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洗熱水澡防新型冠狀病毒,科學根據不足

​​據國家衛健委消息,截至1月28日24時,收到31個省(區、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5974例,現有重症病例1239例,累計死亡病例132例,累計治癒出院103例。累計收到港澳臺地區通報確診病例:香港特別行政區8例,澳門特別行政區7例,臺灣地區8例。

另據健康時報消息,從2019年12月30日首次發佈疫情相關公告算起,“新型肺炎”病例數在30天內,確診人數超過了2003年“非典”確診病例數(5327例)。

而在疫病的危急時刻,不斷有各種防治疾病的方法出現。一篇名為“勸君洗一熱水澡,新型病毒大減少”的文章在微信群轉發,文章建議洗熱水澡保護新型冠狀病毒易感人群,該文章署名為免疫學博士。

文章稱,洗熱水澡是在熱力作用下,增加人體體溫,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使人體整體溫度可達40℃左右(呼吸道,包括咽喉、氣管、支氣管、肺葉的溫度都可達到40℃左右),高溫的血流通過毛細血管可與病毒進行交鋒,達到強力抑制病毒生長,保護易感人群之目的。

眾所周知,抗擊傳染病有三板斧,控制傳染源、隔離病人和保護易感人群。洗熱水澡就是保護易感人群。然而,提出一種建議除了需要調研,還需要論證其有無潛在的、基本的和確切的科學原理和根據。而洗熱水澡提高體溫抑制病毒,在基本科學原理上並沒有多大證據支撐。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指出,在家裡洗(泡)熱水澡和高溫消毒是兩碼事,洗熱水澡保護易感人群不宜宣傳!因為,洗熱水澡不等於高溫消毒可以防疫。

即便如該文所稱,所有病毒在56℃時即可滅活(病毒死亡),但洗熱水澡的溫度最多也只能使人體整體溫度達到40℃,難以達到滅活病毒的溫度。即便人洗澡可以耐受最高50℃的水溫,但超過55℃的水溫會對人造成傷害,80℃就會燙傷人。洗澡時水溫難以達到56℃,因此,難以達到滅活病毒的目的。

另外,人體體溫除了保持在37℃左右外,還有“皮膚溫”,也就是皮膚表面的溫度。在環境溫度為23℃時,人的額部皮膚溫一般為33-34℃,手為30℃,腳為27℃。就連人的內臟也各有溫度:肝臟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接近38℃;腎臟、胰腺及十二指腸的溫度則略低。如果通過洗熱水澡將體溫增加到40℃以上,反而會傷害某些身體部位和器官。

再者,即使對身體進行高溫沐浴消毒,人們洗澡前後接觸衣物和其他物體,附著在上面的病毒同樣可以感染人,因此洗高溫熱水澡對抗禦病毒感染沒有實際意義和可操作性。

除了在科學原理上難以獲得解釋外,洗高溫澡這一抗禦疾病的措施如同其他措施和方法一樣,也需要經過循證醫學的檢驗。

循證醫學(EBM)是指“遵循證據的醫學”,又稱實證醫學,即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據,同時結合醫生的個人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考慮病人的價值和願望,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療措施。

在臨床醫療上,循證醫學需要通過大規模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以判定一種療法是否有效,而非只是醫生和病人感到或認為有效。

在藥物和疫苗研發上面,也需要對一種藥物和疫苗進行動物試驗和臨床人體1-3期試驗,當然,都是雙盲對照研究,才能判定藥物和疫苗是否安全有效,是否可以上市和進入臨床治療。

洗高溫澡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藥物和疫苗,但作為一抗疫方式,還是需要循證證明的。遺憾的是,目前,這一方法並未經過動物試驗檢驗,更不用說經過大規模隨機雙盲人群的對照檢驗。所以,這種方法也不可取。

現在,在預防和抗擊疫情上,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內通風,少去熱鬧場所,減少人員接觸交流等。因為,阻斷了人與人的接觸,控制疫情也就比較容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