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大明風華:孫若薇的原型,與朱瞻基青梅竹馬,朱祁鎮生母身份存疑

《大明風華》開播,熱度直線上升,該劇以皇后孫若微的傳奇一生為主線,講述了她歷經六朝五帝從靖難遺孤成為皇太孫妃、太子妃、皇后到太后的故事。

劇中孫皇后由湯唯飾演,相對於娘娘專業戶孫儷,湯唯少了一份霸氣。

大明風華:孫若薇的原型,與朱瞻基青梅竹馬,朱祁鎮生母身份存疑

《大明風華》劇照

靖難之役與玄武門之變一樣,成為了大明之痛,也讓永樂大帝朱棣背上了殺侄奪位的罪名。再多的功績也抹不掉靖難在朱棣心中的陰影,御史景清在南京城破之際,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安排給將軍孫愚,混亂中,只有大女兒曼殊被孫愚救走,更名孫若微。小女兒曼筃流落宮中,被宮中女官胡尚儀收養改名胡善祥。

大明風華:孫若薇的原型,與朱瞻基青梅竹馬,朱祁鎮生母身份存疑

《大明風華》劇照

這就是朱瞻基日後的兩位皇后。出於劇情的需要,孫皇后和胡皇后的身世被改變為靖難遺孤。

歷史上真實的孫皇后和胡皇后其實並不是親姐妹。她們之間又有哪些瓜葛呢?

正宮皇后胡善祥

宣宗朱瞻基的恭讓皇后胡善祥是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被立為皇太孫妃。

天姿英明孝敬仁厚年長已冠宜諧室家爾胡氏光祿寺卿胡榮之女天作之合茲特授金冊立爾為皇太孫妃

在朱瞻基即位後,胡善祥被封為皇后,雖然貴為皇后她既得不到皇帝的寵愛,又因體弱多病,只為朱瞻基生了兩個女兒。迫於朱瞻基的壓力,胡皇后只能自己寫退位的表章,自己申請將皇后之位讓給孫貴妃。

關於胡皇后的退位,《明史》中的記載為“三年春,帝令後上表辭位,乃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冊貴妃為後”,退位後的胡皇后在參加張太后安排的宴會時,張太后將她的座位安排在孫皇后之上,孫皇后對此事耿耿於懷。


大明風華:孫若薇的原型,與朱瞻基青梅竹馬,朱祁鎮生母身份存疑

《大明風華》劇照

而《明宣宗實錄》中記載的是胡皇后上表申請退位,朱瞻基“驚愕”,皇太后也說“媳婦何至出此言?慎勿妄思。”胡皇后的退讓,孫貴妃也曾經推辭不受皇后之位,而且孫貴妃對於胡皇后的病也曾經非常關心。

冊胡氏為皇后孫氏為貴妃胡氏之疾貴妃視之尤厚故胡氏之退讓孫後之不居皆其誠心雲

不論胡皇后的退位是《明史》中的被動,還是《實錄》中的主動,胡皇后是一位與世無爭的賢后是毋庸置疑的。孫皇后的兩張面孔《明史》和《明實錄》肯定有一個是不實的。

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失去倚靠的胡善祥在一年後也薨逝了。

在商議用何種禮儀下葬胡氏時,楊士奇主張用皇后的禮儀,群臣忌憚孫太后的權勢,最終只用了妃嬪的禮儀下葬。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明實錄》中孫皇后偽善的一面。

青梅竹馬孫皇后

《大明風華》中,孫若微的原型是朱瞻基的孫皇后,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她的名字。孫皇后是山東鄒平人,父親孫愚是永城主簿。明仁宗朱高熾的張皇后也是永城人,年幼的孫氏小時候就很美,張皇后的母親彭城伯夫人入宮之時經常和朱棣提起孫氏的聰明賢惠,經過朱棣的首肯後,孫氏被當時還是太子妃的張皇后撫養。

大明風華:孫若薇的原型,與朱瞻基青梅竹馬,朱祁鎮生母身份存疑

《大明風華》劇照

十歲左右長於宮中的孫氏,與明宣宗朱瞻基一起長大,青梅竹馬的感情,自然比胡善祥佔有天然的優勢而更得朱瞻基的寵愛。

按照禮制,皇后被冊封時,有金冊和金寶,貴妃只有金冊而無金寶。

明宣宗即位後,打破了這個規則,朱瞻基為她向張太后請求賜予孫貴妃金寶,這也開了明朝貴妃賜金寶的制度先河。

據《明史》記載,孫皇后並非明英宗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她是“陰取宮人之子”,無眠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可能是在修《明史》之時,參考了傳說的成份而已。

奪門之變

“好聖孫”朱瞻基英年早逝,只有九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張太皇太后以及“三楊”內閣的相繼離世去職,年輕的朱祁鎮逐漸地寵信宦官王振,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御駕親征的明英宗被俘於“土木堡”之役,大明二十萬精銳盡喪。消息傳到朝中,孫氏在於謙等人的建議下,果斷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攝政。同年九月,朱祁鈺即位成為景泰帝。

大明風華:孫若薇的原型,與朱瞻基青梅竹馬,朱祁鎮生母身份存疑

《大明風華》劇照

第二年,朱祁鎮被放回後,天有二日的情況出現,貪戀權位的朱祁鈺不肯讓位給自己哥哥,還將朱祁鎮軟禁了起來。

徐有貞和石亨等人,出於自身的目的策劃了“奪門之變”,他們將這個計劃向孫太后請示後,付諸實施。在這個復辟的過程中,孫太后的弟弟孫繼宗也參與其中,最終被封侯。孫太后也成為了明朝第一位有徽號的皇后。

英宗復辭,上徽號曰聖烈慈壽皇太后。

天順六年九月,孫太后駕崩。

無眠心語:

與胡皇后相比孫皇后的一生是幸運的,有一個寵愛自己的夫君。她由一個永城主簿之女,一步步爬到皇后之位,在“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中,她果斷出手,顯示了他卓絕的政治手段。她創造了明朝多個第一,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她上位的過程中,有些手段是不光明的,可是在皇宮中有哪個勝利者是清清白白的呢?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