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当前布病防控形势及策略分析

2020年1月6日,针对近期布病,以及非洲猪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五大学生平台组织联合邀请相关权威专家就热点问题进行讲座。


讲座特别邀请到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国家/OIE动物布病参考实验室主任丁家波研究员进行了《漫谈布病及其防控》主题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四大方面:我国面临的布病防控形势、布病的危害、布病防控困境的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养牛》编辑部对报告内容进行梳理,分享给各位读者。

专家讲座 | 当前布病防控形势及策略分析

我国面临的布病防控形势

丁家波研究员首先介绍道,根据WHO的调查分析,布病是世界上流行最广泛的人畜共患病,但也是最被忽视的七大疾病之一。丁研究员比较分析了近10年全球动物布病流行情况,提示目前全球布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丁研究员引用了最近有关我国人间和畜间布病流行情况的文献,整体上我国布病发病情况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人间新发病例自2001年开始逐年明显上升,至2015年达到56989例,近几年略有下降,2018年为40641新增病例。畜间病例也处于高位,根据动卫中心2018年对全国17个省份37个县牛羊布病的血清学检测数据显示,牛的个体阳性率为4.08%,群体阳性率为31.49%;羊的个体阳性率为1.14%,群体阳性率为14.58%。目前我国牛羊布病发病率与《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规定的控制标准和稳定控制标准还有较大差距,布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专家讲座 | 当前布病防控形势及策略分析

布病的感染与免疫

对家畜来说,布病可导致繁殖性能和生产性能的下降。对人而言,布鲁氏菌可以导致人发生布病,表现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皮疹和黄疸;急慢性期患者可以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

布鲁氏菌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侵入巨噬细胞,并随着巨噬细胞进入毛细淋巴管,在就近的淋巴结中大量繁殖,产生增生性淋巴结炎,甚至形成肉芽肿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成为布鲁氏菌储存地,形成原发病灶。

强毒布鲁氏菌在原发病灶处大量繁殖后,可突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使局部组织产生炎症,变性或坏死;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布鲁氏菌可进一步随血流到达其他实质脏器,产生多发性病灶。随着布鲁氏菌的代谢产物、内毒素等物质不断进入血流,可引起致敏反应,形成慢性感染。

疫苗株不会像强毒株那样能够突破机体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只能在就近的淋巴结中进行有限的繁殖,并通过刺激淋巴细胞产生免疫保护,随后疫苗株被机体逐步清除,免疫保护力产生。


布病防控困境分析

我国布病防控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传染源或传染因子不清;
  • 确诊的传染源未能及时规范处置;
  • 感知风险能力低,切断传播途径难;
  • 易感动物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丁研究员认为传染源/传染因子不清是我国布病防控遇到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布病传染源/传染因子一般认为是检测为布病阳性的动物和布病流产物,忽视因检测方法问题导致的阳性动物被漏检。

丁研究员用大量案例给大家分析了由于检测方法或检测试剂的选择不当,导致大量动物被误诊的事实,特别是由于将布病阳性动物误诊为布病阴性,从而通过“检—淘”模式无法真正获得布病阴性的群体。为了克服因不同检验方法存在的盲区导致的漏检,建议采取多种方法加以检测,以尽量减少假阴性率。

专家讲座 | 当前布病防控形势及策略分析

防控策略

目前布病的防控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准确诊断,有效控制或彻底消灭传染源;
  • 溯源管理及流动控制,切断传播途径难;
  • 科学使用疫苗,保护易感动物;
  • 种群净化。


丁研究员认为在布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使用疫苗是控制布病必不可少的选择。只有做好畜间布病的防控,才能消除对人的威胁。他例举了马耳他和加拿大两个国家在布病防控的采取的不同策略,得出只有从源头防控布病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式。

目前我国使用的兽用布病疫苗主要有三种:A19S2M5,其中S2在国内用量最大,安全性最高。但当前所有疫苗都不可通过注射方式免疫怀孕动物,且存在干扰临床诊断的现象。研发更安全高效且不干扰诊断的新型布病疫苗是当务之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