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養脾要養在點子上,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脾是後天之本,對養生有著重要的意義。《金匱要略》有云:“四季旺脾不受邪”,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脾,只有脾健康了,人體才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在養脾之前我們首先要熟悉脾的特性。

養脾要養在點子上,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給脾一個乾燥不溼膩的環境

“喜燥惡溼”是脾的第一個生理特性。因為人體內的水谷精微大多是液體狀態,脾輸送這些液體到全身各處,很容易被“液體”纏上造成“脾被溼困”的現象。打個比方來講,一個人在泥濘中行走,走的越久,鞋子黏上的泥巴就越多,阻礙前行,導致越來越走不動,最後只能停下來,“脾被溼困”就是這個道理。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陰陽中屬陰,也就是“陰土”。因為脾的陰性屬性,容易陽氣衰、陰氣盛,所以當身體被溼邪(即溼氣、病邪)侵入的時候,脾就會首當其衝的受傷害。如果身體溼氣太重,“脾被溼困”就不能正常發揮它的生理功能。當脾的陽氣虛衰的時候,不僅可引起溼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溼侵襲。

清代名醫葉天士在他的醫案中曾記載:“溼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說明因溼邪而產生的一些病症很容易變成脾的問題。所以,要給脾一個乾燥不溼膩的環境,在治療脾虛溼的病證時,要燥溼化溼。一方面健脾,一方面要行氣、利溼來恢復脾功能的健運。

養脾要養在點子上,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老年人的健康情況和精神狀態都能從腿腳是否靈便中體現出來。而四肢活動是否正常,與脾的好壞有很大關係。

《素問》中說:“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必因於脾乃的稟也。”說明脾運化水谷精微和升清的功能是否健旺,關係著四肢的功能是否正常。脾健運,運送到四肢的營養就充分,四肢就強健有力;如果脾失健運,營養輸送受阻,四肢就會營養不足倦怠乏力,嚴重者會出現肌肉萎縮、肢體癱瘓。當出現手腳乏力、皮膚鬆軟的時候,就要多多注意脾的調養了。

脾不喜歡你想太多

大家可能都有過因為思慮某件事而茶不思、飯不想的時候,有詞雲“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從中醫角度來說,這些都是“思”過度造成的。

養脾要養在點子上,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中醫將情緒分為五志,即喜、怒、思、憂、恐,分別對應心、肝、脾、肺、腎,其中“思”包括思慮和思念。思作為人的一種情志活動是正常的也是必需的,但“思貴有度”,如果思慮、思念過度,就會出現“氣結”,脾氣糾結,食慾下降,脘腹脹悶等狀況,影響脾的運化升清和化生氣血的功能,造成各種疾病,這就是“思傷脾”在我們身上的體現。

人體的胃腸神經上有一個被稱為“第二大腦”的“腹腦”,之所以這麼叫,是因為在人體的各個器官中“脾胃”是跟情緒關係最為密切的。它跟大腦一樣,會因為情緒而影響功能,比如工作中出現了紕漏就會讓人覺得食不下咽。

現在職場競爭壓力大,揣摩上司心思、維護同事關係、工作任務繁重,這些看似常態的現象讓人們每天的神經都處於緊繃狀態,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對脾胃的克伐,造成脾虛。中國文化提倡“克己”,這就造就了中國人具有“隱忍”的普遍個性,在這個忍的過程中,我們就是把一些負面的情緒、怨氣壓抑下來,久而久之就會傷脾。

元代名醫朱丹溪創制了一種叫做“越鞠丸”的藥,特別適合抑鬱不舒的女性。現在藥店裡賣的是越鞠丸的變方,叫“越鞠保和丸”,適用於治療因為情緒問題導致的飲食積滯、消化功能失調。

養脾要養在點子上,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脾在竅為口、在液為涎

脾如果病變,就會在嘴裡反映出來,比如食慾的變化、口腔異味等,如果是溼氣困住脾導致脾失健運,嘴裡就會有甜、黏的感覺,同時嘴唇也會淡白無光澤。

養脾要養在點子上,老年人養好脾,腿才會有勁兒

我們食慾很棒、吃到喜歡的食物的時候就會吃得“津津有味”,特別渴望吃到某種食物的時候就會有“垂涎欲滴”的感覺,這些都是津液的分泌,也就是俗話說的“流口水”,醫學上叫做“口津”。津液的分泌有助於食物的吞嚥和消化。“在液為涎”就是說脾的狀況從口水上也能體現出來,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不溢於口外”,如果脾胃不和,常常會導致口水分泌增加,而發出口水不受控制自己流出。所以,如果反覆、經常流口水,就要看看你的脾是不是有問題了。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