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的張格爾之亂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趙傑


  眾所周知,1840年開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是大清帝國近代屈辱史的開端。英國通過這場戰爭最終迫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低下高傲的頭顱,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此,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屈辱就一次次在大清帝國的歷史上上演著。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鴉片戰爭之前十年,一箇中亞小國對大清帝國發起的挑戰,竟已經預見了十年之後鴉片戰爭的結局。這是怎麼回事呢?

  浩罕汗國——這是一個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國家。它位於中亞費爾幹納盆地,蔥嶺以西,是大清帝國的鄰國之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平定回部大小和卓木叛亂,一路追擊大小和卓木兄弟,越過蔥嶺進入中亞地區。浩罕汗國的國君額爾德尼見清軍軍威赫赫,主動上表請求內附。乾隆帝考慮再三,決定拒絕其內附的請求,只和浩罕保持藩屬關係。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開始,浩罕正式向大清帝國稱臣進貢,成為清朝眾多的藩屬國之一。

  

  (1800年時的浩罕汗國疆域,圖中間條部分土地為清朝被浩罕侵佔的地區)

  然而,隨著此後浩罕的實力不斷增強,該國不再滿足於做清朝的小兄弟了。特別是大小和卓木投奔浩罕之後,浩罕國君更起了利用大小和卓木在南疆人心目中的崇高宗教號召力覬覦南疆土地的野心。大小和卓木相繼死去以後,浩罕國又將其後人看做進軍南疆的引路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大和卓木之孫張格爾利用清朝駐新疆的參贊大臣靜斌胡作非為激起南疆人民不滿的機會,率數百人入侵南疆地區,企圖復辟和卓木家族在南疆的統治。雖然這次小規模入侵很快被清軍擊敗,但是卻在新疆拉開了一場長達十一年的戰亂的序幕。

  

  張格爾被擊敗後,率殘部逃到浩罕境內,在浩罕支持之下,繼續招降納叛,糾集武裝力量。道光六年(1826年),張格爾在浩罕軍隊的支持之下,悍然再次入侵南疆地區。浩罕——這個曾經的大清屬國,同大清撕破臉皮,對自己曾經的宗主國舉起了叛旗。張格爾叛軍和浩罕侵略軍入侵南疆之後,迅速佔領了南疆的喀什噶爾、英吉沙爾、葉爾羌、和闐等四城,自稱蘇丹。道光帝聞訊之後,立即調遣大軍進擊張格爾,以圖一舉消滅叛軍,穩定南疆。道光七年(1827年),清軍集結三萬六千兵力,長途跋涉,進軍南疆。一路上,清軍連戰連捷,張格爾十餘萬叛軍被三萬多清軍打得土崩瓦解,南疆四城被清軍相繼收復。道光八年(1828年),窮途末路的張格爾終於被清軍俘獲,押往北京獻俘之後處死。至此,持續八年的張格爾叛亂終於結束。

  

  (清人所繪《平定張格爾叛亂圖》之一,描繪了清軍平定張格爾叛亂之後在午門向道光帝獻俘的情景。)

  然而,張格爾雖死,南疆的麻煩卻並沒有解決。作為對支持張格爾叛亂的懲罰,清軍在收復南疆之後,沒收了浩罕商人在當地的全部貨物,並且與之斷絕貿易往來。浩罕惱羞成怒,在道光十年(1830年)又以張格爾之兄玉素甫為和卓木,從中亞糾集了數千僱傭軍入侵南疆地區,並大肆掠劫了喀什噶爾、英吉沙爾等城。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帝以長齡為欽差大臣,再次派出大軍遠征南疆,驅逐浩罕侵略軍。長齡到達南疆以後,深感南疆地區離清朝統治中心區過於遙遠,清朝統治鞭長莫及。每次遠征,必定勞民傷財。為了平定張格爾叛亂,清廷就花掉了一千多萬兩銀子的鉅額軍費。而道光年間清廷一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大約四千萬兩銀子,如果南疆一直不能安定,勢必會令清廷的財政狀況日益窘迫。因此他主張對浩罕實行妥協退讓,滿足浩罕的若干條件,以換取浩罕不再侵犯南疆,起到息事寧人的作用。

  

  他的建議很快被正苦於財政困窘的道光帝採納,於是道光在浩罕尚未承認錯誤並撤軍的情況下就迅速下旨,恢復了同浩罕的貿易往來。並在雙方議和中同意了浩罕汗國的若干要求,即允許浩罕向南疆六城地區派遣“長老”,行使領事特權。通過派遣長老,浩罕汗國可以一面對所有來南疆的浩罕人行使警察權和行政權,同時還可以在南疆直接對浩罕商人徵稅,從而保證了浩罕汗國壟斷在六城地區的貿易利益,清朝在南疆的主權由此受到了侵害。作為“回報”,浩罕只是答應將監視和卓木家族的成員,防止他們再度襲擾南疆地區。至此,一場長達十一年的戰亂終於告一段落,南疆地區重歸和平。

  

  (19世紀前期浩罕軍隊的形象)

  然而,道光帝用妥協退讓換來的只是暫時的和平,浩罕並未放棄對南疆地區的野心。到了19世紀60年代,隨著南疆地區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清叛亂,浩罕軍隊趁機再次入侵,並建立了所謂“哲德沙爾汗國”,幾乎吞併了整個新疆地區。如果不是左宗棠、劉錦棠等人驅逐了浩罕侵略者,收復了新疆,那麼新疆可能將不再屬於中國所有。更可悲的是,正處於“嘉道中衰”中的道光帝,既沒有了其祖父乾隆帝的雄才大略,更沒有了乾隆時代強盛的國力支持,只能以妥協退讓來解決昔日“小兄弟”的入侵。因此在十年之後,面對著比浩罕強大百倍的大英帝國,清廷以屈辱的姿態結束戰爭的結局也就可以預見了。請支持本團隊製作的《戰爭特典》《鐵血文庫》系列實體圖文書!獨立專業 有種有料!


戰爭史


如果說到清朝的“張格爾之亂”可能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但是如果說到清乾隆年間發生的“大小和卓之亂”想必知道的人就要多很多了。而發動叛亂的張格爾就是當年被平定的大和卓的孫子。

雖然張格爾之亂很快就被清朝平定了下去,但是這場並不算大的叛亂還是讓晚清本身就開始動搖的統治發生了動盪;清廷迅速出擊平叛,維護了統一併安定了西北邊疆,鞏固了統治。

自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以來,天山南北就被納入了中原王朝的管轄範圍。然而唐朝以後,新疆地區若即若離,直到清朝真正收復以後仍舊不太穩定。

乾隆年間,原本在準噶爾被滅之後歸順清廷的大小和卓再次擁兵自重,發動反叛。乾隆帝弘曆派遣大軍平定,大小和卓逃出清境被巴達克山的首領誅殺,清朝統一戰爭正式結束,版圖達到極盛。然而大小和卓的後裔仍舊野心勃勃,對於祖先“未竟之業”仍舊耿耿於懷。張格爾等作為大和卓的後裔,認為南疆地區是祖先的地盤,所以賊心不死。



19世紀之後,清朝國力江河日下,平定張格爾之亂從正面來看,維護了疆域的統一,打擊人慾借張格爾之亂從清廷獲益的浩罕國等勢力。

然而,這一場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的邊疆動盪,也使得當時已經脆弱不堪的清廷元氣大傷。分薄了大量精力應對陸上邊患,以至於後來面對東南沿海的列強入侵疲於應付。

清廷平定了張格爾之亂,使得清廷也得到了天山南北大量民眾的擁護,使得後來浩罕、沙俄入侵之時,當地民眾與清軍軍民一心。



澹奕


張格爾之亂在一定程度上是乾隆時期大小和卓木之亂的延續,他是乾隆時期大和卓波羅尼都的孫子,乾隆年間波羅尼都被誅殺後,他的兒子薩木薩克逃亡鄰國浩罕,得到庇護,張格爾就是薩木薩克的次子。他在回部以誦經祈福的名義,行煽動民眾反清獨立之實,其叛亂由小及大,從嘉慶二十五年開始直到道光八年,破壞了西部邊境長期安定的局面。

以誦經祈福傳食部落。奸回假饋和卓之名,斂財煽眾,時有訛言。


這場變亂的原因除了境外勢力勾結張格爾煽動之外,其主要因素還是在於清廷在新疆吏治腐敗,以至於回部怨聲載道,積怨已久。清政府派去當地的官吏與回部的伯克們狼狽為奸,憑著手中的職權,大肆科斂,回部反抗情緒日益攀升,很容易被張格兒這樣的反動勢力利用。

久之,法漸弛,蒞其任者,往往苛索伯克,伯克又斂之回民。嘉慶末,參贊大臣斌靜尤淫虐,失眾心。


從嘉慶二十五年開始,張格爾就開始騷擾南疆,屢敗屢起。道光五年的九月,清朝的領隊大臣色彥圖在追擊張格爾不成後,竟殺死無辜布魯特部妻子百餘人而還,部落頭目汰列克憤怒不已,率死部兩千餘人“覆官兵于山谷,賊遂猖獗”。道光六年八月,張格爾叛亂勢力連續攻陷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沙爾、和闐西四城落入敵手,嚴重動搖了清政府對新疆的統治,張格爾還以“四城破,子女、玉帛共之,且割喀城酬勞”的條件,讓浩罕汗國助兵,又悔約,兩股勢力遂在境內火併,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道光皇帝迅速調兵遣將,調集軍隊共計3.7萬餘人進行鎮壓,在政治上懲辦貪汙不法的官員,並對叛亂部眾區別對待,加上張格爾的在佔領區內的倒行逆施,也讓回部群眾認清了其真面目。清廷用五個月時間平定了叛亂,張格爾在北京被“寸磔梟示”。這就是這場叛亂的大致經過。

這場叛亂的影響如下:

一、這場叛亂首先就打破了新疆長期穩定的內部環境。在這場叛亂前,新疆已經60餘年安定無事,而張格爾叛亂的七年叛亂後,他的兄長玉素普在浩罕汗國的支持下又大舉入侵。玉素普之亂被平定後,期間和平十餘年。道光二十七年,又有玉素普之子邁買的明七和卓之亂。南疆在道光初年至道光末年就已經遭遇三次兵禍,經濟破壞嚴重。

二、張格爾之亂使清朝財政壓力巨大,損耗了國力。

清朝在道光時期,國力已經不如康乾盛世之時,此次為了平定張格爾之亂,調集了伊犁、烏魯木齊、陝西、甘肅、黑龍江、四川、吉林、在京八旗等部,又從內外蒙地區調集了馬匹2萬、牛駝數千以及蒙古王公所進之駱駝3000來調集物資,前後耗費帑銀千餘萬兩,儘管清廷尚能勉力應對,但這無疑使財政危機更加深重。

三、張格爾叛亂使清朝認清了南疆的重要性,改變了以往防禦力量重北疆、輕南疆的局面。

首先移駐參贊大臣於葉爾羌,以此為中心構築防線。其次加強南疆的駐防兵力,原來在南疆駐防兵力僅6000餘人。張格爾叛亂後,增加為12000人。並且廣開屯田以供應駐軍飲食。

四、改革新疆地方的行政制度。

此次叛亂後,清廷對派駐新疆的官員嚴格考察,並且增加養廉銀的費用。改革伯克制度,不準賄選,對擔任伯克的人選的家世要仔細核查,方許擔任,嚴格實行迴避制度。革除苛捐雜稅,防止伯克欺壓普通回眾。

故事,大伯克迴避本城,小伯克迴避本莊,至申嚴禁令。

以上四點,我認為就是張格爾叛亂給清朝帶來的影響。但是,清廷處理張格爾叛亂事件時,對其幕後支持者浩罕汗國的外交處理上有些軟弱,在其沒有歸還張格爾家屬並沒有承認錯誤的情況下,仍然進行通商,將抄沒的浩罕商人貨物歸還,讓步太多,以至於給邊境安全留下了隱患,實是一大缺憾。


論史


張格爾之亂爆發於清朝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一直到道光七年(1827年)年底叛亂才被徹底平息,前後共持續七八年之久,大大削弱了清朝國力。據史書記載,為了平定張格爾之亂,清朝共耗資1100多萬兩,調集各地兵勇三萬六千餘人、軍馬二萬餘匹。張格爾之亂不僅對新疆地區的和平穩定造成了破壞,打破了新疆長達60餘年的穩定局面,而且清朝多次出兵鎮壓,是清朝國力衰弱的重要原因。

張格爾

張格爾,又名札罕格爾,曾作為人質被拘禁於伊犁,嘉慶十九年(1814年)發生了玉努斯案,清政府以為薩木薩克無子,於是停止了此前施行的招撫之策,張格爾隨同弟兄幾人流亡中葉,伺機潛入喀什噶爾作亂。張格爾之亂前後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份, 張格爾初次入卡作亂,其後又欲入侵喀什噶爾,遭到伏擊而退。但這時張格爾叛亂並未引起時任南疆最高軍政長官的斌靜的足夠重視,他將清政府調來協助他的官兵一半留守城池。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 張格爾又重新糾集部眾入侵喀什噶爾,被清軍擊退後逃走。道光六年(1826年)張格爾在浩罕邁瑪達裡汗的支持下又發起了入侵,這次喀什噶爾漢城被攻破,張格爾便據此地,自稱為“賽亦德張格爾蘇丹”。其後清朝調集三萬餘人重兵進剿,雖然接連收復了葉爾羌、和田等地,但卻讓張格爾逃脫了,並未徹底平復張格爾之亂。

張格爾家族世系

第二階段是道光八年(1828年)初,張格爾再次糾集500餘人襲擾邊界,清政府下令由楊芳、楊遇春帶兵迎擊,經過幾個月的交戰,清軍重創張格爾部,並於道光八年(1828年)五月將張格爾押送至京城,經刑部嚴訊後寸磔梟示。

張格爾之亂雖被平息,但卻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鐘,此後清政府開始在新疆地區實行改革,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其一便是改革新疆的伯克制定,規定伯克必須迴避原籍,並禁止當地官員賄買伯克。伯克不能由宗教人士兼任,以防止宗教干預政治。其二是在重點邊界地區增加駐防兵丁,增設卡倫、土堡,為了防止張格爾之亂時出現的軍隊集結困難的問題,清政府對天山南部重新進行了軍事部署,在回疆地區添設八千名防兵,以資守禦。其三是籠絡新疆當地官員,主要措施是提高他們的薪俸,允許他們攜帶家眷。同時建立對當地官員的嚴格考核制度,藉此革除當地官員腐敗問題,防止魚肉百姓。其四便是調整與鄰國間的關係,此次張格爾之亂之所以難以平息,與外國勢力背後支持不無關旭,因此清廷十分重視改善與浩罕之間的關係,重視西北邊疆地區的防務建設。

平定張格爾叛亂油畫

儘管清政府對新疆地區實行了一些改革,但張格爾之亂對清朝的影響確實深遠的。首先,它打破了新疆地區長期以來的穩定局面,此後動亂不斷,清政府曾一度喪失對新疆的控制。其次;其次,張格爾不斷入侵喀什噶爾等西四城,對當地的社會經濟、生態造成了破壞,此後這裡人口逐漸減少,經濟凋敝,繁榮局面不復存在;其三,最重要的便是不斷耗損了清朝國力,自嘉慶朝後,清朝國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退,包括張格爾叛亂在內的一系列叛亂讓清政府顧此失彼,加速了清朝的覆亡。

參考文獻:

張玉芬:《論道光對張格爾叛亂的平定》,《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6期.

王希隆:《張格爾之亂及其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22卷第3期。

王希隆:《張格爾之亂及其影響》,《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3期.

周衛平:《張格爾之亂始末》,《中國邊疆學》2014年。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林小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不知怎麼史學家們隻字未提我堂天祖曹振鏞在平張格爾判亂的用籌帷幄、給道光帝總體謀略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