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提起中國文化必定繞不開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他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儒家學說的創始人。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孔子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自他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在當今社會,我們可以從孔子的言行中借鑑哪些經驗呢?

01 認識自己,對人生負責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我們現在讀《論語》,從文字中能看到孔子的形象,不過《論語》中最值得注意的還是他對自己的評論或描述。

孔子與一般人的態度不同,並不迴避跟人談論自己,一般人談論自己的時候基本上都比較籠統,即使自誇,用的語言也比較委婉,很少能正面地剖析自己。

但孔子不介意,因為他能清晰地認識自己,有對自己負責的心態以及對自己的人格有著期許。

從這一點看,讀《論語》也可以把孔子的自我認知跟我們的人生目的結合起來。看看他的自議,對比知道我們自己的距離。

如《論語·述而》中: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句話的意思是葉公問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發憤用功到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忘憂愁,記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如此等等。”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這是孔子的自畫像,表明自己是刻苦的、勤奮的,也是獨立的。

《論語·子罕》有一則: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這段話表達了村民對孔子的態度既敬又嘲,說他博學樣樣精通,但件件稀鬆。孔子的回應也是平等的,他在專注一處和廣泛瀏覽之間顯得隨心所欲。

孔子為何能毫不避諱地談論自己呢?這是因為他知道自己能夠抵達的境界在哪裡,他非常認可自己,雖然談論得平常,甚至不無驕傲,大傲若謙卻也當仁不讓。

我們讀孔子和自己做對照,可以看到儘管孔子說的都是家常話,都是些常識,但能做到的人依然是少數,而孔子的生活是真正踐行了老子所說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孔子是少數能知能行,知行合一的人。

02 少年立志,成年自強

孔子作為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很多言行事蹟會伴隨我們一生,只要我們讀過就不會輕易忘記。

在孔子眾多的人生倫理中,他晚年對自己人生的總結堪稱經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孔子說自己從十五歲立下了學習的志向,三十歲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若以孔子的總結為標準,古往今來能及格的人寥寥無幾。

孔子十五歲立志學習,但現在十五六歲的青少年為聲光電氣、影像、信息和技術等包圍,已經很難做到“志於學”。

“三十而立”也不容易,對很多三十出頭的青年來說,他們的心智尚不成熟,不做啃老族,不給親人添麻煩就算是立住了。

很多人到了四十歲既有深深的困惑,又抵擋不了生活和社會的誘惑,終日忙碌隨波逐流,卻不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麼,因此,想做到“四十不惑”也是難上加難。

因此,可以說孔子的而立、不惑、耳順等人生原則都是現代人實實在在的參照,不斷地以之作對比,我們可以瞭解自己的人生是否及格了,也不會為眼前一點成就而洋洋得意。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前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說在自己的一生中,他一直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很多教誨仍為他指引方向。

不管他去哪裡,都會隨身攜帶《論語》,在他的皮夾裡放著一張煙盒大小的紙片,上面是用韓文和漢子抄錄的孔子名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僅是潘基文,古今中文很多人都以自己的一生向孔子這句話致敬,向孔子的這句教誨行注目禮。

張九齡寫詩:“五十而無聞,古人深所疵。”現代開國的國父之一黃興有名詩:“卅九年知四十非,大風歌好不如歸”等等。

03 活到老,學到老

《論語》開篇即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一生倡導的價值很多,他提倡仁,提倡孝,提倡禮,提倡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

但孔子的弟子發現學習才是老師至上的價值,在孔子眼裡,沒有什麼比學習更好的生活了。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飯,徹夜不睡覺,去左思右想,結果沒有什麼進步,還不如去學習為好。”

這是孔子的學習精神,而他學習的志向從少年起開始,從未中斷,貫穿一生。

他的學習意志強大,表示“朝聞道,夕死可矣。”

不只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意志值得世人學習,孔子的學習方法也值得提倡。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他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跟一般人的態度不同,很多人崇拜權威,名人,對周圍的人不屑一顧,但孔子不僅向老子、師襄等前輩學習,他也從弟子顏回、子路那學習。

孔子的學習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教學相長,他不止自己學習,還要去教導別人。

這和我們現代人也有所不同,大多數人是不願意費心去教育別人的,遇到悟性差的我們甚至會覺得“爛泥扶不上牆”,或者是“豎子不可教也”,但孔子覺得“有教無類”。

到晚年他還在學習,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意思是再給他幾年時間,到五十歲學習《易》,他就可以沒有大的過錯了。

孔子談論學習的名言有幾十條,都可圈可點。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等等。

他的學習人生給了後人榜樣,如三國時東吳的呂蒙,發奮讀書,留下“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的美談;南朝陶弘景“讀書萬餘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南宋朱熹倡導“無一事不學,無一時不學,無一處不學”。

孔子:年少立志學習,成年自強不惑,老年隨心所欲

如今的社會網絡更加發達,表面上看起來我們能學習的途徑增多了,朋友圈、微博、論壇新聞,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吸收新知,但似乎離孔子說的“知者不惑”更遠了。

因此,讀孔子還要從孔子那裡學習如何學習,如何把學習和人生相結合,學以致用才是學習的最高價值。

孔子的光輝不在於他說了多少深刻的道理,而是他的常識感和常心常行從常人中浮現出來。現代人讀《論語》,可以孔子那裡學到人生可以通過學習抵達完善、快樂和幸福。


文/紫竹凌:多平臺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