在將門素有威望。此時蒙家在軍中掌權(太子黨),自己又不能貿然插手軍隊,用王家來替代蒙家是再合適不過了。



隨後王賁在鉅鹿之戰被項羽軍俘虜,生死不明(有可能被項羽殺了,項羽與王賁有著三代血仇,項羽的祖父項燕被王翦殺害)。

但這不代表著王家絕後了,因為王翦的子孫在後世建立著名的太原王家和琅琊王家兩大王姓世家,叱吒中國歷史兩千年。今日,王姓成為中國三大姓,有很大一部分算是王翦的後代。可以說,戰國最大的贏家是王翦,開創了一個千秋萬代的家族。



二、李斯爭權敗亡

李斯是荀子的學生,學習的是帝王之術,這類人是最大的政治投機家,同時這種人格缺陷對於權欲會達到一種幾乎於病態的地步。李斯本來是小吏出身,一心想往上爬,站到高位又想保住自己的權位,不惜打壓對手。胡亥即位後,與中書令趙高的矛盾立馬對立起來。

李斯與韓非本是同門師兄弟,因為韓非比他有才,深受秦始皇的青睞,怕取代他的地位,於是就進饞說韓非是韓國派來的間諜,弄死了韓非。由此可見,李斯對權力的熱崇遠勝情感與道德。



李斯從荀子出道,首先來到秦國做了呂不韋的幕僚。他找到了機會向秦王獻計,後來成為秦國間諜頭子。從長史—客卿(爵位相當於左庶長)—廷尉一路升遷。在大秦建立後,已經到了九卿級別。

到了公元前210年沙丘之變前,做到了左丞相級別。可以說,一路幾乎是順風順水,熬資歷也熬了過來,況且是對大秦帝國的政治、經濟、法律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深受秦始皇的賞識。

沙丘之變前夕,中書令趙高誆騙+脅迫李斯改立繼承人,扶胡亥上位,賜死太子扶蘇。趙高無非利用加官進爵滿足李斯的權欲,況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擔心自己會被蒙恬替換,熬了近三十年才坐到左丞相的位子,已經不想放手了。



同時,李斯的心理也在掙扎:趙高自己已經佈置好一切計劃。如果不參與,胡亥也能成功上位。一旦胡亥上位後就會以李斯不支持他為由,將他劃入太子扶蘇一黨,首先清理的便是自己這個丞相。

對於身處政治漩渦的人,頭腦發熱也是有極大可能的。尤其是李斯對於家族是非常在意的。一個是光明未來,一個是身死族滅,奮鬥了三十年的榮華富貴煙消雲散。對於一個政客來說,這樣的選擇也不為過。



然而,壞就壞在胡亥這個秦二世,大興土木,民怨沸騰。李斯和其他官員看不過去了,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絕對不能將大秦帝國葬送在自己的手中。於是紛紛去勸胡亥這個小祖宗,正好被趙高抓住機會,胡亥將李斯關進監獄,嚴刑逼供要謀反,李斯也屈打成招。

隨後公元前208年8月被腰斬,夷滅三族。而此時李斯三子李由身為三川郡守,在與起義軍血戰身亡,卻被趙高誣陷謀反,令人嗟嘆不已。


慵懶國王


李斯和王翦一個是文臣之首一個是武將之首,一般而言皇帝對武將的猜忌是要遠遠大於文臣的,因為武將有兵權在手對皇帝的威脅更大。漢初的韓信和南宋的岳飛就都是死在了皇帝的猜忌之心上。但是為什麼戰功赫赫的王翦能活的好好的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也許就能明白了。


王翦是戰國末期秦國繼白起之後的又一位傑出的將領,為秦滅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滅楚之戰就是他打的,當時還是秦王的嬴政在滅楚之前問王翦滅亡楚國要多少兵馬,王翦告訴嬴政非六十萬不可滅楚國,之後嬴政又問了李信同樣的問題,李信回答說二十萬足以滅楚。嬴政聽了李信的話哈哈大笑的說王翦將軍老了,並命令李信領軍二十萬滅楚。王翦見嬴政沒有聽取他的諫言就辭官歸鄉了。之後李信戰敗,嬴政親自去請王翦出山,王翦向嬴政討要了很多田產和宅院說是留給子孫的家業,嬴政應允了王翦才帶著六十萬秦國士兵出征了,在行軍途中王翦還不停的寫信給嬴政催促他兌現許諾給他的田產宅院,王翦的這一舉動讓他的副將很不解,他問王翦為什麼要這麼做,王翦對他說我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楚國這基本上是動用了秦國的全部兵力了,秦王多疑他真的放心我帶軍出征嗎?我這樣做無非是想讓秦王認為我是一個貪圖名利毫無野心的人罷了。王翦滅楚之後辭官回鄉徹底不問政事。一個手中無權不問政事的老人對皇帝沒有任何的威脅,加之秦始皇向來善待功臣王翦當然能安享晚年。


李斯的悲慘結局無疑是他自己自作自受的結果。李斯是秦朝的丞相,是深受秦始皇信任的重臣。他的悲慘結局似乎在他和趙高合謀篡改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二世皇帝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秦始皇遺詔讓公子扶蘇回咸陽即位,這道遺詔當時只有趙高知道,趙高知道扶蘇厭惡自己,怕扶蘇即位以後會對自己下手,於是說服了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胡亥登基之後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李斯勸諫胡亥愛惜民力停修阿房宮,胡亥不聽反而爸李斯關進了大牢,趙高趁機誣告李斯謀反,李斯在嚴刑逼供下被迫承認自己謀反被誅滅三族。


李斯有此結局只能怪他自己,他害怕和扶蘇親近的蒙恬搶了自己的丞相之位,於是選擇了和趙高一起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而將李斯推向深淵卻正是胡亥和趙高。李斯的私心不僅僅斷送了他自己還斷送了整個大秦帝國。如果李斯能堅持執行秦始皇的遺詔可能秦朝也能擺脫二世而亡的命運。


詩仙李白是酒鬼


按照慣例,我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兩個人!

首先王翦,秦國繼白起之後又一大將,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在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王翦可以說是居功至偉!東方六國,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剷除嫪毐和呂不韋的過程中,也離不開王翦的軍事支持。



王翦不僅能力強,資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對他十分尊重,連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師!

從這一點來講,他比白起強!而且或許是有了白起的前車之鑑,王翦為人處事十分低調,從不居功自傲。



雖然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立下大功,但他並沒有以此來爭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湧退,遠離朝堂,一代名將,就此謝幕!

然後咱們再來說說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時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個謀士的角色。



他先是勸說並幫助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而後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對內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參與者。比如廢除分封,推行郡縣!還有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可以說,李斯是一個影響後世兩千多年的人物。

不過,他的結局並不好,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沒想到趙高過河拆橋,陷害李斯,最終他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對於秦始皇來說,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為何最終結局如此之大呢?

我覺得有兩個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個過河拆橋的人!

都說秦始皇是個暴君,但他卻很少殺自己的臣子!



也沒有像劉邦,勾踐那樣過河拆橋,飛鳥盡,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人,他幾乎都沒虧待過。

當初李斯可是呂不韋的人,可是扳倒呂不韋后,秦始皇不僅沒有對付李斯,還重用他,可見秦始皇這暴君,名不副實!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計也沒這麼慘!

第二,李斯的過於渴望權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終,最大原因是他知進退。當初攻打楚國,王翦統領六十萬大軍啟程,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場之所以如此之慘,表面上看是因為趙高,但其實是他太渴望權力。當他聽聞扶蘇上位之後會立蒙恬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後,便倒向了趙高。如果當時他支持扶蘇,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蘇的為人,也不至於如此下場。



而且因為權力慾望,他才會成為趙高的對手,並最終為趙高所害!

這也算自食其果吧!


白話歷史君


在秦王政的滅國戰爭中,王翦可謂功勳卓著,滅趙以為郡縣,殘燕以定燕薊。其子王賁也是戰功赫赫,降魏王、定魏地,與李信破定燕齊。而滅國戰爭的重頭戲是滅楚之戰。

所謂秦國最強、楚國最大、齊國最富,最可能實現統一的當屬秦楚。所以能否攻破楚國,關係到秦國能否完成統一。始皇帝問少年得志的李信攻取荊楚度用大軍幾何,李信當即回答說不過大軍20萬。而老將軍王翦則說非大軍60萬不可。

始皇帝以王翦老而怯,故派李信將20萬秦軍伐楚。而李信為楚將項燕所敗而辱秦師。故始皇帝親赴王翦老家頻陽謝罪,力請王翦率軍破楚。王翦替換李信傾舉國之兵60萬伐楚。

出師前以及伐楚之際,王翦屢向始皇帝為其子孫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以為王翦索求無度,實在是太過分了。王翦則說秦王傲慢而不輕易信人,卻傾舉國甲兵以與我,當此之時不為子孫多請田宅是坐等秦王懷疑我要造反。

伐楚之戰,王翦並不是按照既往套路出牌、發揮秦國銳士敢打敢拼地專長。而是採取與楚軍持久的戰略戰術,以秦國國力對耗楚國國力,坐等楚國朝堂崩潰、軍力難以為繼,待項燕罷兵撤退之際,全力追擊,一舉殲滅楚國的有生力量,而後攻滅楚國,隨後再進擊百越直逼南海。

王翦既有白起之智勇,又能了明帝王之性情,可謂是智商和情商兼備的歷史名將。後世岳飛若能有王翦一般的智慧,也不至於枉死風波亭。所以,有此種情商,王翦的際遇不會太差。雖然二世繼位之時,王翦、王賁父子已然離世,但即便在世非但不會為二世、趙高屠戮,甚至可能力王狂瀾。

再者,始皇帝並非過河拆橋、誅殺功臣的帝王。所以,即便王翦只有武功而無情商,其及子孫也不會太差。王翦是以小人之心度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了。


李斯則不然。首先,李斯的功勳難以與王翦相提並論。其初為秦相呂不韋的幕僚舍人,《諫逐客書》後被拜為客卿,後官至廷尉、丞相。以軍事手段為主的滅國戰爭中,李斯的作用一般。而其主要功績是在統一天下後與馮劫等人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就是解決面對大一統的秦帝國應該怎麼樣管理的問題。李斯之功績並非顯著,主要仰賴始皇帝的寵信。所以,始皇帝之後的新君若論功行賞,李斯擔心自己的功勳不如蒙恬、自己的能力也不如蒙恬,故要使用見不得檯面的詭詐手段。

其次,李斯在詭詐這方面又敵不過趙高。在與趙高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最後可以說是為趙高所害。

再者,李斯生能逢時,遇到了知人善任、能與功臣共富貴的始皇帝;但也生不逢時,遇到了隨意誅殺功臣的秦二世。

正是如此,所以李斯及其家族才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場。

然而,無論是王翦還是李斯,在始皇帝之時,都不會有壞的結果。即便秦二世之時,王翦之孫王離仍統領秦國大軍。所以,李斯之遭遇主要是其與趙高的權力鬥爭的結果。再進一步設想,有秦國才有王翦和李斯及其家族的榮華富貴,而沒秦國,無論是李斯還是王氏家族都不能得善終。最後,王翦之孫王離兵敗,為項羽所殺。可見,揣摩上意也罷、權力鬥爭也罷,保不住秦國,王李兩家總難逃悲劇收場。


減水書生


這個問題要先從李斯這個人的價值觀講起,李斯年輕的時候,窮困潦倒、有一天他上廁所發現老鼠其實也很可憐,吃的是大便,有人來的時候驚慌失措趕緊逃走,連吃頓熱飯都的擔驚受怕。而李斯到了糧倉的時候,發現那裡的老鼠,超級幸福一天悠悠哉哉,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吃的肥肥胖胖,有人來了,它們也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李斯感慨萬千、同樣是老鼠、廁鼠咋就那麼慘,倉鼠咋過滴那麼好暱、李斯要做倉鼠。他也悟到了,環境地位選擇的重要性。從這一點看、李斯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他是一個沒有政治原則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想到的會是他自己的榮華富貴。後來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太監趙高威脅利誘李斯、
他們合謀篡改了始皇的傳位詔書,廢了太子扶蘇,改立胡亥為新帝,為秦二世。李斯在這件事上、沒有一點政治原則、為了自己的相位而妥協。導致他以後被腰斬於市。李斯臨死前對兒子說“在也不能和你牽著黃狗去城外打獵了!


李斯的死是誰造成的?是他自己!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利、非要聽一個太監的話、最後身死家滅、能怪誰啊!我們在看看另一位主角王翦,王翦不僅是軍事家、我看還是一位政治家。王翦聰明而且善於揣摩人心、
王翦伐楚、出征前問秦王要地要豪宅、出征後又幾次三番派人到咸陽問秦王要地要宅。連他兒子都看不慣了 ,說父親這樣做會不會有點過分、王翦說“秦王生性多疑、他將全國士兵交給我、如今只能多要些東西、才能讓他認為我除了錢、沒有別的想法。才會消除對我的疑慮。王翦滅楚後、急流勇退,辭官歸隱。得以善終。


365小強讀歷史



李斯和王翦都是秦始皇能統一六國的大功臣,王翦能夠功成身退,而李斯作為丞相,聰明絕頂,還是開國元勳,按說應該也能功成身退,頤養天年的,卻落個被腰斬,滅三族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我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解讀。


李斯師承荀卿,學的是法家思想,就是“帝王之術”,主張君主權利至高無上,而扶蘇則是儒家思想的擁護者,如果扶蘇繼位,將打破現有秩序,自己的心血將毀於一旦,自己的位置也將被蒙毅或蒙恬取代,一生功業煙消雲散,後世也將無人能記得李斯,加上秦國曆史上的宰相最後都沒有落得好下場,還有自己的私心,所以秦始皇在沙丘死後,就夥同趙高篡改繼位詔書,廢扶蘇,立胡亥為繼承者,胡亥人比較二,也好控制,能更好的實行自己的法家思想,不過胡亥的老師是趙高,更聽趙高的話,在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敗北, 所以最後落後腰斬於市,全家老小被滿門抄斬,如果與趙高的政治鬥爭中能贏,估計也能成為人生贏家。



而王翦也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很擅長揣摩人心,深知“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而秦始皇是個多疑的人,不信任任何人,加上自己也沒有多大的野心,為了明哲保身,所以在秦始皇快要統一全國的時候,急流勇退,歸隱山田,算是極其聰明的做法了。


綠球萬象


王翦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功績自不必多說,只需知道他作為秦國的將領,為秦朝統一六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作為這麼一位勞苦功高的將軍,他的結局卻能夠善始善終,這與同時期的李斯相對比,倒是相形見拙了。

那我們就來看一下,王翦為何能夠在功成名就之後得以善終呢?



其實,這個結局也是多種因素所影響的。

第一,秦始皇本就本不是一個濫殺功臣的君王,相反,秦始皇對待自己的臣子一向寬容,因為他知道,如果沒有這些驍勇善戰的將軍與這些謀略超群的文臣們,他也並不能成為這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國家,所以,秦始皇的寬容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與他對比,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開國皇帝便不然了,不過這也是後話,在這裡便不再多作闡述。

第二,王翦自己有著卓越的政治意識,他他謹慎的性格註定了他善終的結局。他善於以不變應萬變,這才有了“以逸待勞”這一充滿智慧的一計。他深知作為君王都會有著將領“功高蓋主”的警惕性,於是他便盡力的去消除秦始皇心中的顧慮,在伐楚時便請求賞賜田地,在秦始皇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直接退出秦國的權力中心。

一個如此勞苦功高的將軍還知道歸權於君,實在讓人沒有拿他下手的慾望。

再者,需要提及的是,李斯的死與王翦沒有太大的可比性,因為李斯的死與秦始皇的關係並不大,準確的來說,李斯的死歸於趙高的忌憚,是趙高假借秦二世的手將李斯處以腰斬。而就在秦始皇臨死的時候,他對李斯都還是特別的倚重的。



李斯在沙丘之變時,沒有選對自己的政治立場,則是導致他死亡最為直接的原因。

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假設,如果李斯選擇不與趙高為伍,而擁立公子扶蘇為皇帝的話,就算是扶蘇任蒙恬為丞相,可是以扶蘇與蒙恬的人品,必然會給李斯一個相對更好的結局。

可惜,李斯的一次錯誤的選擇終歸要用自己的生命來買單,這著實是有點被別人賣了還為別人點鈔的意味。就是因為他放不下自己的權力,才導致滅亡。

有時候,明哲保身並不是一個貶義詞,在政治領域,它恰恰是一種政治智慧。權力是一朵帶刺的玫瑰,若是細細品味,你能夠做出屬於自己的一番功績,可是如果一直抓住不放,這便是不知進退,必然需要以一種慘痛的結局來作為代價。


歡迎關注我,為您帶來優質的歷史解答~


妙齡老翁談歷史


王剪主武,李斯主文,一文一武,左膀右臂,嬴政中間調度,共同完成滅六國之統一大任。然,王剪享田園風光,安享晚年。李斯卻落了個車裂的下場。


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也不是個過河拆橋濫殺的主,兩人結局差異如此之大,為什麼?根本原因在進退上。

一、王剪急流勇退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李牧、廉頗,再就是王剪,說明王剪的軍事能力極為出色,是個了不起的武帥。

但他的政治敏感也卓越,貴為四朝元老,呂不韋等人尊重他,嬴政更是稱之為師,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

殲滅六國的功勞是何等之大?一戰接一戰,他已經表現夠出色了。他深知,一塊蛋糕,眾多瓜分,獨樂不如眾樂樂。最典型的例子是秦滅楚一戰,李信主張二十萬軍滅楚,而王剪要六十萬。一眼就知各將和主嬴政的心思!為此,出關前,三番五次向嬴政祈求賞賜良田,美宅,以打消嬴政之疑慮。

所以,滅掉燕國之後,他即刻祈求告老還鄉,舉薦其他將領擔當剩下的統一大任。若不是後來李信滅楚國失敗,否則王剪是打死也不出山。


王剪識趣,知道什麼時候該退,嬴政自然不為為難。

二、李斯急流勇進

李斯信奉法家,注重踐行法家思想,因一篇《諫逐客書》受嬴政重用,之後,順應歷史大的潮流,輔助統一六國。

公元前221年,嬴政自稱“皇帝”,而其丞相便是李斯。他繼續幫助嬴政廢除分封,推行郡縣,實現度量衡等的統一,鞏固秦朝政權。

但是秦始皇死於沙丘時,他猶豫了,念一己之私心,生怕自個的一切被蒙恬多有,貪一時之權勢,聽信趙高汙濁的話,急流勇進,扶持公子胡亥上位。


最後,諷刺地慟哭,對兒子說道:“吾欲與汝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面對權勢,該進?還是該退?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這是一門學問。而王剪贏在正確地時機急流勇退,李斯輸在錯誤地時間急流勇進了。

所以,王剪安享,李斯被車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